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

2024-09-26 00:00:00赵国正周建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 要:人才、科技、创新是县域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于其他同类县域具有明显优势。依托于地方产业发展基础、政策优势与人才需求,绍兴市县域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以实现“互补”“双赢”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探讨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两者间的互动发展机制,对于实现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县域经济社会;绍兴市

中图分类号:G640;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145-04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愈加密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经济基础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方向与未来;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创新的源泉,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经济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发动机[1]。

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浙江省在民营经济、海洋经济、制造经济、出口经济、数字经济等层面开风气之先,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发达程度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本文中的“县域”为狭义概念,指绍兴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行政中心越城区以外的地方行政中心如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等。进入21世纪以来,县域在国家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要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契合是决定县域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高校布局

(一)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绍兴市地处浙江省中北部地区,是长三角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绍兴市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陆路、水路交通尤为方便,土地充足,县域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足,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高等教育发展。

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政府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因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立竿见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国家财政投入和事业收入一直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2]。

绍兴市县域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如下。

1.柯桥区:户籍人口约70.20万人。2022年,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 901.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4.5%。人均GDP(户籍人口)为271 608元,增长3.8%。全年财政总收入187.54亿元[3]。

2.上虞区:户籍人口约71.42万人。2022年,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 24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4.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3 525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0.95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33位[4]。

3.诸暨市:户籍人口约107.64万人。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658.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4.6%。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1.66亿元[5]。

由以上数据分析,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三地经济发达、居民富裕,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1 000亿元,财政收入规模巨大。得益于东部沿海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与政策优势,绍兴市三地通过化工、纺织、金属加工、珍珠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其一般公共预算一年在100亿元以上,具有兴办高等教育的经济基础和土壤。

(二)绍兴市县域高校布局

县域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培养了人才,同样,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6]。从2013年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引进两所本科院校开始,到2020年9月,已经引进5所高校,招生规模近4万人,专业各有特色,为各县市区、绍兴市以至浙江省培养了大量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以此为机遇,绍兴市县域高等教育会继续扩大规模,后续迁入高校预计以杭州市高校分校区为主,体量巨大的高校与学生数量将对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居民素质提高、城镇化建设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绍兴市县域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分析

(一)县域高校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5所高校在绍兴县域办学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选择,可解决学校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首先,县域政府对于高校办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其次,之江学院、暨阳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在绍兴市办学保证了学校的合法性:根据《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发[2003]8号),试办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以上3所独立学院以新建校区为契机,得到县域地区土地、财政、政策全力支持,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办学条件等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7]。而浙江树人学院杨汛桥校区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则通过在绍兴建立分校,解决了杭州市校区面积狭小、办学设施不足等问题,有效扩大了办学规模,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质变。

(二)区域发展模式创新,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等教育融入地方建设,是区域竞争的核心指标之一。高校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资源、品牌资源,为引进人才的重要支撑,高校的口碑关系到地方的口碑,高校对提升地方实力的作用立竿见影。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高校为品牌的战略十分成功,其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数万人。

1.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

高等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治理人才。绍兴市县域高校每年毕业生1万多人,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对于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质量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绍兴市县域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定向培养服务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的酒店管理、化学、纺织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既促进了招生、又解决了就业,还提高了毕业生留绍率。

2.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肩负着全面提升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是将人口素质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综合性大学在校生规模不同,县域高等院校在办学规模上相对较小。绍兴市县域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一般在5 000—10 000人左右,各校师生的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日常消费需求对县域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此外,县域高校亦激发了教育地产的发展,带动高校周边区域房地产经济飞速增长,以上虞区科技与艺术学院为例,学校周边地域本来人烟稀少,无人问津,但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商场、道路等配套设施齐全,天津大学上虞研究院和科技与艺术学院仅一路之隔,房价已达7 000元/平方米,县域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力清晰可见。

3.企业层面,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只有当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落实到生产领域实现产品创新时,才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这说明与企业合作理应成为高等教育促进经济进步的努力方向。

地方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互动平台,包括人才供需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科研转化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8]。

以产学研为基础,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校企合作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需,合作共赢。以暨阳学院为例,其中国大唐袜艺学院、中国珍珠学院即为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依托诸暨市袜业与珍珠产业,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所以,高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9]。

(三)推动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是县域高校与地方互动的重要职能

城市发展到目前的规模与水平,其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素质、人均收入等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绍兴市县域广大农村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对于县域高校而言,可以此为契机,在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设计、美丽乡村发展等层面献计献策,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而努力。以科技与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广大师生为上虞区“四季鲜果”品牌所作的案例宣传极大提高了上虞鲜果品牌的知名度,使上虞“四季鲜果”品牌无论在绍兴市还是在浙江省都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而绍兴市县域高校驻乡村特派员、驻村干部、农产品助理推广员等都在为绍兴市广大乡村服务,且成效显著。

三、绍兴市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中的困境

绍兴市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因为地域、学校办学层次、师资、生源、社会知名度等影响,依然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以及不确定因素。

(一)集中办学规模效应未显现

5所高校均实现了所在地域的定点式发展,并对所在地房地产、交通、餐饮等产生了直接的聚集效应。但从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大学城相比较,浙江树人学院杨汛桥校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位于柯桥区,两校距离约18公里;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位于上虞区,两校距离亦约18公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位于诸暨;5个学院未在县域形成比较明显的高校集中办学效应、规模效应。总体而言,未形成大学城或者大学科技园,缺少规模效应,对地方发展而言为一大短板。

(二)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县域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对普适性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4年或5年周期性,高校新专业的设置相对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来说,有一定的落后性,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及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县域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尽量要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新专业的设置要提前谋划,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以满足各县域以及绍兴市市场需求。

(三)县域高校毕业生人才去留问题

县域新兴高校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受城市定位、交通、思想、生源、师资等影响,前沿学术成果与研究成果均受到一定阻碍。因为绍兴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一是县域高校毕业生流向上海、杭州、宁波等市的较多,二是县域的人才支撑政策与大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5所高校成为绍兴市县域新的经济地标,并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带来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与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蓬勃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但依然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不足,需要补齐短板、共谋发展。

四、多种策略推进高等教育与绍兴市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县域高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城市文明等肩负着全面提升的重要任务。针对县域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实现高校与县域协同发展,双方合作共赢为第一要务。

(一)建立大学城,实现校地共赢发展

合理规划绍兴市县域高等教育布局,建议以后新建设高校可在五所高校所在地一至二公里范围内建设,以大学城为基础,形成新的经济与文化地标,形成新的高素质居民聚居地,提高区域竞争力。

县域可为大学城集中提供土地、财政、资金等层面的支持,而大学城可为县域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消费、房地产、旅游、交通、通讯、餐饮等可见的有形资产。县域大学需要与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工厂等建立良好的校地合作互动关系,发挥高校无形资产的作用,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与靓丽名片。

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互动发展的模式构建是一个合作共赢的过程,互动结果的达成取决于双方对合作模式偏好的初始差距,以及双方借助于信息传递弥合这种差距的能力。因此,互动模式没有绝对的最优模式,一个具体的互动模式是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基于各自的偏好立场进行博弈的产物。在绍兴市县域范围内,还是要基于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制造业等由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以大学城与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绿色化工、绿色纺织、技术创新等新形态产业基地。

(二)学校层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域高校要发展,就必须为地方提供最大几何数的服务[10]。县域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必须与当地环境相适配,服务于当地的企业、社区、农村、文化建设、法律宣传、社会治理等,以提升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校地双方都要有一个目标、一个理念,即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服务。科技与艺术学院和上虞共同提出的虞理共进即为全方位校地合作发展的经典案例,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县域高校的持续、长远发展,还必须在办学水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相契合,积极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的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是能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以上虞区为例,科技与艺术学院应用化学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即为适应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胆尝试;学院2024届应用化学专业首届25名毕业生中,8名学生考研成功,其余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虞就业,其中9位还享受上虞区人才引进政策和各类福利补贴。上虞区为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大部分专业与建筑行业相关,亦能够适应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5所高校要合理制定五年规划,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招生规模、学校排名、科研服务、社会服务等层面继续取得新突破,争取在浙江省内排名不断提升,并争取硕士点建设及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等。

(三)政府层面,政策留人,文化留人

提供好的政策与待遇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最佳路径。目前,绍兴市各县市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留绍工作在住房、津贴、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为毕业生留在绍兴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各高校毕业生留绍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状态。

政府还需要增强与高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与绍兴县域相结合的文脉,用文化与情感留人。通过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扬地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提高城市品位,让毕业生喜欢绍兴这座城市,真正做到用文化留住人才,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县域内高校数量和质量与县域发展成正比关系。长远而言,绍兴市县域要持续为高校办学提供物力支撑,县域高校亦要发挥后发优势,培养新时代改革、创新、科技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县域发展出谋划策,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经济与科技发展道路。只有高校与县域找到正确的互利共生之路,从而共同进步,绍兴市县域才能够在同类型地域中脱颖而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岳含,黄彦震.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 高鹤,王岩.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3] 柯桥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柯桥调查队.2022年绍兴市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2022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诸暨市统计局.2022年诸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叶福军.长三角地区县域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实证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12).

[7] 袁金祥.独立学院迁建县域办学的动因、挑战及策略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7).

[8] 谢鹏,邹树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9] 谢萍萍,郑栋.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构建: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6).

[10] 黄洁.县域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实证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与桐乡市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