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的内涵、生成缘由与治理选择

2024-09-26 00:00:00吕庆立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 要: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相对贫困将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长期任务。相对贫困的本质及根源是贫困者缺乏自生能力或是自生能力不足,其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虽有权利制度不健全等外在客观原因,但主要成因在于贫困者主观因素。构建治理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提升贫困者的自生能力,而提升贫困者的自生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能赋权。权利制度的完善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过程缓慢。提升自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增能,而增能的基础和途径是教育。因此,在治理相对贫困阶段,教育扶贫作用将更加凸显,教育才是缓解相对贫困的长久之计、长效之计、常用之计。

关键词: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自生能力;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133-04

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治理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崇高事业。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迈入了治理相对贫困的新征程,缓解相对贫困将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长期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相对贫困的本质及成因,尝试探索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相对贫困的内涵

概念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相对贫困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与绝对贫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状态。相对贫困是在解决了绝对贫困之后,但仍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绝对贫困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相对贫困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五百年以后还会有贫困,但2020年后我国的贫困和现在的贫困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绝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生存问题,以后是相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发展、共享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早就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来审视贫困的相对性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规律是致使无产阶级长期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根源,但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英国社会政策学家彼得·汤森被公认为是“相对贫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将相对贫困解释为相对剥夺,即“相对于他人的剥夺感”,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社会资源的剥夺与缺乏”“由于穷人缺少这些资源,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使其不足以达到按照社会习俗或所在社会鼓励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故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对贫困分析突破收入的限制,维度不断增加,内涵不断扩大。阿马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被剥夺角度来界定相对贫困,将贫困定义为“基本可行能力”的缺乏,认为贫困根本不是收入问题,而是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1993年,英国学者奥本默从机会被剥夺的角度定义相对贫困,指出相对贫困是人们的各种诸如生存、身体健康、安全住宅、教育等机会被剥夺而导致的结果。2001年,美国学者纳拉扬从权利被剥夺的角度出发研究相对贫困,认为贫困不仅仅指的是物质方面的缺乏,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基本人权等权利的丧失和剥夺。Merton和Runciman等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从主观感受角度来阐述相对贫困,认为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认知或者感知,相对贫困与否取决于个体主观感知。

国内相对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相对贫困的概念、认定标准等方面。王世杰认为,相对贫困指的是个体或者家庭的收入水平相比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较低的一种生活状态。黄晶忠认为,不应该只从收入的角度看待相对贫困,同时也需要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吴海涛等将新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概念内涵定义为,在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

综上,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相对贫困的认识不断深化,使相对贫困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相对贫困研究也从最初的收入低下单维度分析拓展至可行能力缺乏、基本权利缺失、机会被剥夺、社会排斥和主观感知等多角度探讨。虽然时至今日尚未取得公认的定义,但却可以从中取得基本共识,即相对贫困是一种“双层、多维、累积循环”的复杂缺失现象或状态。“双层”指的是相对贫困既有物质层面的匮乏,又有非物质层面的缺失;“多维”是指相对贫困是多方面的,既指收入低下、物质匮乏现象,又包含可行能力、基本权利、社会机会等多维度的相对缺失,而且每一维度又存在自身多维性;“累积循环”指的是相对贫困的不同层次及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互为因果关系。

二、相对贫困的本质

治理相对贫困,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制定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之策。为了探寻治理相对贫困之策,国内外学者对相对贫困发生的根源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形成了众多学说,创立了一系列著名的理论和模型,如彼得·汤森的资源剥夺论、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贫困论等。此外,也有不少学者从收入、教育、健康、预期寿命、生活水平、医疗社保、身份特征、居住区域等多维度分析测度相对贫困的产生等。然而,这些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相对贫困产生的原因,并定量分析出其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度,但却未能触及相对贫困的根本。

一是有的研究将贫困的表现或结果误归为相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不能正确解释相对贫困的发生。比如,对于收入低、生活水平差、预期寿命短、居住环境恶劣等,虽然量化分析可以一定程度解释贫困的产生,但更应该将其看成是贫困的表现或结果,而不是贫困产生的原因。

二是有的研究将相对贫困归结于权利制度的不公平等,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权利被剥夺、机会不均等,使人们处于相对贫困之中。诚然,权利制度公平与否确实会对相对贫困发生与否有根本性的影响。但过于强调制度的不公对相对贫困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于出台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并无多少实质性操作意义。试想,如何才能构建一套绝对公平的制度体系使大家都收入无差距、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社会无歧视、远离贫困?既然都处在一个有失公允的社会中,那为何有些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另一些人却由富裕走向贫困呢?显然,这背后有比制度公平更为根本的决定贫困与否的因素。

三是过于强调“被剥夺”“被排斥”,将相对贫困归咎于外在客观原因,忽视了贫困者自身内在因素。无论是彼得·汤森的资源剥夺论,还是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都强调穷人应有的资源和权利被剥夺、被社会排斥,从而身陷囹圄,却忽视了贫困者自身的主观因素,贫困者之所以缺少资源和权利并非完全是被外界剥夺和排斥导致的,更大程度上是自身缺乏获取这些资源和权利的能力的结果。

四是现有研究发端于西方,未必适用于我国。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国情有别、发展阶段不一,西方的这些贫困理论不能揭示出我国相对贫困的根源。

那么在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奋进的当代中国,相对贫困的本质或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相对贫困虽是一种“多维、双层及累积循环”的复杂缺失现象或状态,但在其复杂缺失现象或状态中有一个基本的“内核”,就是相对贫困者缺乏自生能力或是自生能力不足。自生能力①是指在既定的权利制度框架下,在不缺机遇的自由开放竞争的社会中,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扶持,仅依靠自身资源和努力就可以使自己过上所在社会认可的生活水平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或不足,才使得贫困者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基本生活物资、免受饥饿、远离疾病、接受充分的教育,更不能在社会交往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因此,在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今天,贫困者自生能力的缺乏或不足,才是相对贫困的本质及发生的根源。不过,与阿马蒂亚·森认为的不同,这种能力的缺乏与不足主要不是权利不平等或社会剥夺造成的,而是贫困者自身主观选择的结果。

三、相对贫困的生成缘由

治理相对贫困,不仅要抓住相对贫困的根本,还需深入分析其生成的机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既定的权利制度框架下,相对贫困者之所以贫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对贫困者发展意识欠缺。欲望产生需要,需要激发动机,动机促使行动。人天生具有满足欲望和需要的本能。贫富之间的差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落差,理应使相对贫困者意识到自身差距,从而驱使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然而,现实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尤其是自身原因,相对贫困者普遍意识不到自身差距,或虽意识到差距但安于现状,不愿为改善作出努力,“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导致自身发展意愿不强、积极性不够,错失提高自生能力的最佳时机,导致自生能力低下或不足,从而陷入相对贫困状态。

第二,相对贫困者发展责任错置。在以往的包办式、保姆式扶贫实践中,政府大包大揽,造成贫困者对扶贫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减贫是政府的责任,接受政府救济是天经地义之事,陷入了“福利依赖”“福利陷阱”,成为等靠要的“巨婴”“懒汉”。若把反贫困的责任完全归诸于政府,政府就必然承担本属于个人的义务,贫困者自然不会去提升自生能力、发挥聪明才智,竭尽所能改善生活、摆脱贫困。

第三,相对贫困者劳动技能欠缺。自生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劳动技能。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擅长某一技能,即可到处谋生。自生能力的缺乏或不足关键在于劳动技能的欠缺。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贫困者缺乏谋生技能,在现有的权利制度框架下,在充满机遇的自由、开放、竞争的社会中,难以抓住机遇改变自身境况,或者虽能抓住机遇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不幸出局之后又很难再次融入社会、参与竞争,从而陷入收入贫困,而收入降低,又影响其人力资本投资,进而影响自生能力的生成,二者循环往复,从而陷入相对贫困的泥沼,难以脱身或无力脱身。

第四,相对贫困者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内生动力是指,在发展意识作用下和发展责任担当下,贫困者自身产生的驱使其主动采取行动、发挥才能,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力量。相对贫困者由于发展意识淡薄、责任错置、技能欠缺,导致其内驱动力不足、奋斗不够,不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谋求发展,不愿依靠自身改变现状。

第五,权利制度的不健全。由于权利制度不合理、不健全,贫困者虽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但难于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更难于公平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劳动收入持续偏低,从而深陷贫困的泥潭难以自拔。

四、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之策

相对贫困发生的根源在于贫困者自生能力缺乏或不足,所以治理相对贫困的关键是提升贫困者自生能力。传统的扶贫方式虽然可以实现脱贫增收,但扶贫效果日趋式微且可持续性较差,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者自生能力,还易于使其养成“等靠要”思想,成为思想上的“巨婴”、行动上的“懒汉”,难于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因此,治理相对贫困必须探寻有别于传统扶贫方式的更为有效的治理政策。

提升贫困者自生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能赋权。权利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且过程缓慢,难以作为常用工具灵活运用。增能即提升自生能力是缓解相对贫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增能的基础和途径是教育。

教育不仅可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还可以增能赋权、脱贫创收。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贫困者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境况,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意识;通过教育,可以提升贫困者的素质,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志向,激发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担当作为,实现自主脱贫;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贫困者的劳动技能,从而能够提升自生能力,扩大就业门路,增加收入;通过教育,可以培育贫困者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提高其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改善权利缺失的状况。

因此,在治理相对贫困阶段,应把教育作为缓解相对贫困的主要抓手,探讨建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协调配合的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之策,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一是夯实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确保这些受教育对象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加强监督,严防适龄儿童辍学,确保适龄儿童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通过基础教育的培根铸魂功能,筑牢后续教育和发展之基,打破贫困文化的桎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公平普通高等教育机会,让更多寒门学子能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改变命运。通过高等教育的启智润心,让寒门学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自生能力,从而彻底摆脱贫困的梦魇。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短平快”项目,可以快速提升贫困者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职业胜任能力。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化专业设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推出面向贫困人口的定向免费招生计划,让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从而能够自立自强。

四是常态化开展公益技能培训、知识下乡等活动。针对已经过了学龄的贫困人员,应该通过公益技能培训、知识讲堂等方式普及致富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创收能力,从而摆脱贫困,改善自身境况。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治理相对贫困阶段,教育扶贫作用更加凸显。只有教育才是缓解相对贫困的长久之计、长效之计、常用之计。

参考文献:

[1]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吴海涛,程威特.新时代相对贫困的概念内涵解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4] 郑继承.相对贫困的经济学辨析与中国之治[J].财经问题研究,2021,453(8).

[5] 李鹏,张奇林,高明.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相对贫困:内涵、识别与治理路径[J].经济学家,2021(5).

[6] 李莹,于学霆,李帆.中国相对贫困标准界定与规模测算[J].中国农村经济,2021(1).

[7] 袁利平.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与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8] 李武装,刘梦媛.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生成缘由、治理难点与有效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20(5).

[9] 王昶,王三秀.相对贫困长效治理与政府扶贫能力转型: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拓展应用[J].改革,2021(5).

[10] 王卓,董贝贝.相对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与运行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21(4).

The Connot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Choices of Relative Poverty

LYV Qingli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ghong 666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will be a long-term task in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he essence and root cause of relative poverty is the lack of self-reliance or insufficient self-reliance of the poor, and its causes are complex. Although there are external o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incomplete rights systems, the main cause lies in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poor. The key to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addressing relative poverty is to enhance the self-reliance of the poor,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self-reliance is through empower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ights system can have a ripple effect, but the process is slow.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one’s own ability is through empowerment, and the foundation and pathway for empowerment is education. Therefore, in the stage of governing relative poverty,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education is the long-term, long-term, and commonly used solution to alleviate relative poverty.

Key words: Relative poverty; Long term mechanism; Self-generating ability;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