“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

2024-09-27 00:00:00念斌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9期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旨在通过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的评价,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该理念强调目标的一致性、过程的互动性和评价的多元性,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文章以一节阅读课为范例,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10-03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内容、目的及方法,还要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评价,确保“教”“学”“评”三者的和谐统一。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教育环节的紧密结合与协调统一。在这一理念下,教学指向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过程;评价也不再是简单的成绩评定,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学”“评”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学为学习提供内容和方向,学习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评价则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和调整的依据。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如何评价”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更关乎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通过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深入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深入解读文本。“是什么”:这部分主要关注文本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即文本具体讲述了什么故事或传递了什么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为什么”:这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意图,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意图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么样”:这部分主要关注文本的组织方式和表达技巧,包括文本的结构布局、语言特点、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分析文本的“怎么样”这一层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由此,对《范进中举》进行如下教学解读。

[是什么]《范进中举》是一篇描写古代读书人生活的小说。故事围绕范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中举的艰难经历展开,既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展现“人与自我”的挣扎与成长。

[为什么]通过范进的故事,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怎么样]小说通过生动细致地描写范进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展现范进中举的过程和社会环境的相应变迁。这些具体的描写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还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已有一定的认知,但要自主理解和鉴赏《范进中举》仍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对科举制度和古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范进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社会意义并不了解。

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文本分析方法,但在阅读《范进中举》这样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丰富人物心理描写的小说时,仍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否则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历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因此,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目标

在深入解读《范进中举》以及分析学情后,教师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力求体现层次性与特色。

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精准梳理。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范进中举》,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精准梳理范进的求学之路和中举后的命运变迁。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标记关键事件和转折点,绘制清晰的人物发展脉络图。

教学目标2:小组探究·深度剖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范进的人物性格及他的心态变化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勾勒范进丰满而立体的形象。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范进的行为和选择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目标3:拓展延伸·创意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位与范进有着相似经历的古代读书人进行拓展研究。学生需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成简洁明了的介绍文稿在班级中进行创意分享。分享形式不拘一格,如口头讲述、PPT展示等,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4:情感升华·价值引领。通过学习《范进中举》,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古代读书人求学的艰辛与不易,进而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在分析范进人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当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和自身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同时,通过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

1.课前引入——激发兴趣、建立预期

(1)历史情境再现,引发学生好奇。教师通过呈现古代科举考场的图片或有关描述导入。随后提出问题:“在古代,一位读书人要经历怎样的考验才能中举?”“范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活动层次] 感知与注意。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和范进求学经历的了解兴趣,为后续的文本教学建立预期。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同理心。

[效果评价] 学生表现出对科举制度的好奇,积极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为进入文本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预测故事情节,调动知识储备。在成功引发学生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展示《范进中举》的标题和一幅精心挑选的插图:范进站在榜前,欣喜若狂,身后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庄严的官府建筑。这幅插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开始仔细观察。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结合标题和这幅插图,你能推测范进可能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吗?”这个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开始根据插图中的细节进行推理和预测。有学生注意到范进欣喜若狂的表情,因而猜测他可能是经历了长期的艰辛备考后才终于中举的;有学生则从身后的人群和建筑推测范进中举后可能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在学生积极讨论和推测的过程中,教师还鼓励他们联系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对科举制度和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层次] 感知与注意、分析与推理。

[设计意图] 利用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推测故事内容,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根据标题和插图进行合理推测及恰当表达。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后续的文本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还对科举制度和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体现出较高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2.课中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内涵

(1)快速阅读文本,梳理范进经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范进中举》,通过圈点勾画,梳理范进的求学之路和中举之后的命运变迁,绘制人物发展脉络图。

[活动层次] 获取与梳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通过梳理范进的主要经历,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梳理找到的相关内容,并绘制人物发展脉络图。

(2)细读文本片段,分析人物心理。选取描述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关键片段,引导学生细读并分析范进的心理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活动层次] 获取与梳理,分析与判断。

[设计意图] 通过细读关键片段,使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细致分析范进的心理变化,并结合社会背景做出合理解释。

(3)深度探讨文本,挖掘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主题进行深度讨论,思考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的影响以及范进中举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活动层次] 分析与判断,批判与创新。

[设计意图] 通过深度讨论,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3.课后拓展——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1)小组讨论与分享,感悟人物品质。分小组探讨范进正向的一面,如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等,并进行观点分享。

[活动层次] 描述与阐释,内化与运用。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使学生感悟范进身上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炼范进的优秀品质并进行分享。

(2)迁移应用,介绍类似人物。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与范进类似的古代读书人进行分析和介绍,包括其求学经历、成就和品质等方面。

[活动层次] 内化与运用,想象与创造。

[设计意图] 通过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类似人物的分析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古代读书人进行分析和介绍,增强迁移应用能力。

(3)创新写作,表达思考。布置关于“古代读书人的命运”的短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范进中举》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创作。

[活动层次] 内化与运用,想象与创造。

[设计意图] 通过创新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创作,表达出对古代读书人命运的独特见解。

(五)课后反思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范进中举》阅读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细致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努力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还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深入分析和理解语篇结构,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从而显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文本,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琴琴.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路径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8):19-21.

[2] 王春迪.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阅读素养进阶: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3(8):6-8.

[3] 黄泽,孙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的运用研究[J].今天, 2023(23):41-4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