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生态旅游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第三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金融问题,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全面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组织建设、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信用支持机制等,并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政府部门在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旅游;金融业务;信贷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070-04
如今,生态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生态旅游关注生态建设、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各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一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由于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限制了生态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1]。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向群众提供成本可负担的一种便捷性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与数字化融合的产物,可有效解决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值得关注。
一、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金融问题
(一)信贷支持相关领域狭窄,无法满足地区需求
目前哈尔滨等地区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行业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信贷政策。但从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信贷资金集中在大型生态旅游项目中,而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小型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几乎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当地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了冰雪资源利用、民俗文化等方面,而对“旅游+教育”“旅游+健康医疗”“旅游+商务会展”等新型生态旅游项目尚未有效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升级[2]。
(二)常规金融信贷准入条件下,贷款落实难度大
目前的融资要求和信贷市场准入条件无可厚非,但结合哈尔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贷准入条件高成为影响企业贷款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当地金融机构在办理旅游业贷款中提出的条件包括:①信用等级A-级以上;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且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③企业正常盈利两年以上;④上年末及最近月份资产负债率在75%以内等。而对于申请贷款的项目,也要综合评估项目是否满足国家土地、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等。虽然从我国整体条件来看,上述信贷政策属于基本要求,但对于哈尔滨等生态旅游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而言,整体信贷准入标准较高,而大部分企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的整体负债率偏大,短时间内实现盈利的企业占比很小,导致企业无法满足信贷标准。
二、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信用支持机制
为最大限度推动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应在全面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功能,整个金融支持阶段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模式,加快形成新型智能风险控制与线上审批融资贷款新模式。在整个数据处理环节,要求相关人员要通过功能强大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系统优化整个金融处置结构。该方法可有效降低信贷审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保证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对各项贷款业务作出快速响应,预防风险问题发生。
除此之外,通过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可全面推动业主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于日常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更高的资信评级,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先进性,保障相对稳定的信用评定信息在贷款授信的应用比率,保障数字普惠金融能在推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3]。而考虑到哈尔滨等地区受到行业发展成熟度等因素影响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生态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乐观。为降低此类企业的运营风险,在数字普惠金融中可考虑构建信用救济延时机制,在利用大数据平台监督生态旅游企业运营情况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信用补救机会,避免部分企业因为还款压力偏大而陷入困境。
例如,2020年携程面向酒店企业开发了“驿启装”的金融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型饭店、旅店的装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所有符合条件的餐饮、住宿企业都可以从携程获得一笔装修贷款。该项目的最大贷款金额为1 000万元,贷款期限为12个月至36个月。同时携程考虑到小型企业设备升级、支付租金等方面要求,也开发了相应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其最大贷款金额为100万元。而携程在数字普惠金融行业上的尝试带来巨大成功,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也有效解决了部分生态旅游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这一成功案例可以为哈尔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支持。
(二)打造专项数字普惠金融信贷产品
与传统金融信贷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在门槛、放款条件上应更加强调灵活性。所以建议未来在信贷金融产品还款期限、用资成本等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其能够主动适应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从而在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更多数字普惠金融资金向乡村旅游景区资源、配套农家乐以及旅行拍摄资源方面整合,保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能够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相契合。
为保证金融服务效果,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快速发展背景下,应构建“一平台两体系”的新模式,在强化数字金融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将整个服务重点集中在风险管控、金融服务效率上;在了解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分布的基础上,以区为单位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并配合相应的区级、村级、户级的三级金融评定体系,以满足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同时,根据前文研究结果可知,目前哈尔滨地区大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物,这是造成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下应构建“信贷+信用普惠授信”的新工作模式。在该模式执行阶段应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针对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区,可开展整村授信以及灵活核贷的新工作模式,以村级为单位提供贷款,保证贷款方案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契合。并且,在该模式实施之后,为避免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受损,也可委派专业人员对生态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帮助相关单位降低金融风险。该类专业人员具有宣传数字普惠金融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的职能,能通过提供多样化咨询服务的模式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最后,金融机构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多元化的数字普惠产品,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旅游行业之间的高度整合,实现金融产品下沉[4]。例如,可针对哈尔滨地区近几年火爆的冰雕旅游项目、餐饮旅游项目、人文旅游项目(如伏尔加庄园、亚布力旅游度假区),开发对应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促进信贷资金向生态旅游产业流动。
(三)利用数字技术向生态旅游延伸,完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为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功能,应在“互联网+”基础上探索生态旅游与普惠金融融合的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聚集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哈尔滨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农业等开发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主动培育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从金融行业视角来看,旅游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消费金融模式,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2023年末哈尔滨等地区旅游行业的爆火,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消费金融的发展。因此,在数字技术向生态旅游行业延伸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消费金融的相关内容,在全国联网的基础上研发个人旅游贷款以及分期付款等内容,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主动购买旅游商品。这对于全面推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例如,各在线旅游单位分别推出了消费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刺激当地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例如,支付宝推出的“去啊”、去哪儿推出的“去花”,以及携程的“拿去花”项目均针对个人信用问题构建金融账户。这一行为极大激发了居民旅游积极性,例如,携程的“拿去花”中采取三日免利息金融服务模式,由此确定了“低利率、快速到达”的金融产品特征,取得满意效果;也有部分旅行社通过发行期货、提前一年销售、低价销售,减少销售旺季带来的困难,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利,使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得以扩展,成为推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符合哈尔滨地区的实际情况。
但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随着旅游消费金融等新模式的出现,可能会带来新的法律风险,如严重的超前消费或者虚假众筹等。为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在数字技术延伸过程中要兼顾严格审批众筹项目、完善相应制度机制等工作,严防上述问题发生。
(四)全面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为主动与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相匹配,数字普惠金融单位应与当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机制,其目的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功能,使相关机构可在深入了解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供更完整的金融帮扶架构。
拓展数字金融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基层网点的功能,强化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工作人员的功能,强化与生态旅游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信息对接,努力形成辐射状的金融服务体系[5]。拓展基层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范围,鼓励农户等主体主动挖掘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确认旅游开发项目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于其中信用级别较高的乡村旅游经营户给予奖励支持和贷款优先权,倡导建设信用文化。
(五)提升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金融知识水平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企业主的金融知识是影响其参与投资积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在生态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中,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创造利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满足融资要求的关键,通过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经营者服务管理水平。为解决上述问题,未来工作中应通过金融知识讲座等模式不断推广科学信贷的相关知识,提升相关人员的金融风险识别与抵抗能力。同时,为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相关单位可通过宣传金融知识的集体教育活动,强化与哈尔滨当地的“小企业”或者“小业主”之间的互动,详细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先进性以及工作方案等,激发相关方参与的积极性。企业主金融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可显著提升企业主对数字普惠金融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成为探索加快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数字普惠金融将会向乡村旅游+养老服务等旅游康养项目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完成农村闲置房改造,实现旅游服务与普惠金融高度融合的新模式,在促进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的同时,将当地打造成崇尚健康,且可以体验乡土人情的旅游目的地。
(六)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建设
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为最大限度推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应主动探索“农信村村通”信贷模式建设方案,全面推动科技金融新模式建设,将生态旅游与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等整合在一起,并依托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新业务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复合型平台。该平台可提供设计旅游金融产品、整合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等功能,通过推广普惠金融的APP融通资金平台,在合理优化网络信贷程序的基础上,降低企业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难度[6]。
未来应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做好旅游金融规划服务方案,坚持从旅游产业整体布局方案出发,确定数字普惠金融帮扶的新方向,并对于资金严重不足的业主提供金融支持。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哈尔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反思
(一)数字金融拓展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边界
现阶段,随着数字化技术与智能手机的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模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这也为生态旅游行业解决金融支持问题创造了新的路径。例如,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根据哈尔滨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识别小微旅游企业的业务往来情况。该技术成为连接企业与普惠金融主体的重要桥梁,有助于解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
除此之外,对于消费者本身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极大地推动了个人旅游贷款的发展,最终促进旅游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下可提升消费者外出旅游的积极性,为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消费者支持。
(二)金融机构信贷是数字普惠金融持续推进的关键
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可以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金融机构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可以对生态旅游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由于哈尔滨地区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在运营中可能出现周期性或者季节性问题,从而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诸多资金问题。而企业一旦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则应该强化哈尔滨当地金融中介机构功能,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解决旅游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2)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为旅行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传统模式下,旅行者的金融服务主要以电子支付、银行卡为主,而现阶段已经发展为信贷消费等新模式,可显著提升游客的整体购买力,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
(三)政府引导是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功能的重点
为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在生态旅游中的推动作用,应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整个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中具有“引子”作用,可显著增强社会资本与外资进入生态旅游行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生态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道路、通信与水电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哈尔滨地区也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投入的形式,夯实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基于上述内容,政府在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全面加快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可采取的手段并非单一的财政拨款,还有利用多样化手段促进社会资本跟投等办法,如通过产业基金与国有企业运作、政策性银行引导等手段推动更多资金向数字普惠金融以及生态旅游行业靠拢。
应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法规,在此类政策法规支持下通过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的方式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整体服务能力。这样不但能主动消除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能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监测与风险处置能力,实现规范化监管治理,规范所有参与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旅游行业的行为,为实现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目前第三产业发展中,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提升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水平。因此,未来工作中应重点开展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金融知识宣教工作,并配合打造专项数字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等措施,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行业水平,使其成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黄巍,黄斌.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0):87-89.
[2] 牟倩莹,易艳阳.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农垦经济,2023(10):24-34.
[3] 罗兴,徐贤焱,何奇龙,等.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23(7):23-37.
[4] 潘明清,范雅静.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3(3):35-47.
[5] 柳懿珊.产业发展视野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35):1-3.
[6] 张占仓.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评论,2021(3):151-160.
Analysi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s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Harbin Region
LYU Zhixin, LIN Haihua, BAO Quan
(Inner Mongolia Open University, Hohhot 01001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tourism projects through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tertiary industry. In this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tourism industry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irection of helping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cluding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ng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support credit support mechanism, etc. Finally,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rol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help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Harbin, and summariz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guidance.
Key words: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Ecotourism; Financial services; Credit policy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