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路径

2024-09-25 00:00:00张金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8期

新课标背景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以培养核心素养为落脚点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支撑点,从生活化教学、合作教学、绘制思维导图三方面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由传统模式下的“知识型”教育变革为“素质型”教育,以教学设计为基础,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教育模式以讲述地理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向,以教师口述为主,难以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打造素质化地理课堂。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途径和危机为重难点之一。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展示三口之家一年用水量,引导学生联想中国人口数量,将我国一年生活用水量与我国可利用水资源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危机意识,并提问: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利用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使其树立节约用水、保护土地的意识,深刻意识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运用小组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等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教学中,认识地图和地球仪是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可开展“我认识地球”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依据动手能力、知识掌控能力等进行分组,4~6人为一组,制订计划,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给予一定补充和指导,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最后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颁发奖状,调动学生积极性,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记忆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理解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是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结构、辩证思维的重要思维模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应用思维导图记忆法,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首先,将自然特征、农业、高原湿地作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回忆下一级知识点。如在自然特征方面,下一级知识点为气候和地势。学生在填写思维导图回忆知识要点时,可构建出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地理知识内化为知识结构。教师也可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如以“东北”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可引导学生用彩色记号笔或图案区分知识点,为思维导图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地理能力,体现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最终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