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学习素养视角下的《读本》教学设计路径

2024-09-25 00:00方晨曦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8期

一、引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的使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体现。为了让《读本》中严肃的政治理论“活泼”起来,执教者从学习素养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借力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和课堂发生化学反应,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挖掘剩余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费尽心思寻找学生的剩余价值,但往往忽略了充分挖掘剩余价值的关键在于基于学习素养的教学设计。即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生活并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学习素养,学生才能完成学习者到生活者的转变,才能打破知识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所在

对于《读本》教学而言,如何将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翻译”成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是执教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有限的课时和庞杂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提高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所在。基于学习素养的视角,进行《读本》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聚焦学生的思维培养,显然比“填鸭式”教学和“说理式”教学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体现培智育人的核心所在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基于学习素养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让《读本》成为接地气的阅读书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学习素养助推学生成长,促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学生的成长绝不是分数的提升,也不能局限于当下的知识储备,而是要着眼于整个成长过程。学习素养犹如学生成长的“助燃器”,能帮助学生迁移知识、重构知识、创造知识,同时启迪智慧,成为心智自由的人。另外,学习素养也是教师教学的“定盘星”,能促使学生达到分数和能力的平衡。

二、基于学习素养的教学设计路径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读本》教学设计,通过“重埋课堂主线”“重构教学板块”“重置驱动问题”“重启学生活动”四重奏,引导学生做中学、悟中学、议中学,从而达成对《读本》的理解,切实发挥《读本》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成为深度学习的践行者、获益者。基于学习素养的教学设计路径如图1所示。

(一)厘脉络,重埋课堂主线

教材的脉络是教师教学的线索,但是文本的结构和教材的编排往往会将知识点割裂,学生通过教材很难把握上下文之间、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梳理,找出文本暗线,根据文本逻辑,重埋教学主线。

【案例1】“‘涉险滩’与‘啃硬骨头’”是《读本》(初中)第四讲《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第一框内容,共分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两目内容。本框重点探索“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意义”“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备课时产生的困惑是:两目之间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观照,三条脉络之间有一定的承接。所以怎么实现“大题小做”,让学生认识到“我”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自觉助力改革,树立主人翁意识是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知识,不妨将脉络绘出。按照文本逻辑,原有教材脉络如图2所示:

从绘制的脉络图可以看出,我们虽然有较清晰的知识架构,却缺乏一条可以打通上下的“任督二脉”。当务之急是重新埋下一条可以架构起整个知识框架的主线。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为了让《读本》更平易近人,实现思政课堂的“一条主线”教学模式,教师决定以“一个省和它的故事”作为教学主线。综合地域优势考虑,教师就地取材,定位到浙江,为教学埋下一条主线:浙江正从改革开放先行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通过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进程让学生感受浙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人的改革故事和奋斗精神,让学生探究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使浙江向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助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析文本,重构教学板块

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对于《读本》教学来说,教学板块的架构决定了课堂的方向和深度。文本内容是教师的教学支撑,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变得可亲可敬,就需要教师重构教学板块,使教学内容更具逻辑性、整体性和针对性。

【案例2】仔细研读文本内容之后,笔者发现,从正文设置看,第一部分介绍了改革开放的源起、改革开放的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就,第二部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和决心。从文本资料来看,本课主要引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广大农村迅速推开、深圳蛇口破土动工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材料。以上材料都是改革开放里程碑中的标志性事件,但是缺点是以上资料地域或时间离学生太远,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转变。结合重新埋下的教学主线,教师围绕浙江人、浙江事,重新构建教学板块,如图3所示:

板块一主要通过浙江改革开放的今昔巨变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板块二主要通过改革先锋的故事明白人民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中;板块三通过探究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谋划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领悟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青少年学生需要树立崇高理想,立足当下,谋定未来。

(三)解目标,重置驱动问题

教学目标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引领,从学习素养的视角,教学中的问题应转向驱动性问题。针对《读本》教学,一言以蔽之:教师要将课堂设问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挖掘让学生更有代入感的问题,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助推学生参与更深层的讨论、展开批判性的思考。

【案例3】根据重新构建的教学板块,我们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为:

1.通过“账本里的中国”“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年”等活动,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了解改革开放的代表性成就,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认同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2.通过设计“图话改革先锋”等活动,明确改革开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3.通过“话说社会问题”“共谋发展新路”等活动,增强学生勇挑时代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立志成为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根据目标,重新设置问题链: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改革开放与人民有着怎样的关系?

(3)现在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我们还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吗?为什么?

(4)针对提出的浙江社会发展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

上述问题都属于高阶思维问题,第一问和第三问属于“为什么”型探究题,第三问需要在思辨的基础上生成思考。第二问属于“是什么”型主观题,需要基于事件的分析归纳现象背后的本质。第四问是“怎么办”型探究题,是一个典型的学习素养视角下的设问,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联系所学知识,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创新知识的应用。

(四)设情境,重启学生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为了让《读本》教育润物无声,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脱离教学实际的课堂活动是空虚的,基于学习素养创设的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摒弃说教气息,善于搭设情境,善用示范引领,不断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认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

【案例4】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之后,结合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分别创设了“图话改革先锋”“话说社会问题”和“共谋发展新路”三个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学在“浙”里,传承浙江改革先锋的精神;站在“浙”里,思考浙江改革突显的问题;行在“浙”里,探究浙江深化改革的路径。展现浙江青年的担当,增强对《读本》的信度,将“小我”与“大我”熔铸在一起,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反思与感悟

(一)素养培育:指向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不仅只有眼前的学习,还要追寻诗与远方。只有指向生活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基于学习素养,教师通过主线化教学设计,将《读本》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化繁为简。

(二)素养迁移:学会学习

无论是面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应付当下的考试,教师都有必要站在更高的登高点,启智学生,开阔视野,实现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能在创新的时代实现知识的高通路迁移。

(三)素养升华:跳出桎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变革势不可挡,是被时代淹没还是迎难而上,对于从教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挑战。学习素养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更是从教者所必备的。只有跳出自我教学舒适圈的桎梏,才能遇见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旖旎。

四、结语

《读本》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上努力做到“美美与共”“以大见小”,让《读本》教学落地生根。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为追求,让新时代的青少年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去往“北极星”而不仅仅是“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