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赜

2024-09-25 00:00:00叶镕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夯实现代化农村根基的思想之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来自农民自身、农村基层以及社会环境的三重困境,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深化农村参与程度以及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应当成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93-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is the ideological cornerstone for achieving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rural a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face triple difficulties from farmers themselves, rural primary-leve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farmers' sense of autonomy and ability, deepening rural participation and increasing so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the correct path choice to strengthen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 difficulty; path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下,实现宏伟蓝图,最大的激流沼泽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在此基础上,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紧紧抓住农民这个关键节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1 加强农民e3J5rahJlOhtikGQl1KpOnJx0IztYJCXI+qms8n4JEo=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赋予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点和要求,必须尊重实际,厘清农民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在我国,“农民”一词具有很长的历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自身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租种他人土地的隶农。到封建社会,出现了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近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依据占有的农业生产资料逐步分化为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推进了农村土地革命,使得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农民在党的教育领导下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建国后,党领导的农村土地改革以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物质生活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农民不再只是从事农业生产,开始兼有工人属性,“农民工”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变革和成就,农村发展也迈上新台阶,农民生活喜笑颜开。城乡融合推动“农民工”市民化[2];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等一系列的战略规划,要求农业生产者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赋予了农民全新的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应运而生。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用先进的思想规范,道德观念,政治理论教育农民,帮助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思想,培养满足时代和实践需要的新型农民的活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正确经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一项实践活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确保鲜明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还包括素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明乡风教育和产业发展教育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不断丰富。

1.2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加快乡风文明的塑造、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关系农村生产发展,以及农民幸福生活等方面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1.2.1 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保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必须确保乡村振兴稳健推进。农民作为“三农”工作的主体,要重视其自身主体作用和自觉意识的发挥。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提高认识,加强理解,从根本上改善农民传统固有的认知观念,增进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同,减小乡村振兴政策推进阻力,为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1.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一环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思想教育,促进传统职业农民群体转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集约化、科技专业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拓宽农业生产选择,延长农业产业链,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

1.2.3 乡风文明塑造的重要手段

乡风文明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3],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品性修养,充实精神生活,摒弃男尊女卑、盲目攀比等封建残余思想和不良风气,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农民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家风与和谐的邻际关系,有利于推动形成环境美丽、村民友善、邻里和谐的农村新面貌,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新文明。

1.2.4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精神动力

落实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教育引导其明晰推动农业产业变革和富美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了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增长分析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的本领,认清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所引起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营收益不断提高的趋势,促使农民增强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主动性,激发农民对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热情,坚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信念,增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底色。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物质生b2a335b14b2bee35936410e844f0ab0ab6e550450621058fdeccce8b1edecdda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其在思想、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还未完全适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

2.1 农民的主体能动略显不足

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力量。但是受乡村发展以及农民自身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深层作用,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进步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长远效益,许多农民不知道怎样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参与效果和自身能力不自信,都限制着农民自主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快速更新。部分内容存在单纯强调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的问题;以写标语、拉横幅、发传单等为代表的单一传统的载体手段也落后于农民的生活现实。种种因素影响着农民积极主动性,以及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挖掘,也掣肘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2.2 农村的组织参与力度不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一系列“三农”政策的落地生根,我国农村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同城市相比,农村的居住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村用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间和资金缺乏,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保障有待加强。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举办频度稍显不足,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扩大,部分农村村民的法律教育环节薄弱,农村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还需巩固。同时,农村对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较弱,相关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参与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3 社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受市场经济,城乡、发展不均等因素影响,大量的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农村地区人才外流严重,人才空心化[4]凸显。随着乡村战略的出台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我国的社会宏观环境得到优化,农村经济得到释放,乡村发展潜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发展机会相对增多,农村地区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吸引了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农村人才外流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社会公众的传统乡村印象和城市迷思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农村地区存在的人才“失血”现象还有待进一步遏制,基层农村事业的持续深入推进缺乏足够的人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另外,社会教育资源大多倾向于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特别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和分配不足,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还需进一步优化平衡。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5]。促进新时代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关注农民这一重要主体,重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其于实干中写下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3.1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键在农民。推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效展开,要加强与农民的思想沟通和能力培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性,重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农民作为受教育者,理解接受教育信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时期,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农民扫盲、妇女解放等工作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对我党各个时期政策方针的理解和认同,扩大并稳固了党的农民基础。新时代要继承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强化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奠定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意义和长远作用的理解基础,增强农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信和能力。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站稳政治立场。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网信事业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着力提高农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增强农民的网络自主能力,真正肩负起农民用网安全的责任使命。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统筹兼顾,注重新的社会实践,充分考虑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文化生活、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新要求。科学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要体现农业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以及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传播推广,为农民转变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提供帮助,更好地实现促进农业产业变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重视以绿色求发展的生产理念和环保促繁荣的生活理念新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健康、向上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和劳动奋斗意识,更好打造农村新生态,真正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文化兴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融汇区域特色文化,弘扬乡村先贤品德,构建新时代乡规民约,推动乡风文明新建设,探索面向新时代的农民文化生活新形式;同时,要重视对农民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乡规民约的实际效力,拉紧乡村治理有效的基层纽带。最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选取适宜的载体,要善于利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在线平台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融合各地区特色风俗,依托戏曲、歌舞、剪纸和刺绣等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围炉夜话、歌舞表演等为代表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快乡村振兴的实现脚步。

3.2 深化农村整体参与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7],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农村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构建良好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环境,需要农村基层的全力参与。“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8],一方面,农村各方要全力参与构建良好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环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相结合,注意考虑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农村干部和基层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依托乡村特色产业资源,挖掘乡村产业发展新潜力,推进农业旅游业产业新融合,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乡村产业振兴,切实肩负起农民增收致富的使命任务;注意从思想上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农民致富增收的思想觉悟和内在动力,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真正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农民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为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积极引导农民破旧立新,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群众性的乡村新文明活动举办力度,推动形成婚丧简办、睦邻友好、勤俭节约等乡村新文明,营造利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良好氛围。此外,还要教育动员农民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增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稳步推进农村居住环境改造和青山绿水治理,夯实乡村富美根基,构造山明水秀的农民教育空间。

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活动的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党委、村委会、村妇联及共青团等组织的职能,真正打造党委统一领导,各组织认真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三农”工作运行机制,持续深化农村各方参与力度,助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展开。

3.3 提高社会重视程度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下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更是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思想保证,必须予以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9]。因此,国家和社会要大力支持农村工作,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村农民教育资源的投入,鼓励高校、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10]。要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三下乡”、三支一扶等政策,完善乡村选人用人标准,选派一批优秀人才投入乡村工作,鼓励社会知识分子下乡实践,强化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学习,培育乡村本土人才,确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根植本土特色,创新工作开展。要发展乡村新经济,释放乡村新活力,加速城乡融合,打破城市人才集聚壁垒,搭建供优秀青年发挥才干的全新舞台,吸引外出人才返乡,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有效遏制乡村人才“失血”,补足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缺失短板,为乡村发展汇聚力量。只有社会真正重视,并坚持内培外引,持续锻造推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才能筑牢社会稳定和乡村发展的人才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4 结束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补齐发展乡村短板的重要一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媒介,既需要实事求是,加强对农民群体的调查研究,因材施教,也需要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农村基层的深度参与。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有效促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2-21(1).

[2] 徐俊武,陈钊雄,邓奇.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工长期留城意愿的影响——基于CHIP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汉学术,2022,41(6):44-54.

[3] 韦敬楠,吴柳芬.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及空间相关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1):32-41.

[4] 韩美群,徐梦瑶.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和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95-102.

[5]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N].人民日报,2022-12-25(001).

[6]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8.

[7]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7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