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学科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024-09-25 00:00:00许敏青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8期

劳动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劳动实践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课堂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外实践活动。

一、课堂内自制学具,巧破学习瓶颈

课堂内实践活动为自制学具,巧破学习瓶颈。通过制作学具,做到精准教学,有的放矢,直击中学生思维盲区。

1.玩小球秒破空间思维盲区。

在关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学习中,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地理现象仅仅依靠视频动画,学习效果不佳;板图绘制中对地球位置、大小以及地轴的偏转角度要求都很高,稍有误差便会导致绘制效果不够理想。通过自制简易“三球仪”,可以将抽象的地球运动具象化,还能对日地关系、地月关系有直接的认识。

目的 认识地球公转的原理,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位置变化关系。

过程 在“太阳”的下面5厘米处,将一个大些的皮带轮固定在支撑“太阳”的轴上;在支撑“地球”直轴的下面,装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小些的皮带轮。两个皮带轮直径的比是12:1;取一个中间有孔、大小合适的小球,穿在铁丝上,安装在“地球”下边的小皮带轮边缘,高度与“地球”中部相平,可以随着小皮带轮的转动绕“地球”转动;在大皮带轮下面的轴上装一块可以绕轴转动的托板,托板长约50~60厘米。它的右端有一个孔,将小皮带轮的轴固定在孔内,挂上松紧合适的皮带,推动托板,使托板带动“地球”绕“太阳”转动,同时小皮带轮驱动“月球”绕“地球”旋转。

结果汇报 在二分二至的位置绘制太阳直射点,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说出地球上五个温度带的不同性质,以及北半球的季节变化规律。

2.水绘、切割,两种实验突破垂直思维盲区。

采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模拟实验”教学,可以把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过程分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的地理学习变为具体的地理实践。

例一 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模拟活动(液体辅助)

过程

器材准备 运用花泥或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一个立体山体模型,把山体模型粘贴在一个透明的塑料餐盒的底部,在餐盒侧面标注高程刻度,准备一支油性笔、一瓶白色颜料和一个漏斗。

分步操作 利用漏斗把白色颜料定量、逐次(参照高程刻度)倒入塑料盒,并依次在盒盖上用油性笔绘制水平面与山体模型的切线(等高线)。

结果汇报 组织语言描述整个实践过程,结合实践过程尝试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结合山体模型在已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

例二 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模拟活动(黏土模型切割描绘活动)

过程

器材准备 运用超轻黏土制作三种立体山体模型:一种主要区分陡坡缓坡、一种具有山脊和山谷、一种具有鞍部和陡崖,准备一支油性笔、一把美工刀、一张白纸、两把三角尺。

分步操作 根据示范视频,在模型上标注2厘米高的点若干,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描绘4厘米高的点若干,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观看视频,沿等高线切割模型,将不同等高线拓印在纸上,标注相应的海拔高度。

结果汇报 组织语言描述整个实验过程,结合实验过程尝试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结合山体模型在已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

二、课堂外调查、观察,实践应用拓宽综合思维

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对突破自然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难点较为有效,而人文地理中重难点的突破更多需要借助的是实践体验活动。笔者所在课题组针对八年级中国地理的相关难点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我们开展了茅山野外考察活动和安徽敬亭山、江西南昌研学活动。从茅山考察实践中,学生从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岩石、农业生产等方面发现并解决了“茅山海拔不高为何也出现植被分层现象”“金牛洞为何长期开发滞后”“茅山道观为何多选址在山脊或山顶”等问题。在敬亭山和南昌的研学中,学生发现并解决了“敬亭山森林空窗的形成原因及松材线虫的防治”“滕王阁选址在赣江沿岸的原因”等问题。

针对粮食种植地域分布差异,学生开展了大米产地的主要分布情况及销售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展开对中国农业现状的分析,从中找到地形、气候、河流对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内驱力;有利于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