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比利时或许仅仅是欧洲众多狭小但富裕的国家之一,提到比利时,能够引发的联想不外乎是啤酒、巧克力和足球。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比利时虽然无法像英、德、法、意等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比利时的“履历”并不简单,它是欧洲大陆历史上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人均GDP 排全球第25位。教育方面,比利时坐拥丰厚的教育资源,包括鲁汶大学、根特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这些学校成为不少中国留学生的选择。两年前,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硕士,希望我的留学经历能为同学们提供参考。
宽进严出的“欧洲衡水”
申请海外院校时,不少同学会因为简历、文书、推荐信等材料的夹击而手忙脚乱。特别是推荐信这一项,与教授的沟通伴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导师“失联”而造成的耽搁屡见不鲜。相比其他学校,比利时大学的申请相对简单,以鲁汶大学硕士申请为例,推荐信并非必须提交的材料,只有特定项目会对此作出强制要求,无需准备推荐信让申请变得更加灵活、可控。
另一方面,比利时和德国一样,会对来自中国内地高校的研究生申请者进行学历审核。这的确是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规定,不过,凡是拥有德国APS证书的申请者,无需再进行比利时的学历审核。也就是说,对于准备申请德国院校的同学而言,比利时可以被视作几乎没有额外成本的备选。已经拥有海外学历的中国留学生同样无需再行认证,因此,将比利时作为攻读第二硕士的目的国是不错的选择。
比利时的学制与英国相似,本科为三年,硕士以一年制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为两年制。一年制硕士的学费集中在4000-7000欧元之间。虽然无法与邻居德国免收学费的情况相比,但与北边的邻居荷兰,乃至一众英语国家相较,比利时的性价比优势便凸显了出来。当然,“简单便利”绝不能概括比利时留学的全部。欧陆高校普遍具有宽进严出的特点,比利时在这方面并非例外。鲁汶大学被不少人戏称为“欧洲衡水”,正是因为其严格、“硬核”的学风。学校课程容量十足,到了期末季,图书馆一座难求的景象与国内高校并无二致。在这样的氛围下,无论选择在哪个阶段前往比利时留学,都不会虚度光阴。
底蕴深厚的理工学科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比利时同样是值得期待的留学目的地。在这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一句十分贴切的比喻。即使是非理工科的学生,对这样一幅黑白照片也不会陌生:数十位科学家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玻尔、薛定谔等大师赫然在列。这张“人类历史上智力最高”的照片,正是拍摄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27年,比利时工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召集这些科学家前往布鲁塞尔,举办了第五次物理学前沿会议。照片背景中的宫殿如今依然矗立在毗邻欧盟区的利奥波德花园,当学习遇到困顿之时,花半天时间来这里“朝圣”,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场一个世纪前的盛会,正是比利时深厚科学与工业基础的证明。如今,比利时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实践仍全球领先。在鲁汶城的西南方,森林掩映中有一座倒酒瓶形状的大楼,它是校际微电子中心(Interuniversity Micro Electronics Centre,简称IMEC),一个有着全球顶尖实力的微电子和数字科技研究所,是英特尔、SK 海力士、高通、三星、华为等企业的科研伙伴。在培养学生方面,IMEC包括鲁汶大学、根特大学在内的5所比利时荷兰语区高校建立了联合博士生培养机制,除了为学生提供学校的传统学习环境外,还提供前往专业科研机构积累经验的机会,同样也是学生毕业后理想的就业去处。
在欧洲“首都”认识欧盟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委员会、理事会和议会等核心机构的所在地,很自然地,在鲁汶大学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中,对于二战以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当代欧盟事务的聚焦尤为鲜明,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院系,开设了大量与欧盟相关的课程,更有来自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博士生、访问学者汇集在这里,开展与欧盟相关的研究。
除此之外,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比利时另一独有特色。从鲁汶火车站出发,经过半小时车程便可抵达布鲁塞尔东南部毗邻欧盟区的卢森堡站。公众和学生通过这条交通线前往欧盟机构实地参观变得易如反掌。每年的5月初是欧盟开放日,届时,欧盟主要机构的办公大楼会向公众开放,举行欧盟知识问答,并为参与者提供欧盟纪念品。位于卢森堡的欧洲法院,以及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大楼也可以乘火车当天抵达,这里成为很多学校课堂参访或组织周末远足的目的地。
欧盟的现任、前任官员常常会来鲁汶大学举行课程讲座或公共演说。笔者就曾经历与欧洲理事会前主席范龙佩、欧盟外交事务前高级专员以及欧洲议会前秘书长等人共处一间教室,倾听他们谈论对欧盟内政外交和世界形势的看法。课堂氛围淡化了官方的严肃与拘谨,让官员们敢于直抒胸臆,让听众探知欧盟机构内部的习惯用语和真实态度。比利时是多位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主席的故乡,为欧盟贡献的其他各级官员更是不计其数。有些演讲者是作为校友返回母校交流,这为他们的讲座添了些独特的意义。
当今时代,了解欧盟是一件必要且颇为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在国家不断开放的背景下,中欧之间的联结正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在欧盟“去风险”政策的影响下,中欧关系变得较以往更为复杂,而欧盟机构彼此间以及各成员国间的职权分配也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着变化,掌握欧盟动态,能够帮助我们对时代的变局有更深刻的洞察。
包容友好的语言环境
比利时是一个多语言的联邦制国家,教育职权并非统归中央政府,而是由荷兰语、法语和德语三个语区政府负责,每个语区的教育情况有所不同,其中鲁汶大学及其所在的弗拉芒大区(荷兰语区)是大多数中国赴比留学生的目的地。
来到欧陆国家留学,语言恐怕都会让同学们有所顾虑。如果不掌握当地语言,能否找到合适的英语项目?日常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在这些问题上,比利时荷兰语区留学的优势又得以凸显。荷兰语是世界上最接近英语的语言之一,荷兰人也被公认为非母语者中英语说得最好的人群。鲁汶大学共有 77个全英语教学的硕士项目,它们不仅是国际留学生的选择,同样也得到弗拉芒本地学生的青睐。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在大学期间使用荷兰语学习。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就业需求而选择英语授课。在这种趋势下,荷兰语项目开始变得冗余,一些高校甚至已经向弗拉芒政府申请,在部分专业中只保留英语项目。由此不难看出,比利时高校拥抱国际化的态度之坚决,来自中国的同学们无需担忧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学习。
留学不是隔绝在课堂“泡泡”里的生活,与当地更广泛的环境接触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在弗拉芒地区,使用英语几乎可以畅行无阻。这不仅源于弗拉芒居民普遍优秀的英语水平,也得益于他们与比利时南方同胞们打交道的经历。比利时南部瓦隆地区的法语母语者们鲜少精通荷兰语,因此,弗拉芒居民们时常需要使用非自己母语的法语或英语与瓦隆的民众交流。这种独特的环境让弗拉芒民众对于语言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在全欧洲的荷兰语大赛中,他们往往能够击败北边的荷兰邻居,拔得头筹。与这样一群多语言使用者接触,也是留学过程中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文化体验。
比利时虽是一个领土狭小的国家,但在这里学习更能让人看到世界的辽阔。对于比利时人而言,国家内部的多元性早已令他们习惯于拥抱、理解不同文化;作为欧盟、北约总部的经历,赋予了这个小国超越自身、放眼世界的关怀。无论是聚焦全欧的学术志趣、平等开放的理工研究,还是友好包容的英语环境,都是比利时教育与世界联通的保障,也是该国教育散发吸引力的源泉。地处法德之间的地理位置,更是让比利时获得了“欧洲十字路口”的称号。来这里留学,搭着飞机或火车造访其他国度十分便捷,似乎也是每个人在闲暇时分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比利时,无论是读过的万卷书,还是走过的万里路,都指引着留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