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与路径

2024-09-26 00:00:00周炜昱刘长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6期

摘 要:通过对苏北农业农村的调研,从农村产业体系、农村区域化生产格局、农房改善、农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经研究发现,当前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科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激发、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然偏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需要加强等问题。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夯实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三农”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6-0001-04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农业农村融合发展问题,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起作为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的一项宏伟战略。苏北地区在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影响了江苏省全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了解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找出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于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一)农村产业体系适时转型及规模化发展

苏北在产业发展中适时转型农村产业体系,推进了农业产业现代化。例如,宿迁市耿车镇通过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开启了产业体系向绿色、环保方向的转变,新建了生态宜居新家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环保创业园。盐城市盐都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东休闲、中果蔬、西水产”的农业产业布局。农业生产支撑农业加工,农业加工带动农业服务,农业服务反哺农业生产,农业产业体系良性发展,使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实现了农业生产强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农村生态美起来的可喜局面。

在农业产业转型的同时,苏北也大力发展规模型主导经济产业。例如,淮安市施河镇从最初销售河虾、菜籽开始,逐步探索发展以教育装备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道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教学用具交易展示平台——施河教具城,有力支撑起当地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农村区域化生产格局形成

打造农业品牌既是落实品牌强农的具体举措,也是创新农业品牌管理、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实践。目前,苏北地区五市获得了包括新沂水蜜桃、连云港紫菜、溧阳花木、泗洪大闸蟹、涟水芦笋、淮阴黑猪、射阳白菊花等7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品牌称号,并依托优势农产品形成的品牌效应,形成了区域化生产格局,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三)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互联网+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苏北地区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例如,徐州市丰县依托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预警服务、价格监测预警、普惠金融等农业农村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向农村延伸,激活了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1]。因此,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是苏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2]。

发展“互联网+农业”既开拓了新农业新项目,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和稳定增收的有效方法[3]。近年来,苏北地区积极建设农业网站,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农业信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拓展农业服务对象和区域,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便利。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宿迁市泗阳县的食用菌生产,盐城市辖下的东台市悦达禽业的畜禽养殖等农业物联网示范典型。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宿迁市已实现电商网点村村覆盖,做到“一村一品一店”,建成的电商服务中心已超过100个,通过积极促进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有效带动宿迁市周边及苏北地区农产品销售氛围。拥有江苏省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最多的盐城市,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徐州市丰县大力实施数字化赋能农业项目,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

(四)农房改善及农村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苏北地区积极推动农房改善项目,按照特色田园乡村标准建设,成为推进苏北农房改善的工作“标杆”。目前,苏北五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已建成一批建设品质高、公共服务好、产业发展优、环境条件佳、文化特色足、群众满意度高的新型农村社区[4]。例如,徐州市在推进农房改善中突出营造村口等重要节点,让新型农村社区呈现出田园风光。农房改善项目尽量靠近农产品加工园区且配套旅游休闲设施。通过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盐城市农房改善以特色田园乡村为“标杆”,用农房改善的实际成效带动了人居环境提升。连云港市围绕海滨特色,实施了滨海风情渔村新型农村社区等一批示范项目。淮安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鼓励市区采取统规联建、统规自建模式,推广盱眙县建筑主材集中招标团购、洪泽区“一站式”“统设联装”等做法,努力让群众花少钱住新房[4]。宿迁市以农房改善项目为引领,整合实施农路农桥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土地综合治理等配套项目,保证了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全、功能齐。

(五)农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苏北地区在推进乡村自治、乡村法治、乡村德治、乡村文明及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涌现出适应当地的农村治理模式。例如,淮安市新塘村通过组建、培养文艺宣传队的方式,借文艺表演弘扬乡风文明,在全村形成自觉传承优良家风、家规、家教的良好氛围。邳州市以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从村民最关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入手,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公共空间治理由物质向精神层面延伸,使农民养成新习惯、乡村形成新民风,不断提振农村精神风貌。

二、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和制约。

(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同于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获得价值的增值。三产融合不是将三次产业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需要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促进三次产业的相互作用。当前,苏北农村普遍规划和设计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保护区等,通过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的先导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使三产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苏南发达农村产业相比,苏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完成这一目标,对农村生活及产业污染源头控制是关键。农村生活污染源,尤其是生活污水,以及农村产业污染源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苏北农村的人口流动性大、村庄分散,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难度大。农业产业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易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有悖于“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发展理念。目前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中还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环卫投入不足等情况,苏北农村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性地改善。

(二)科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激发

科学技术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苏北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科技在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苏北城乡之间、苏北与苏南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中还面临科技实力薄弱、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推广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科技在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激发。

(三)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然偏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按常住地分,2022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 1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 48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16:1缩小至2.11: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但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相对于苏南地区,苏北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主要问题有: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农业用地粗放耕作情况;2022年苏北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比重低于全省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7%的平均水平,高效农业设施比重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苏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县市开发区和新城新区数量过多、面积过大,产城结合和人口集聚能力不足。2021年苏北5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2%,而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为47%,明显慢于城镇化率。(注:在计算城镇化率时,通常使用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因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此外,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需加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发展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苏北某些乡村因为区位、自然、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通过形成旅游热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带动乡村发展。但这类乡村业态的发展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个别地方还存在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时代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双重影响对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和社会力量应该积极推动市场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同时注重解决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实现乡村振兴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

三、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苏北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机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质量。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事关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5]。苏北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完善农村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交通设施、环境绿化、文化设施等基础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五大”基础设施工程,优化苏北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夯实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

(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筑牢苏北农业现代化基础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的必然要求。近几年,苏北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体增收路径相对单一、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问题[6]。2022年,江苏省全省村均经营性收入约220万元,而苏北村均经营性收入仅为78万元,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苏北地区资源发包和物业出租这两项收入占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将近72%,因此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带动共富的重要载体。

(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升苏北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苏北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需要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通过在苏北五市重点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着力集聚各类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助力苏北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

(四)加快“三农”队伍建设,为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当前,苏北农业农村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高素质农民短缺,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亟需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因此,必须依托农校、职业院校等平台,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应用型、实操型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社会力量投身到农业农村发展中来;通过“育、引、留”多种手段,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7],为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束语

江苏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在苏北,难点亦在苏北。因此,本文通过对苏北农业农村的调研,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而具体对策的实施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好适合苏北区域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苏北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实现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数字赋能,打造乡村振兴“丰县模式”[N].新华日报,2020-07-07.

[2] 张传洲.数字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路径[J].行政与法,2023(5):59-69.

[3] 杜晓明,田晨.苏北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商论,2018(9):19-20.

[4] 白雪.高标准推进,让乡村更美丽宜居[N].新华日报,2020-08-02.

[5]  周人杰.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N].人民日报,2022-11-23.

[6] 颜颖,吴琼.推进富民强村,赋能农业强省[N].新华日报,2023-09-21.

[7] 孙子涵.基层党建赋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140-143.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aths

ZHOU Weiyua, LIU Changpingb

(a. Business School, b. North Jiangsu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rural regional production pattern, improvement of rural houses, and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needs to be stimulated; the absolut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wide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unbalanc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ng role of policy support and market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Jiangsu are propo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rural” team. This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Jiangsu to take the lead in achieving basic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Northern Jiangsu;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Path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