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立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将健康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紧密连接。通过研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调研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以及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学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健康乡村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6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is article closely connects health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studying policies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ss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social services; healthy countryside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助力地方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医学高职院校以特有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本文着力探索医学高职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1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1]。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因病返贫致贫仍然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支持脱贫地区继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对于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同时,持续建设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2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院校方面,主要是涉农类高职院校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人才的优势,探讨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二是农业经济方面,主要侧重于产业振兴的研究,围绕农业经济增收途径,探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拓展农业经济,实现脱贫攻坚战略[2]。三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3],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其就业路径,促进并引导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振兴[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深入细致的建设方向。而目前探索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在有些领域,仍存在滞后现象。例如:加强专业类高职院校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社会、学校、学生、农村互动模式,长期服务于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人力、社会支持研究较少;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健康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建立乡村振兴数据库,实时掌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数据,服务于农村人民群众,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较少;农村服务和培训的方式单一,短期培训效果不理想,缺乏长效机制[5],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线上线下培养模式,提高现有乡村人才再教育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仍然具有研究意义。因此,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健全社会基本保障模式,保障脱贫攻坚成效,仍然是专业类高职院校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3 基层乡村医疗卫生水平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筑牢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截至2021年底,全国2 844个县(区、市)、2.96万个乡镇、49.0万个行政村共设县级医院1.7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以华北地区邢台市为例,《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7人,河北省7.51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而邢台市仅为7.2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2021年全国临床、中医、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具有本科学历者占比分别为48.1%、40.7%、35.3%,注册护士中具有本科学历者占比30.1%;据邢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邢台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本科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仅为33.3%。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尚未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基础条件、政府投入、人才培养、薪酬待遇、医保支付和对口帮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举措。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重要位置。仍需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乡村医生队伍。乡村医生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不完善,仍需建立优绩优酬的激励制度,激发改革发展内生动力[6]。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互联网+医疗健康”、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有限。
4 医学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
基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均衡、高素质卫生人才短缺的现状,一定程度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成效。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积极推进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强调医疗资源的下沉与均衡性。因此,充分发挥医学高职院校的智力与人力支撑作用,引导人才向乡村倾斜,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建设健康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基于健康中国建设,将“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紧密对接,探索医学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打造健康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如下对策。
4.1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技能+健康”服务
充分利用自身医疗资源,进行医学技能输出,开展对口帮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一线医生组成专家志愿服务团队,到基层乡村、社区、偏远山区,进行健康义诊和健康宣讲活动。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宣讲普及国家惠医政策,发放就医指南、科普宣传资料,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为老百姓看病就医搭建便利通道。
组织校内护理、中医学、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和心理专业教师定期到乡镇为农村空巢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护、心理疏导、健康咨询和日常保健等志愿服务,积极引导老年人对慢病防治的重视与关注,进行科学的养生保健,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得到高质量的护理照护,使其乐享生活,感受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选派优秀中医师资团队对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系统讲解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应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能力,同时为乡村百姓和学校困难学生家庭成员普及中医适宜技术和护理技能知识,教授其基本技能,提升其自我防治本领,也为其就业创业打开一条通道。
组建中医药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团队,挖掘乡村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对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进行优势分析,探寻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比如,深入到适合中药材种植的乡镇,传授其中药材栽培技术,帮助其进行中医药药材种植及市场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打造中医药产业园、中医康养特色小镇,传播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当地农村产业振兴。
4.2 建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将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乡村建设精神体现在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符合乡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完善“岗课赛证”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融合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技能大赛竞技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炼项目化教学内容。融“岗课赛证”为一体,为基层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卫生人才。
以培养服务面向基层的医学人才为目标,建立“阶梯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学校通识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课和拓展课4大模块,实现能力递进提升。学校通识课设置思政课、公共基础课和素养课组群。在思政课程体系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艺术美学等模块供学生选择。专业群平台课模块根据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的对应关系,分析职业岗位关键技能,梳理出专业群内各专业相同、相近的知识和技能,组成专业群平台课。实现群内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共进。专业课模块设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术技能课组群。专业课的设置及开发与毕业要求所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拓展课程模块设置“1+X”课程组群、技能竞赛和学历提升等项目。通过能力技能进阶式提升,培养适合基层乡村发展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对基层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调研,挖掘学校与附属医院资源,开设乡村振兴急需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专业核心课中加大医学基本技能实践比例,并将基层乡镇卫生院定为学生的实践单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加强校政院企合作力度,建立学校-政府-院企-乡村深度融合的实训实习基地,发挥专业(群)优势特色,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定岗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附属医院资源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农村订单定向生培养,扶持培养一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乡村医生,助力乡村振兴。
4.3 建立“线上+线下”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体系
挖掘资源开展线下集中培训。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学校的各类培训基地、附属医院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组织校内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一线专家,深入基层院企和乡镇卫生院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大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社区护士、养老护理员、临床医生等各类短期培训,主动承担地方政府、红十字会为基层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任务。结合专业特色,选派优秀教师团队对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全科医生转岗理论知识培训,提升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知识水平和全科医学能力;为乡镇企业员工进行长期失能人员护理技能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选派专家和骨干教师深入医院、学校和社区,广泛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培训。
在教学平台建立服务乡村的医学优质培训课程,进行线上远程培训。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区等各类人员培训需求,完善面向人人、服务社会发展及终身教育的校院企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面向乡村医生培训、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行业院(企)资格认证多样化需求,提供模块化定制培训服务。同时,面向院(企)在岗职工、社区居民、退伍军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人群,做优常规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与考核评价工作,合作开发“1+X”培训考核评价项目,设立X培训站点和考核站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区等各类人员,开展培训与考核评价服务。
4.4 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云服务平台,为当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结合专业特色,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基层乡村打造一个“中西结合、自动预警、实时监测、循环评估、长期评价”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云服务平台。使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衔接,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乡村振兴。
平台根据用户角色类别设置3个移动用户端入口:亚健康人群入口、慢性病人群入口、健康管理人员入口,便于分类整合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信息。平台内划分为健康信息采集、中西医结合的健康评估、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干预、中医个性化服务、跟踪评价、健康预警和区域健康数据分析7个系统。①健康信息采集系统,分为健康体检、诊疗记录、日常监测3个子系统。②中西医结合的健康评估系统,划分为西医健康评估与中医健康体质评估2个子系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综合评估。③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干预系统,划分为健康教育、膳食营养指导、生活起居、藏象疗法、情志调摄、运动调摄、五音摄生、食膳调摄和方药干预等子系统,融入中医干预手段,并出具健康干预指导报告。④中医个性化服务系统,划分为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经络腧穴和功法演练等子系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选择合适的中医疗法进行个性化服务。⑤跟踪评价系统,对参与健康管理的人群定期跟踪调查,观测其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评价反馈。⑥健康预警系统,对采集到的不同人群健康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对异常信息进行健康预警,以便健康管理过程主动、实时、连续、循环进行。简化了健康管理的人工操作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⑦区域健康数据分析系统,划分为区域慢性病数据分析和区域亚健康情况数据分析2个子系统。对比分析各类人群健康信息数据,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5 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医学青年人才投身于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指导文件促进高职教育毕业生积极从事于乡村振兴及农村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加强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
加强订单式培养计划,可采取扩大农村定向免费生培养计划及规模。加强生源地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有为青年投身于家乡乡村振兴及服务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农村就业,提高农村医疗水平。还可以采取扩大培养范围,退伍军人群体可研究纳入订单式培养人群。完善订单协议及服务政策,扩大拟从事全科医疗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医学生。对现有基层医疗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及前往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轮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认定。
政策层面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力度。对艰苦边远及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公开招考实行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上,职业注册制度上免试进行申请,免试注册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应限期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给予补助,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补助。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社会保险种类落实。
完善工作激励及宣传奖励。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在职称评定上,对满足一定工作年限的人员,给予政策扶持。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优秀人员进行褒奖并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支持医学类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振兴及健康中国战略。在法律层面提供法律支持,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与利益。
4.6 立足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医学专业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以邢台市康养产业发展战略为背景,探索当地医学院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邢台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为了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邢台市康养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康养服务需求。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主要明确了医疗服务、智慧康养平台、健康养老、康养旅游、医药产业、生态农业与健康食品和健康体育7个重点领域。规划中提出利用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形成规模,医养结合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如巨鹿县县乡村医养融合发展模式,邢台爱晚红枫集团综合多样化医养模式,成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案例。未来将打造扁鹊中医药康养基地、鹊山湖湿地中医药疗养基地、邢襄古镇中医药康养基地等产业融合基地。在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可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分级培训,并做好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和养老护理师资、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特色培训;在养老领域可开展以医养结合为抓手,构建立体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建设目标,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构建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社区(村)照料+机构医养+基地多元化养老”四重养老模式。通过引领、培育、扶持等手段,促进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式发展。医学高职院校及其毕业生在中医药种植、中医药康养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我国稳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人口仍然占据国民的重要比例。乡村振兴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医学高职院校及其毕业生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四者的良性作用发挥,形成循环发展,将带动乡村振兴的建设,同时促进了医学高职院校产学研融合发展和人才培养及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001).
[2] 殷芳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精准性的提升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3):192-194.
[3] 冯颖,赵永生,王慧德,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匹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5):68-72.
[4] 佟倩倩.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18):110-112.
[5] 梁敏敏.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3):117-119.
[6] 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央农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J].中国农村卫生,2023,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