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的基层治理平台,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加强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建设,指出综治中心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民勤县持续加强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构建了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的工作格局。基于此,在对该区域县综治中心和县域内昌宁、蔡旗等18个镇综治中心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信息化平台应用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综合治理;信息化;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137-04
引言
当前,全国各区域为实现基层治理全方位覆盖、全流程整合、全时空服务,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创新举措,从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等维度进行诸多探索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甘肃民勤县依托社会综合治理(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聚焦“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为民服务质效”的要求,打造了横向联动、纵向贯穿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综合治理格局提供实体化操作、智能化管理支撑。然而,面对基层治理现代化高标准严要求,依旧存在机制不够健全、运行不够规范、沟通衔接流程不够等问题。
一、民勤县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情况
(一)综治中心建设情况
1.县综治中心建设情况。民勤县综治中心始建于2021年,位于县委党校北侧,2023年10月整体搬迁至原汽车东站办公楼,搬迁后共有办公面积1 597平方米,县信访局、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县人民法院民商事立案及诉前调解中心整体搬迁入驻,农业农村、水务等8个部门(单位)派员入驻,其他部门(单位)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随叫随到。县综治中心按照“1+5+N”运行模式,设立受理登记大厅及信访接待区、诉调对接区、矛盾联调区、公共法律服务区、视频研判区和N个行业调解室[1]。目前,县综治中心已全面正常运行,群众事项“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处”的目标有效实现。
2.镇综治中心建设情况。全县19个镇(街道办)全部建成镇级综治中心。各综治中心均有固定单独工作阵地,人员配备上基本为1名综治中心主任和2名综治工作人员。为更好解决群众诉求,各镇综治中心普遍实行“一区三室”模式。一区即日常办公区,三室即信访接待室、矛盾调解室、视频研判室。信访接待室配备了桌椅和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公布了信访接待流程、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完善了接访台账,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矛盾调解室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公布了人民调解受理范围、调解程序、当事人权利义务和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及时对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调处[2]。视频研判室全面启用“雪亮工程·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平台,连通主要路口、重点部位等视频探头,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响应、快速处置。此外,部分镇在“一区三室”之外,结合实际增设了一些功能室。如蔡旗镇增设关爱工作室和反邪教警示教育室、重兴镇增设法律服务室、三雷镇增设社区矫正室,等等。
3.村综治中心建设情况。街道办所辖7个社区和各镇248个村全部建成村级综治中心。除东街社区、南街社区、西街社区、北街社区、东关社区、勤锋社区综治中心有单独阵地外,其余综治中心多与便民服务大厅合署办公。村级综治中心工作基本上由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村文书负责。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网格员、群防群治队伍等各类力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落实防范、教育、管控等具体的社会治理措施,做好矛盾纠纷化解、违法犯罪预防、治安秩序维护、便民事项办理等工作[3]。
(二)网格化服务管理情况
2023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根据《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和边界清晰、因地制宜、适时调整、便于服务管理的要求,全县统一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重新优化划分网格,共划分网格330个,其中城市社区网格71个、农村网格250个、专属网格9个,配备网格员330人、网格辅助人员1 797人。网格员主要负责信息采集上报、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任务,实行“一日多巡”工作模式,积极摸排调处网格内的涉稳信息和社会治理相关信息[4]。2024年以来,结合主动创稳行动深入推进,全县网格员共摸排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 253起,消除安全隐患1 225条,上报情报信息13 386条,有效将一大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除在萌芽和初始阶段,保障了基层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政法综治工作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多措并举推动工作提档升级,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5]。当前,与综治中心相关的信息化平台有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平台、陇情e通APP、雪亮工程、武威民情E点通。
1.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平台。该平台为省委政法委研发,下辖综合信息基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6个子系统。平台账号开至镇一级,由镇综治中心主任或综治专干做好日常信息录入工作。2024年以来,矛盾纠纷调解排查系统共录入信息104条;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共录入信息16 962条;重点人员管理系统录入81条;命案预警预测预防智能系统共录入预警信息422条,其中,红色预警2条,橙色预警1条,黄色预警2条,预警信息均已督促责任单位妥善办理。
2.陇情e通APP。陇情e通包含实有人口、特殊人群、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校园及周边安全、社情民意、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关爱服务群体8个模块,全县330名网格员全部开通账号,并结合日常走访、隐患排查、纠纷调处等工作,做到发现问题网上上报、处理过程网上监督、工作成效网上考评、信息数据网上分析。2024年以来,全县“陇情e通”APP共录入信息85 389条,其中,公共安全隐患35 368条,矛盾纠纷2 451个,社情民意47 570条,切实发挥了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民生事项“服务员”的职责作用。
3.雪亮工程。2019年“雪亮工程”视频监控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全县治安视频监控达到1 926路,道路交通电警卡口达到219路,人脸抓拍达到28套,整合接入社会视频资源1 847路。实现城区街面的视频监控基本死角消除,城乡道路路口基本覆盖。各镇依托“雪亮工程·平安乡村”视频监控,确保重点路口、农户家中发生异常,能够及时获知、及时处置。“雪亮工程”视频监控项目实施以来,县内抢夺、盗窃等案件逐年减少,案件破获率逐年提升,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大幅降低,救助群众服务百姓成效显著提高。2024年以来,利用视频监控破获各类侵财类案件、交通事故等案件210起,破案率达到90%以上,通过视频监控帮助群众求助460余人次。
4.武威民情E点通。“武威民情e点通”由市综治中心开发建设,打通了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12345政务服务平台、陇情e通,化繁为简,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解决了群众“来回跑”“多处跑”“反复跑”难题。平台运行以来,全县各级综治中心可及时通过平台掌握辖区内群众诉求集中领域、办理情况等,分析影响安全稳定的难点、堵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至目前,通过武威民情E点通妥善解决群众诉求253条。
二、存在的短板不足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虽然“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提出已有5年左右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系统性、指导性的机制或文件,三项工作没有深度融合,仍然是各自为政、各自推进,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信息数据没有共享,“实体化运行、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一些矛盾纠纷多头办理、交叉重复,信息壁垒、工作碎片化情况严重[6]。
(二)实体运行不规范
个别镇对“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居安思危的意识不强,没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认为只要不出事就是工作抓得实。更有个别镇村的综治中心建而不用,网格员形同虚设,信息化平台停留在数据录入上,情报信息掌握不及时,矛盾纠纷调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工作中仍习惯于按照老方式、旧办法解决和处理问题,导致群众不信任,越级反映问题。部分镇村综治中心没有确定专职人员,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不高,事件的受理、处理中还存在不懂、不熟悉的情况,加之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任务量大,在职责上、时间上和精力上都专不起来,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作用难以有效发挥[7]。
(三)沟通衔接不顺畅
综治中心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平台。在一些牵涉面比较广的疑难问题上,镇村综治中心需要统筹网格员和职能站所的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甚至需要协调县级职能部门才能解决。但在实际工作中,村综治中心与镇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与镇职能站所以及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之间沟通衔接少,缺乏沟通交流,以至于需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不能及时有效化解矛盾[8]。同时,网格员在巡查、发现、上报、处置、防范、宣传等方面与镇村两级衔接不紧密,使一些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第一时间解决。
(四)责任落实不到位
按照《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重新划分网格后,将原有的村社二级网格精简为一个网格。以红沙梁镇花寨村为例,原来村一级网格为二级网格,配有1名网格长,11个生产合作社为三级网格,11名社长为网格员。重新划分后,每个行政村为1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随着网格员数量的减少,每天2小时的走访巡查、排查化解矛盾隐患、搜集报送情报信息、协助基础数据采集、完成信息化平台信息录入等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工作质效大打折扣。另外,每月100元的补助,难以有效调动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1 797名网格辅助人员没有任何待遇和补助,致使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更是少之又少。
(五)能力作风不扎实
在实际工作中,镇村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和网格员法律政策运用能力、矛盾排查化解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平台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等本领欠缺,个别存在不担当、不作为,遇事躲着走,对群众感情淡漠的问题,对一些本应该解决在镇村一级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击鼓传花,推向了县级,导致矛盾纠纷呈现出“倒金字塔”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
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综治中心建设、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探索在网格上建立党支部等特色做法,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主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网格治理效能,使党建“红色引领”成为网格管理的鲜明底色,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助推服务群众精准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9]。
(二)健全制度机制
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探索建立《民勤县“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制度》,分别明确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职能职责。明确县综治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指挥部”作用,统筹推进全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指挥调度、力量统筹、资源整合、诉调对接、督查督办、数据汇总、分析研判和网格员管理考核工作。明确镇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在直接排查化解矛盾风险的同时,统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民政办等基层治理资源要素和网格员力量,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平台、陇情e通APP和武威民情E点通等信息化平台载体,建立健全“线下+线上”直面群众诉求表达窗口渠道,通过集中办公、现场办公、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联动做好畅通诉求表达、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明确村综治中心“阵地”作用[10],依托村“两委”、驻村干部和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化解矛盾风险、上报矛盾风险情报信息。组建村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探索将矛盾纠纷调解个案补贴引入网格员工作补贴,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快捷高效化解各类纠纷。
(三)推动实战运行
组织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统筹整合工作力量,全力推动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县综治中心严格落实《民勤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行方案》,公布入驻部门单位和各类调解组织清单,实行常驻、轮驻、随叫随驻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力量落实。镇(街道办)综治中心人员按照“老中青”搭配,邀请镇(街道办)老同志担任综治中心调解顾问,班子成员轮流入驻接待群众,至少配备1名以上干部常驻办公。统筹协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根据实际安排工作人员轮流入驻。人民调解员常驻镇综治中心,参与纠纷调解、形势分析研判。村(社区)综治中心发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乡贤能人、调解能手等长期志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通过人员配备和实体化运行,真正让群众来了事有人办、话有处说。
(四)做强三调对接
聚焦“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精髓实质,以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全面推进三调对接,切实扭转显性矛盾纠纷“倒金字塔”局面。强化诉调对接,全面建立落实县、镇(街道办)综治中心与法院(庭)、司法局(所)工作对接机制,将适宜诉前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案件导入综治中心集中调处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强化警调对接,发挥110警情平台技术优势,加强政法、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沟通协调,引导多元解纷力量参与警情纠纷化解。建立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与公安局、派出所、派驻民警、包片民警矛盾纠纷“双向”告知和协作调处机制,实现纠纷及早感知和多元化解。强化访调对接。深入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利用县信访接待大厅,对群众诉求无差别受理[11]。建立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双向”移送办理机制,利用综治中心搭建调解平台对纠纷类信访事项开展多元化解。对可能演变为信访事项的矛盾纠纷及时移交县信访局,由信访部门做好政策解答、思想疏导和源头化解,推动矛盾纠纷彻底有效化解。
(五)加强教育培训
采取线上培训、集中培训、走访培训、跟班培训等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对综治干部和网格员的业务培训,紧盯“我的职责是什么、应该掌握什么、具体怎么做”等重点内容,围绕政策法规宣传、每日巡查走访、矛盾隐患排查化解、涉稳信息搜集、信息化平台应用、基础信息动态更新、社会治安联防、特殊人群帮教、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业务指导培训,不断提高综治工作者和网格员矛盾隐患排查化解能力、情报信息搜集报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工作高效、管理规范的基层社会治理队伍。
(六)严格考核奖惩
制定完善网格员工作考核奖惩办法,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对网格员进行“一网考”,通过统计掌握网格员日常走访排查、信息化平台及APP登录使用、数据信息报送、学习培训等情况,进行积分排名,开展综合考评,并对排名靠后的网格员进行教育引导、谈话提醒、督促整改[12]。将网格员考核结果与报酬待遇、评先树优、选聘连聘等挂钩,对考核不合格或发生重大工作失误、不能胜任工作的网格员及时调整、解聘或辞退,切实以严格考评促进工作落实。加强与组织部门沟通衔接,建议在乡镇政法委员和综治中心主任提拔调任工作时征求县委政法委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文彬.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主体自觉的培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
[2] 蒋月阳.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基层治理熠熠生辉[N].日照日报,2024-01-13(A07).
[3] 苏海贵.递进式嵌合: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J].理论导刊,2024(1):80-87.
[4] 周翔宇,董宇.组建社会工作部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3,24(6):120-132.
[5] 司凤娟,吴涛,张宇青.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23,45(6):6-10.
[6] 杜若楠,黄缘曲,丁洁,等.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广西村级组织减负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2):199-204.
[7] 王嘉瑜,何得桂.穿透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路径: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基层治理改革探索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27-36.
[8] 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和谐社会[N].贵州政协报,2023-10-31(3).
[9] 段利梅.新理念新探索新成效[N].濮阳日报,2023-10-17(1).
[10] 党振兴.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与多元纠纷化解体系建构[C]//上海市法学会,江苏省法学会,浙江省法学会,安徽省法学会.《法治文化》集刊2023年第2卷:第二十届长三角法学论坛研究文集.甘肃省岷县人民法院,2023:6.
[11] 程瑞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3-09-04(1).
[12] 邓焕鑫,苏勇,唐万贵.以数字建设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N].四川法治报,2023-08-31(6).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