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公共服务水平低、人才短缺、产业发展瓶颈和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新的路径选择,通过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才培养专业化、农业产业多元化、生态环境绿色化的发展,进而实现智慧乡村、人才乡村、特色乡村和生态乡村的建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力三要素;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72-04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building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restricted by factors such as low public service levels, talent shortag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and extensive production methods. The proposa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vides a new path choi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leap in the three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and their optimized combination,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e will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special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Diversification,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n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villages, talent villages,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ecological villages.
Keywords: new productiv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ree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者考察时,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今年的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表重要论述,要求“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如今,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继“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给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也赋予其更加深刻的科学内涵。
1.1 新质生产力以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首先,新的劳动者。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创造者、参与者和使用者,是劳动过程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性的能动的主体部分[3]。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劳动者在其范畴、劳动形式、劳动关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由信息化数智化催生的新质生产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普通体力劳动已经逐渐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劳动所弱化甚至替代,只有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才能熟练操作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才能适应这高速发展的新质时代。换言之,人口红利也正在由高数量转向高素质、高学历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型团队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推手。
其次,新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称生产工具,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和中介系统,而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程度则是区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大批兼具高效、安全和低碳、智能优势的新型生产工具迅速投入生产和生活,如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所催生的现代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生产过程的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在解放劳动者、拓展生产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最后,新的劳动对象。从定义角度来讲,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满足某种需求的重要能力。因此,在这个劳动产出过程的终端一定要有能够被改造的对象,即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一切自然物质都有成为劳动对象的可能,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成为现实的劳动对象[4],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开始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劳动过程的目标对象。随着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这也使得劳动对象有了巨大的变化。受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双重制约,一些缺乏竞争力、阻碍绿色发展的低附加值劳动对象被迫退出了市场,由此激发了新的劳动对象涌入大众视野,比如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型行业等,它们的诞生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
1.2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策略。所谓全要素生产率,顾名思义这一概念是与单要素生产率相对而言的:首先,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产出与单一要素投入之比,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指的是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简单来说就是投入量保持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其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5]。具体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致有2方面的方案。一方面,是通过管理手段的更新和优化,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的最优配比,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生产经营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推进企业更深层次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加速重点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拓展,推动企业变革生产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从而达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的多方面的综合效果。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相辅相成、互为助力的关系。首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直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则直接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其次,新质生产力强调经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几个方面来实现突破[6],而这些也正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关键所在;同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都必须遵循一个关键的核心要义,即“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总体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衍生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号召,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开始实施到全面推进,5年时间里,我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确实收获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高速运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受到了不少的阻碍。
2.1 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虽然逐年得到改善,但在改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短板现象。其一,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受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影响,乡村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由此导致部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质量较差,面子工程大于实际效用;其二,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三分建,七分管”,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需要建设的支持,更需要日常的维修养护来做保障,由于常年缺乏保养检修,使一些基础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和使用;其三,村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村民不仅是乡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也是参与者,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助力,更需要村民建言献策、互相监督,但部分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感不强,这直接影响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 人口流失严重,人才素质有待提升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作为基层一线地区,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只有大量的优质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才能顺利进行。近年来,虽然各地已经开始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人才短缺仍然是大部分乡村地区进步的桎梏。由于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优质人才引进尤其困难,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乡村发展缺少人才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引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政策和措施打破此类人才瓶颈。
2.3 外部经济冲击,乡村产业陷入瓶颈
近年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而传统低附加值产业失去竞争优势,这使得部分乡村地区直接忽视甚至放弃传统农业的发展,专注于追求经济效益。比如,大量占用农业用地开发工业和商业,导致耕地环境破坏,农业产量严重下降;以城市思维建设乡村,盲目发展乡村文旅事业,脱离乡村优势,导致乡村传统物质文化的稀释和匮乏;过分追求美丽乡村建设,强制进行畜禽禁养,导致农业经济单一化程度加深,反而降低了农民收入。
2.4 生产方式粗放,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在大力贯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的进程中,乡村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而由此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高速发展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所暴露出的各种生态问题也愈加明显。比如,高肥高药导致土壤退化,进而引发农产品安全问题;农膜废弃形成的白色污染,导致田地环境恶化和农作物减产;秸秆裸露焚烧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等。
3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3.1 智慧乡村: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一举措的落实既是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标志。而作为体现新型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其作用力的强弱、辐射范围的大小、力量传递速度的快慢等,都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7]。
首先,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强大信息支持。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智技术作用于乡村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数字化、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解决基础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另外,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通过运用数据分析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推送,以满足乡村不同居民的特定需求,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服务;同时,新质生产力助力强化智能化设施构建,如加强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从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2 人才乡村: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技术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发表重要指示,他提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8]”。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全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这些观点都有力地明确了人才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果乡村留不住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针对乡村人才缺口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引进、留住、培养3个方面助力。
其一,引进来。通过技术手段全方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可以明晰适合乡村发展的人才画像,更加精准地满足乡村发展在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设备投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系统化人才管理系统,尽快招揽吸纳适合乡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补齐人才缺失流失的短板。其二,留下来。除了资金支持以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人才的工作或创业问题,如金融信贷、科技服务等,以政策和保障支持,解决人才的生活问题,真正留住乡村有为青年,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其三,育人才。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助力,实施“政企联培、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潜在人才和现有村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精准掌握智能化农机的使用和现代化耕作方法,培养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队伍。
3.3 特色乡村: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龙头环节,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环节,是解决乡村建设一切问题的前提和保障。与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相比,新质生产力下的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味地抛弃传统产业,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本土化乡村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达到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效果。
一方面,发展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注入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和技术支持,如云计算系统在农业政策制定方面的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监测方面的运用,以及无人机播种、智能化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运用等,均能够大大提高农田产量和生产效率,进而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策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乡村地区可以依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以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文化创意新兴产业,如文化小镇、采摘乐园、特色乡村等,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既保证了传统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反哺发展,形成一条或多条完备的产业链,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形象。
3.4 生态乡村: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环境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在现阶段,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将新质生产力注入其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实现包括环境在内的多方位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新质生产力在生态方面的助力大致分为2个层次:第一阶段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进步理念,以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技术和工具全力攻关、破解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循环、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进一步严格把关产业准入门槛,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如利用依托微生物降解原理的生物质高效绿色循环技术,将禽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等进行高效无公害处理,又如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功能型农业等模式,在增强作物抗虫害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产量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和环保型供应链经济,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总之,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生产力三要素的逐个跃升和组合的优化升级,其涉及基础设施现代化、人才培养专业化、农业产业多元化和生态环境绿色化等多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要勇立于新质生产力这片蓝海,矢志不渝地推动科技创新和实践运用,以全新的技术和理念赋能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共同书写见证中国乡村振兴的下一个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好[N].人民日报,2024-02-02.
[2]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
[3]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4] 鲁品越.《资本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再发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20(4):4-14.
[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6] 张栋.王桂林访谈: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和关键是企业[J].团结,2023(6):34-37.
[7]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 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8] 习近平.习近平讲故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