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然而,在日常的政治教学中仍存在着技术理性和权威主义的扩张,即教学方式的数字化,学生在理性原则下,重复做着固定的动作,背书刷题,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学生主体的客体化,他们在“一言堂”下,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由自由的主体沦为消极的追随者;人际关系的原子化,学生仅停留在小课堂的“知”的层面,被排斥于社会关系之外,任由工具性知识所吞并,处于无可奈何的旁观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些重要讲话,为思政课教学把脉定向,这对探究高中政治日常教学走出物化困境,实现价值回归提供了可行性的指导。对此,本文将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一课《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分析高中政治日常教学走出物化的可能路径。
一、深耕情怀,彰显思政课启发性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而且“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彰显人文底色,用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成的大爱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为此,针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设计流程:
首先,确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谁更受欢迎”这一议题。在这一议题的引领下,选取“陈家之争:是否要辞掉银行的工作去摆摊”这一真实情境素材。通过这一情境素材创设4个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任务:分辨地摊中的经济成分、完成国企担当的任务卡、概括成功摆摊的经济意义、畅谈自己未来的就业倾向。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任务,来建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学科知识,提高思辨、合作和行动等关键能力,坚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优越性的正确价值观念。
上述设计中的载体——真实情境,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搭建起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加大了对书本知识的人文关怀阐释,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设计中的路径——活动任务,优化了课程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减弱了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中的落脚点——核心素养,呈现了课程的目标,明确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有利于发挥课程的最大效力。在这一教学设计体系下,学生不再是在冰冷的机械体系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知识的主动习得中去感受人文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教师教学的数字化现象,以期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回归。
二、巧讲故事,展现思政课的价值性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且任何政治概念的建构都有情境素材,任何政治知识的溯源都有社会价值。在政治教学中融入真实的故事作为情境素材,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突显出故事情境素材的育人价值功能。
为此,首先应该科学地选择故事。针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课,选取了陈锐力辞职摆摊这一真实的故事,创设情境作为导入。用最直观、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入境,拉近学生与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知识。以最具“烟火气”的“地摊经济”为线索,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讲故事必须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应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来讲解中国故事。基于此,在讲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议学情境】陈锐力摆摊。
【活动任务】陈锐力试图通过列举成功的摆摊事例来说服他的家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判断下表中事例的经济成分。
【议学提示】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判断经济成分时,主要看生产资料掌握在谁的手中。
“设疑”“促思”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必不可少的环节。上述问题是在真实的故事背景下,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学生可以从上述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由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在信息的辨识中厘清各种经济成分间的区别,并学会应用。由此,学生不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将知识外化为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学生主体的客体化现象,以期学生主体性的回归。
三、立足实践,凸显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当下的政治教学应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实践中实现育人的价值。
所以,在讲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这一难点时,设置以下环节: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畅谈自己的就业倾向,并说明理由。
【议学提示】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
首先,上述环节以开放型的视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他们在与未来的对话中,形成正确择业观。这有利于打破学生被排斥于社会关系之外的旁观者境况。其次,上述活动在形式上需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他们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一个个原子,而是活动的参与者与分享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原子化现象。
除此,课后作业是上课的延续,架起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课呼应了“摆摊”这一主线,设置了课后调研:
请同学们调研当地的“地摊经济”发展状况。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感受“地摊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和“地摊经济”赋予城市的活力,关注“地摊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撰写200字的调研报告。
通过课后作业,既可以巩固所学,又可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课的活动型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为此,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将学生置于社会环境中,激发他们探索欲;将学生融于现实生活中,提高他们创新力。为此,学生不再是知识理性下的附庸品,而是富有实践力和创新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社会价值的回归。
在当前技术发展、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应重视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物化现象。为此,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例,以情境素材为载体,以活动任务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选取“陈家之争:是否辞掉工作去摆摊”这一真实情境主线串起本课的逻辑线索;创设活动任务,如:辨析经济成分、畅谈自己未来的就业倾向等,来构建核心教学内容,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关系等。以此,来窥探思政课教学应有温度、有故事、有实践的可行性。把高中政治课堂打造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和发展能力、培育和升华情感的快乐场所,以期实现教学价值的回归与学生人格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