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这对于乡村地区的建设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压力。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与主要要求作为切入点,分析乡村文化复兴的实质与相关价值,结合当下城乡社会发展实际介绍当前乡村文化复兴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同时从加强公共空间重塑、突出乡村居民地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的具体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有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要求;乡村文化复兴;主要挑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8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which brings certain press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main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entry point,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related value of rural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rural cultural rejuven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expound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rejuve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public space, highlighting the status of rural resident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ractition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pecific requirement; rural cultural rejuvenation; main challenge; development strategy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者以及农村产业从业人员应当站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乡村文化具体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明确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乡村文化能够充分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动力。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其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要求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优化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体制,实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使乡村地区发展要素的流动更加积极活跃,促进相关发展要素的均衡分配[1]。其次,要进一步强化乡村地区的投入力度,使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充分强化,进而使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能够具备更加完善的物质基础。最后,要不断完善乡村地区基层治理机制,一方面减少行政治理过程当中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充分激发农民参与基层自治的内在动力,使乡村地区相关文化的传承与重构能够具备更加系统化的支持与保障。
2 乡村文化复兴的实质与价值
2.1 乡村文化复兴的实质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当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当中所蕴藏的乡土情结、生态发展理念、道德认知等相关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同样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工作,其实质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引领,使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能够具备充分的价值认同,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及其在社会发展层面的综合地位,有效突破当下乡村地区发展进程当中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与价值困境。
2.2 乡村文化复兴的价值
2.2.1 落实文化自信建设要求
中华文化经历千年沉淀,形成丰富且深刻的价值观、道德诉求以及人文品质,承载了蕴含中华特色的传统美德、家庭观念以及乡村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其不仅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了规章秩序。在乡村文化振兴期间,坚定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弘扬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之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立场下,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探寻乡村振兴文化之魂,让乡村文化成为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发展繁荣和谐,展现人们对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坚守。
2.2.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一直处于高压、紧张的生活状态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疲于应付生活中的难题,追求低碳、简朴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智慧与乡村文化“简洁、知足常乐”的特点不谋而合。乡村文化孕育于自然,崇尚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自身勤劳质朴的方式,谋求生存之道。可以说,从房屋建筑选材至生产耕作,都一直坚守且遵循着贴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原则,彰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价值诉求。如乡村房屋取材于天然土木,遵照自然规律对房屋进行布局;居家生活中的编织物品,是对自然几乎“零污染”的自然产物;农时节令的安排恰如其分遵循自然规律,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对自然的干预、对环境的破坏,体现自身与自然的友好关系[2]。
乡村文化对于保护自然的追求,是城市生活所不具备的,但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在新时代要重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广田园生活模式,实现城乡文明的高度融合。同时,兼顾城乡利益,实现村村旺、家家好,让中国乡村真正做到振兴。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进程中,普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有机结合,以展现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弥补乡村文化发展短板,塑造重返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展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光辉,化解城乡文明二元对立的困境。
2.2.3 实现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本土民俗是乡村文化的直接体现,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动,人们返璞归真,对于乡村原生态、田园生活的渴望不断加剧,本土民俗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唤醒了人们最为天然的价值观念。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我们积极挖掘和探索传统民俗文化,留存农村地区最为本真的“乡村情”,减少城市因素对乡村文化的干扰,是对乡村文化传承保护最直接的体现。古旧的院落、房屋承载了乡村地区几代人对于生活富足的愿景,在挖掘以及传承民俗文化过程中,传承乡村文化智慧和价值,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3 当前乡村文化复兴所面临的具体挑战
虽然乡村文化复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落实进程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到长期以来文化观念以及思维认知的影响,当下乡村文化复兴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乡村公共空间不断减缩消亡
作为乡村文化发展进程当中的关键性载体,以村舍、祠堂、戏台等为代表的乡村地区的公共空间一方面能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提供相应支持;另一方面还能够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成为乡村所独有的文化符号[3]。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乡村地区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乡村居民开展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愈发受限,这对于乡村文化复兴相关工作的推进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与影响。
除此之外,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生产发展对于原有的公共空间构建与发展模式也形成了一定冲击,各类大拆大建项目的推进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风貌不断被破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不断消失,有关于文化保护层面的公共空间建设规划工作视角不够长远,相关投入力度较为欠缺,很难达到预计的水平与效果。
3.2 乡村建设主体进一步缺失
乡村文化复兴以及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在于农民自身,但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乡村建设的主体数量也产生了进一步缺失。各地方乡村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空心化”发展倾向。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相较于2010年,乡村人口共减少16 436万人,常住人口进一步下降,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出现失衡现象,土地资源、空间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出现闲置,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陷入停滞。
除宏观数量以及年龄结构层面的发展与变化外,高素质人才数量结构的变化情况同样也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传承与sffgH2P/bYGFzqEsHYy+Fw==不断发展造成了一定挑战。针对城乡发展现状以及高素质人才流向进行统计分析过后能够得出结论,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向着城市不断流动,政策优惠、发展资源以及成长机遇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乡村地区对于文化层面人才的吸引力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高素质人才未能充分参与到乡村文化复兴建设等相关工作当中,对于乡村文化复兴目标的落实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3.3 乡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
积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在乡村地区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产业投资者往往将目标放在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层面,对于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相关精神文化的传承缺乏针对性关注,大量生产生活污染未经处理即进行排放,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另外,在文化建设层面,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未能对农村居民进行积极引导,很多农民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生态文化、自然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的落实,废弃物污染现象同样也较为严重[4]。
4 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的具体策略
为了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乡村地区能够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思想认识,为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提供更加充分的思想基础,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加强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与重塑
乡村文化复兴的基础在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与重塑,积极加强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注与重视,能够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更加充分的载体支持,有效缓解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使其能够成为优质文化传承挖掘的土壤,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4.1.1 村落建设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与主要方向,城镇化的建设与乡村文化复兴以及乡村公共空间重塑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冲突,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形成了一定阻碍。因此,有关文化从业者以及城乡规划人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自然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村落建设在文化传承与复兴过程当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自然村建设方案进行系统规划,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城乡协调发展进程当中,使乡村文化复兴的推进过程更加顺利高效,而在针对村落建设的同时,有关规划团队也应当遵循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与要求,力求突出村落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文化发展模式,尽可能减少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在建设过程当中,可加强对于乡村文化元素的关注度,使自然村落能够系统化配备书屋、文化活动室、村落文化展览馆等相关设施,使乡村地区文化能够借助上述设施场所得到更为直观的展现与表达,实现优质文化的充分留存与推广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的综合影响力。
4.1.2 遗址建设
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地区往往留存有大量未经开发的历史人文遗址,这些遗址不仅仅具备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是本地乡土文化发展进程当中的关键结晶。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遗址开发建设与保护工作,能够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形式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本地文化遗址能够成为文化挖掘传承与保护开发过程当中的关键性物质节点,凸显乡村文化遗址在经济振兴以及文化振兴过程当中的重要意义。在针对地方文化遗址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关人员应当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与要求,针对乡村历史建设与发展进程当中逐渐形成的祠堂、戏台、历史古迹等相关遗址进行有效保护,遵循留存式开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原物原址的破坏与影响,使其能够从场景层面实现对乡村地区文化传承的充分还原,有效打破现阶段乡村文化复兴与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载体问题,实现乡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健康发展。
4.1.3 精神空间建设
长期以来,农民面临着一系列生产生活压力,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注往往较为有限。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农村建设成果不断显现,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何进一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已成为社会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有关乡村文化研究者应当充分肯定农民这一主体在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过程当中所发挥出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认识到引领农民精神空间以及精神世界建设对于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作用,使农民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表达、文化创造等具体活动当中,充分落实农民的主体权利[5]。
在引领乡村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发挥出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主体优势,引导乡村社会向善发展,基层行政部门应当针对性做好群众教化与引导工作,明确新时代农民对于文化保护、文化建设乃至文化复兴的具体要求与相关目标,并针对性加强农民自身的文化思维以及文化精神,消除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不良思潮对于农民精神思想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鼓励农民投身于乡土文化挖掘与建设,让他们能够从本地特色乡土文化当中找到引领自身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推动乡村地区文化生产力与生命力的不断进步。在文化复兴建设与传承保护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意愿与诉求,加强农民对文化复兴与传承活动的认知与参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这一振兴发展主体在乡村文化复兴过程当中所提出的各项诉求。
4.2 突出乡村居民在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乃至文化复兴过程当中,乡村居民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者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认知思维,认识到新时代农民在乡土文化建设保护层面的关键性地位,并能够从实际出发,全面加强与乡村居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文化复兴工作的开展能够具备更加充分的支撑。
首先,在依托乡村居民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消纳能力以及吸收能力。基层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推进乡村地区教育、文化服务等具体工作内容,让农民能够借助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充分解决以往农村发展进程当中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以及教育难题,从宏观层面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使其能够为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与支持。
其次,要在农村地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能力以及自我治理能力,使农民在面临社会发展困境以及文化发展挑战的过程当中能够给出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地方乡贤能够在党和基层行政单位的引领下在社会治理以及文化复兴层面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村干部为代表的基层行政人员应当做好文化复兴层面的协调工作,加强农村居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文化复兴要求的关注与重视程度,有效解决乡土文化复兴传承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挑战与障碍,确保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开发,推动乡村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在乡村文化复兴相关工作的规划与部署过程当中,高素质文化人才同样也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从业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所面临的人才平衡性问题,着力加强乡村地区人才吸引机制建设,使其能够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处于主动地位,有效提升乡村地区对于文化水平高、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解决相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给出优质的文化开发、保护与复兴方案,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智库,推动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文化复兴发展质量与效率。此外,相关人才的吸纳还能实现对当地精神文明与文化环境的全面突破,加强农村居民与民俗、历史、人文等相关领域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其能够在文化复兴与乡村发展当中做出更大贡献。
4.3 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长期以来,乡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等相关问题,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复兴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阻碍了乡村文化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因此,有关部门与从业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使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成为本地文化建设发展进程当中的主要载体,积极落实绿水青山相关发展部署,使乡村文化的特性能够与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契合,解决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现象对于乡村地区生态保护与文化复兴所带来的相关挑战,使生态文明能够充分融入乡村文化复兴进程当中,落实乡村振兴有关要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文化的复兴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困境。有关从业者应当积极转变思维与认知,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针对乡村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进行优化部署,推动文化发展与传承资源的积极建设,使乡村文化复兴工作的开展能够具备更加充分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积极培养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使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萍.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复兴[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6):17-19.
[2] 刘学文.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复兴路径——以鄂州职业大学帮扶村棠树岭村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3):42-44.
[3] 杨兰九.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复兴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8):30-32.
[4] 张书慧,刘晓倩.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逻辑关系、道路羁绊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5):10-17.
[5] 蔡煜.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创新意蕴和实践指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5):185-18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