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野下《读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探索

2024-09-25 00:00薛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8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全国统一使用。《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材料,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不同学段《读本》内容、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策略。

一、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野下的《读本》分析

(一)贯穿始终的价值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入脑入心的切题之选”。

《读本》的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不同学段的读本内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呈现特点不同。例如在《读本》(小学低年级)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读本》(小学高年级)内容呈现完整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读本》(初中)从“五位一体”战略目标的角度呈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并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读本》(高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的引领作用,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读本》(大学)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社会的价值标准。在大中小学《读本》的内容呈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内容、重要意义到作用实现了深度的延伸。

(二)螺旋上升的内容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读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为载体,根据各学段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以整体递进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读本》小学阶段的内容是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图片,通过通俗易懂的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爱国、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等形成感性的认知。随着中学阶段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读本》中学段从初中到高中,将基本的概念、理论上升到学生可以理解的高度,从“是什么”向“为什么”逐步过渡。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读本》大学阶段用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厚的理论深度,深度的价值引领来呈现读本的基本内容。不同学段的《读本》内容遵循了“螺旋上升”的原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读本》内容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阶段,各阶段解决的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环节,即同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不同阶段。各学段的《读本》彼此衔接,相互贯通。

(三)承上启下的衔接线:尊重差异的栏目设计

因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读本》的栏目设计有明显差异,在坚持差异的基础上递进上升。《读本》(小学低年级)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正文和插图,增加了读本的可读性,几乎没有太多的栏目设计,引用了简短的“习语”和通过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读本》(小学高年级)容量增大,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阅读量相较于低年级有所增加,和小学低年级段具有相互承接的稳定性和过渡性。《读本》(初中)的知识含量更加丰富,增加了“探究与思考”“资料卡片”的栏目设计。通过“探究与思考”栏目中的情境设计和问题引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有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资料卡片”栏目或是对之前学过内容的呈现,或是对不易理解的名词进行解释,有效突破学生阅读的障碍。《读本》(高中)相较于初中更加深刻,每一讲后面都有“学习思考”。“学习思考”通过提出具有辨析性、价值引领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交流分享、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读本》(大学)的理论性较强,逻辑严谨。章节的开篇就是“问题聚焦”,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发学生的思考;“本章要点”简明扼要地点出重点内容;“本章导读”为学生呈现了章节完整的逻辑框架;“相关链接”以文字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释,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思考。

二、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野下的《读本》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或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充分把握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育人规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总体安排与具体布局,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中小学一体化背景下的《读本》教学设计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大中小学《读本》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以下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的四个学段的教学设计为例,来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视野下《读本》的教学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一)在素养目标上重点发力

每个学段的学生各具特色,因此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从本学段的学情出发,符合每个学段的学生特点,但都必须指向最终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各学段的教师只有在整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上发力,才能不会偏离目标,这样才能在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坚持系统思维,在整体目标下统筹规划。

坚持系统思维,从目标的整体性、各学段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动态性对各学段进行系统认知。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因此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整体教学目标的设置时要立足整体,在整体目标下进行统筹规划。例如,各学段的整体目标设置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学段目标都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走偏。

2.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学段目标的衔接和上升。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注重教学目标的衔接性和上升性,保证各学段目标的切适性。针对“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段目标的衔接和上升。例如,在教学中,不同学段的教师应遵循一体化教学理念,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构建教学目标。不同阶段教学目标之间形成了螺旋上升趋势。

(二)在教学内容上有效衔接

大中小学《读本》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文本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不同学段的内容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文本资源支撑。但是,不同学段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与交叉。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能够通盘理解读本内容,并对读本内容进行恰当取舍。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涉及,但是侧重点不同,教师要根据读本教材巧妙设计。

(三)在教学活动中精准设计

适合各学段的精准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维逻辑前提。思政课本身就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活动是各学段教学的应有之义。

从不同维度的教学设计来看,呈现出了思维进阶,小学的问题引领更注重学生对于现象的认识和感受,初中学段开始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内涵进行分析,高中学段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更注重学理性分析。在不同学段,教师采取了一些相同的活动设计,例如课前阅读、课上展示、视频展示、学生分析等,从问题的引领中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在教学评价中凸显价值

科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评价需要体现螺旋上升的理念。因此,教师要“瞻前顾后”,不能将评价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学段,要站在全过程育人的高度,跳出自己的“学段圈”,发现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升,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应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学和初中段的评价从内容上主要涉及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同伴合作等多方面,贯穿于《读本》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行,以及在真实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和初中段的评价指标设计中可以包含“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与他人友善交流,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观点”“能够独立搜集和整理资料”等;在高中和大学段的评价中,注重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过程和结果相统一。例如,在评价指标中可以设置“搜集信息充分、精当”“流利地发表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通过辩论进行反思,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准确运用学科观点,综合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表达准确,价值观积极向上,探究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倾听他人”等评价。

文本研读能力也是各个学段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首先,各学段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合理布置阅读任务,打破时间限制,将集中教学与分散学习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学习的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其次,要发挥各学段优势,打破空间限制,形成合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教育教学机制,统筹安排,整体设计,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读本》和统编教材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学段《读本》之间的关系。思政教师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效地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