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设计有效的古诗词作业是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立足语言审美力明确古诗词作业设计的目标定位,通过实践型、表述型、探究型、综合型古诗词作业的设计,丰富古诗词作业形式,提高古诗词作业效益,不断提升学生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审美力;古诗词作业;设计;初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07-03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篇目,还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这一板块中的每首古诗词都有相应的导读,除了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还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读中习得的关键能力的迁移运用,致力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古诗词作业,落实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为教学的深度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则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古诗词作业设计的目标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这为教师的古诗词作业设计明确了基本目标和途径。教师应遵循“诵读—积累—感悟—运用”这一学习规律,立足语言审美力,设计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探析古诗词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增强语言鉴赏与创造能力。
当然,课时作业目标还应依据教材及教学目标而定。例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被编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首李白的诗歌,本课还包含近体诗和宋词。教材中的预习要求提及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笔者确定了三个作业目标:一是诵读积累,感受诗作自由多变的韵律和沉郁又豪放的意境;二是品读赏析,体会诗人跌宕复杂的心境和乐观执着的人生态度;三是知人论世,查阅资料深入认识李白的人物形象。
二、古诗词作业的具体设计
设计出有效的古诗词作业,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和用好教材的重要保证。下面就以《行路难(其一)》为例,围绕诵读诗歌、品读诗意、解读诗人、赏读自我四个教学环节,具体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古诗词作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
(一)设计实践型作业:创设审美情境,以读养感
诵读是感知语言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学习古诗词最常用的方式。新课标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诵读作业,引导学生自主诵读,以感知诗作的美。
教材对《诗词三首》所提的预习要求首先便是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因而设计《行路难(其一)》预习作业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作自由多变的韵律和沉郁又豪放的意境。为此,笔者设计了有关诵读的预习作业,具体见表1。
首先,笔者挑选了易读错的字及节奏停顿处,围绕目标1、目标2设计了任务1和任务2,驱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浅层、简单的知识学习在课前落实。然后,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基础上,笔者创设情境任务“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如何诵读这首诗?请设计本诗的诵读方案并准备诵读表演”,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李白作品,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入鲜活的生活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李白,并设计相应的诵读方案。
如《行路难(其一)》开篇写“爱酒不愧天”的李白面对饯行的盛宴,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放下;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扔下。起身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面对这一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诵读表演中,展现出与“停”“投”“拔”“顾”四个动作相契合的语气、语调、神情等。学生在亲身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古体诗自由多变的韵律,读出复杂多变的感情,感受诗作沉郁又豪放的意境。
针对上述作业,笔者还特意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成果或疑问,意图使学生通过质疑思考,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异同,自主构建古诗词知识体系,积累诵读经验,感受自由多变的押韵和朗读节奏并体验其带来的感情变化。这样的实践型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向古诗词语感的培养。
(二)设计表述型作业:深化审美鉴赏,以品入理
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强调品读赏析,立足诗词的炼字炼句处、构思考究处,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理趣等。教师可以通过替换诗眼、比较阅读、描绘意境、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引领学生逐步感悟作者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表述型作业,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会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内容翻译,并画出有疑问的词句。其次,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学习发现和体验感悟。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往往会反复地阅读诗词,分析作者的心理、动作、表情和语言等;而这阅读、分析并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诗词的语言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诗(词)句,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诗词的情感体验,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笔者设计的表述型作业具体见表2。
笔者发现,有学生基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完成任务3,点明通过李白的动作、表情读出他当时的苦闷迷茫;还有学生基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答,点明通过直接的语言描写,读出李白当时的孤独无助、迷惘愤懑。至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千古名句,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其反映出的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更是在学生的答案中难寻踪迹。
教师应充分发挥作业的评价反馈作用,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以此设计有探究价值的学习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及时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遇到上述情况时,笔者便开展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表述型作业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谈论,深入体会李白复杂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能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
(三)设计探究型作业:激活审美体验,以问促思
教师应有效设计探究型作业。例如,在以上的作业设计中,笔者通过“紧扣诗眼,体会诗情”作业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支架。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真正走进诗作。
笔者设计了“知人论世,体察人生”这一探究型作业(见表3),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生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从诗人、读者、社会及自我的视角进行深度探究,能更好地理解诗作的深层含义,提升审美思维品质,并自主构建诗词阅读知识体系。
以上作业指向古诗词的深度学习,对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笔者还补充了相关材料辅助学生思考。设计此作业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及时反馈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李白的了解和认知,深刻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设计综合型作业:个性审美创造,读写共生
教师除了可以设计常规型的背诵默写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可以设计仿写、续写、创作等综合型作业来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与创造能力。
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笔者结合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了涉及创作或引用诗句的作业(见表4),引导学生化身李白,思考在不同境遇下的个人选择。
学生通过以上作业,独立再现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诗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激发文化自信,更深刻地认识诗人的形象,形成自我学习经验,巩固本课所学,提高语言审美力。
三、古诗词作业的反馈评价
古诗词作业设计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前的预习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词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作业是重要的教学支架,能呈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引导学生理解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课后作业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优质的古诗词作业能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古诗词水平,培养发现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语言审美力,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学会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依据相关评价量表(见表5)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作业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师应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发挥语言审美力提供空间,助推古诗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设计优质的古诗词作业,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良好的古诗词学习习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言审美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改善、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单向走向互动,从同一走向差异,以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过程中,体会诗词学习的乐趣与价值,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杨安平.《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67-69.
[3] 朱春红,张大刚.初中语文综合性作业的设计方法[J].吉林教育,2021(合刊3):106-10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