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00董文良王心磊田惠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 要: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优化,是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经调研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实际情况,结合所在高校双创育人经验等,提出了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研究范畴,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从整体角度促进高素质科创人才培养升级;构建“政-校-行-企”联盟,打造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环境等多领域的互动系统和“场景式”科创平台;强化专创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金量,引导更高质量的创业;构建智慧赋能的双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数字生态,助力双创高质量纵深推进等策略和路径。相信研究和实践成果会具有较好示范推广价值。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129-04

引言

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优化,是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积极价值。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任务艰巨。”[1]《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奋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2]

教育部高教司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双创”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要求“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敢闯敢创的综合素质能力”等[3]。

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内一流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但《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等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比例高于国内一流高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谋出路,也是闯出另一种就业之路。积极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质量,将有效带动民办高校毕业生以及社会人员就业工作。

关于创业带动就业,国内外专家均有重要论述。张亚蒙结合国际国内大量文献,梳理了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的运行模式,指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是高校毕业生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招聘员工等方式为其他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工种和岗位,从而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是一种倍增效应”[4]。李玉指出,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部署,并提出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归纳为三个阶段和四种效应,包括创业初期的显著促进就业作用、创业中期的抑制作用、创业后期更加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及总体的滞后效应等[5]。高志刚等从实效性角度,在教育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6]。

本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创业和就业政策举措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举措归类分析,并提出了可优化推广的示范性方案和举措,相信会对促进同类高校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结合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举措的调研,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突出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需求,结合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分析,针对性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系统化设计方案,提出典型性可推广和可借鉴的示范举措,以期为提升国内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效率和效果贡献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创业带动就业现状进行文献调研,发现制约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育人的瓶颈问题和改进空间,并提出具有理论和实施依据的建议方案。

调查研究法:运用对当前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现状进行针对性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等形式,通过典型高校的数据调研分析,明确当前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提升空间,把握关键评价要素,并给出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议。

实证研究法:结合所在高校及部分民办兄弟高校创业带动就业举措和效果调研进行实证研究,跟踪典型经验,梳理存在问题,持续优化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的主要结论

结合对广东、四川、辽宁三省部分代表性民办高校的调研和考察,项目组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研究结论如下。

(一)民办高校普遍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结合相关高校的调研,民办高校普遍出台了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尤其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宣传手段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办公司、参与创业的学生可申请学分或课程替代、设置创新创业专项实践学分等方面,覆盖高校占比较大。这不但体现了民办高校依托自身企业办学优势,而且在创业基因和创业精神的优势积淀和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和示范效应。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总体乐观,但在体量、规模和创业方向优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1.结合调研数据,近3年,被调研高校学生(在校或已毕业)创办的企业数量50家以上的占比66.67%,49家及以下的占比33.33%。

2.近3年被调研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创业率在4%以上的占比16.67%,平均创业率在3%—3.9%的占比16.67%,在2%—2.9%的占比33.33%,在1.9%以下的占比33.33%。

总体看民办高校毕业生平均创业率总体在3%以下,部分高校学生创业公司数量不高,具体与不同高校优势学科布局差异、创业政策、创业氛围等诸多因素有关。

3.被调研高校学生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与自身专业结合度较高的均占比83.33%,体现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基于兴趣和专业的创业优势明显,结合社会热门领域创业的占比66.67%,也相对保持较高水平。

但在创业公司中科技类企业的数量占比方面看,所在高校学生创业公司中仅有30%多的公司为科技类公司,此类高校占比66.67%。学生创业公司科技类占比达到50%以上的高校仅占33.33%。可见,科技类公司创业占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结合学生创业与自身专业结合的调研数据,反映出这和民办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布局情况有关。此外,也和民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关系。

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从总体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中科技公司的数量规模仍有待引导提升,在提升民办高校科技创业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扶持和激励。

(三)民办高校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倍增效应,但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促进大规模就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1.结合调研数据,被调研高校学生创办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平均数量在50个及以下的占比50%,51—150个的占比16.67%,151—300个的占比16.67%,301个以上的为16.67%。

2.同时,从被调研高校学生创办公司近3年年均营收情况看,年均营收1 000万元以上的为0,100万—999.9万元的仅为16.67%,10万—100万元的占比50%;部分高校学生年均营收在0万—9.9万元之间,占比33.33%。从数据可见创业公司民办高校学生创业公司近三年营收情况总体一般。

总体看,民办高校学生创业公司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倍增效应,能够有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受限于创业公司规模、营收业绩等维度,企业规模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距大规模解决就业的目标期待仍有较大空间。

(四)部分民办高校在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尤其在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方面

结合调研数据,被调研高校中,50%的高校认为所在高校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已足够完善;50%的高校认为不够完善,仍有改进空间。

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和路径优化方面,100%的高校建议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83.33%的高校建议提供更多创业机会,50%的高校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66.67%的高校建议加强创业教育。

结合调研数据和分析情况,项目组认为,民办高校在优化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实施路径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持续加强创业教育等。

三、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策略及路径的主要建议

(一)紧密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着力引导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不应局限于学生创办公司带动学生更多更好就业的局部范畴,而应从学校整体角度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升级。民办高校应积极发挥其企业办学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前瞻性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优化调整,以创新创业引领和加强人才培养方向的变革。从时代发展的典型特征看,我国目前处于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创业已显而易见成为了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重要途径,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更依赖于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涌现,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民办高校应紧紧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培养具备“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

(二)构建“政—校—行—企”联盟,打造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环境等多领域的互动系统和“场景式”科创平台

结合调研情况,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创业环境和要素的合作,是各被调研民办高校的策略选择和路径优化期待。民办高校是沟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天然桥梁,是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面向社会需求,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高质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搭建具有科技引领示范价值和具体应用场景效应的科创育人平台,将会对实现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和高质量的学生创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应从青年科创生态和场域的角度综合布局。创新创业不是孤立的事件,是多维要素和资源的重新组合与统筹,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从系统的生态维度进行综合布局。这离不开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互动支持,需要在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环境等多领域提供更好的资源配套。同时,民办高校更应基于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创业规律,为大学生搭建体量可观、质量优异的“场景式”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年科创提供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场景、新平台、新网络。“要从聚合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的角度实现人、财、物等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建立起以高校为核心的区域性创新网络平台”[7];要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孵化支持资源,开展系列科技创新知识竞赛、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系列竞赛活动,开发引入高品质的科技前沿报告、优质专家讲座等高质量专题资源;要配套民办高校大学生科创成果学分转换和认定办法等,全面激励学生实现科创实践及成果社会价值转化。

(三)进一步强化“专创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金量

引导民办学校倡导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价值,引导大学生提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大学生的专业属性是其创业就业的优势,尤其民办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如果能够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那么专业将更会成为学生创业就业的良好竞争力。专业属性既代表其才能和优势,也代表其良好的竞争壁垒,更代表着互补的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和高新技术创业引领的时代,专业的价值属性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创新创业又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复杂性,仅凭专业维度还不够,还需要有创新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素养。因而,在培养“敢闯会创”的大学生时,“专创融合”是一条最好的路径。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建立“专创融合”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平台等,积极引导前沿技术普及和专业应用场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科技创新成果的培育、转化为牵引,基于不同专业的特点,为不同学生团队提供具有可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优化配置“专创融合”导师团队和实践体系,促进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同时,建立行业领域导师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深度对接,为学生科创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指引与优质的社会化保障。

(四)构建智慧赋能的双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数字生态,助力双创高质量纵深推进

民办学校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和双创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加大数字创新赋能双创教育和管理的探索实践力度。通过数字化课程体系、数字化实践体系、数字化创业孵化体系、数字化双创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断赋能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全维度覆盖、全过程培养、全流程支持,建设数字智能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意产出、创新训练、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孵化,打造智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体系。通过智慧赋能的双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等数字生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空间。

此外,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等进行过程和效果评估,形成创新创业育人过程中的学生双创素养数字画像,从而更精准地为学生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应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改进基于知识产权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数字化考核,形成重点培育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数字画像,更精准地为学生双创项目把脉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支持和资源对接。应以数字大屏为展板,通过智慧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的大数据,形成基于育人成效与双创孵化成效的成果导向双创管理数字画像,开展多维度综合评价,有效提升双创教育和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构建双创教育与实践的数字生态,助力双创高质量纵深推进。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带动就业,将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工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具有基础优势,但在提升创业质量、高水平带动大学生就业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仍需在政策引导、教育机制、实践平台、服务扶持等多方面建立多元和深度支持策略,探索更适合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和长期发展的培育路径。当然,在鼓励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创业风险是“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和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8]。

本研究提出了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研究范畴,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从整体角度促进高素质科创人才培养升级;构建“政—校—行—企”联盟,打造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环境等多领域的互动系统和“场景式”科创平台;强化“专创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含金量,引导更高质量的创业;以及构建智慧赋能的双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数字生态、助力双创高质量纵深推进等诸多策略和路径,有助于本校及兄弟高校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受该研究时效性和样本数量局限性等因素影响,研究成果还有改进空间,今后研究组将持续关注民办高校创业带动就业情况,积极探索科学、高效、适用的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和实施路径,服务就业工作,服务双创人才培养,转化更多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12/t20201201_502736.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5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211/t20221115_991578.html.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号)[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2/t20210205_512632.html.

[4] 张亚蒙.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J].经贸实践,2017(4):259-260.

[5] 李玉.经济新常态下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机制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6):96-101.

[6] 高志刚,等.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104-106

[7] 贺腾飞,刘文英.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8):43-49.

[8] 温涛,等.创业者的成长之路(第二版)[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20:160.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