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的几点反思

2024-09-25 00:00马大伟韩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8期

2023年高考地理试卷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双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同时,也延续了近些年的命题风格,保证了较为稳定的题型结构,文字、图表信息量适当,给学生以熟悉感和获得感。从整体试卷上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时间与空间问题的解决能力

2022年全国乙卷7~8题,涉及了时间与空间的问题。2023年全国乙卷的9~11题,也是关于时间与空间问题,给出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分析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以及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的原因。如果不注重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就容易选错,所以教师要提升学生解决关于时间与空间方面问题的能力。仔细审题,详细分析题目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重要信息,以提高做题的正确性。例题如下:

9.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D)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10.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B)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11.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C)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二、提升学生对“没有用到”的信息重视度

对于有些题目,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材料,仔细分析图表,用心分析是否存在“没有用到”的信息。一般来讲,“没有用到”的信息往往就是你“摸不着头脑”题目的解题关键。比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5题。仔细读图可知,龙里豌豆尖以较高价格畅销的少数城市主要为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区域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这样很容易就能选出正确答案。还有2022年全国乙卷第11题,只需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前两个题目中用到了150米和500米处的风向与风力,但1 000米处的风向与风力这个“没有用到”的信息就是解11题的关键。所以在平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对各种题中一些“没有用到”的信息的重视度。

三、提升学生对“小区域”与“大区域”问题的研究

教师在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考哪儿”“区域大小”。知道了“考哪儿”,就要考虑那里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区域特征。大区域往往考的是“共性”与“典型特征”,小区域往往考查“地方性”,这是基本思想,也是解题的法宝。如2023年全国乙卷4~5题,图中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都是区域中心城市,考查的是这些城市的共性认知;而9~11题的珲春与辽源则考的是区域差异,即地方性。36、37题也都考查了区域的认知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1.对于一些学生没见过的问题,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假如学生碰到了一道陌生题,看了一遍又一遍仍然没有感觉,怎么办?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览全题,看看各小题之间有没有相关性,同组题目也可能有几个互相联系、启示的条件,不能忽视这些内容。

2.审题非常关键。教师在平时要培养学生审材料的能力,要逐词逐句分析材料,有关时间、空间和新观念的词都是重点。对于材料中的地图,要看图名、图例,特别对一些不太常用的图例要更加重视(如盐湖、沼泽、特定等值线、某些矿藏等)。坐标图要看横纵坐标系的正确含义,注意单位和数量,读曲线要注意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对于计算类的题目,要注重“量”和“率”的差异。

3.综合题的答题技巧。对于综合题,要注意设问方式,主要有说明特点、剖析问题、对比优劣、评估效果、提供对策等。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时,要注意答得全面、答得到位。研究分析类问题常常是重头戏,学生从资料中所提炼的精髓必须要有自己的总结和观点,并逐条写出。对于研究、对比差异类题目,学生在作答时必须要出现“比”“更”这样的字眼。评价类的问题很多,学生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综合题的解答,一定要在细致审题的基础上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尽量构建解答的思路和角度,然后再去细致地整合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很多设问需要“拆分”思维,例如将“泥石流形成”拆分成“固体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水动力”又可进一步拆分为水流的来源和流动的速度),将“输沙总量”拆分为“含沙量”和“径流量”。综合题作答时,学生要分点说明,用①②③……格式答题。

4.加强学生易错字的纠正和卷面的整洁。比如,冲积(击)扇、太阳辐(幅)射、冰雪融(溶)水、畜(蓄)牧业、蓄(畜)水、水汽(气)、地堑(浅)、过度(渡)放牧、过渡(度)带、二氧化碳(炭)、煤炭(碳)、地质(址)等。

五、加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渗透地理核心素养。教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设计者。课前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设置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设置让学生观测和研究宇宙中各行星的相对位置及其运行原理。

2.将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地图知识、空间视野、人地协调等几个层面。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学科知识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在关于地图的教学中主要着眼于训练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的技巧,能描绘最简易的等高线图、通过对图的分析能正确运用地图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等。

3.教师课后的评估系统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由于地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所以,在课程评估上必须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为侧重点,而不是以往的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考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而且也会持续下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培养与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