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工作多次指出全方位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首要责任,聚集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由于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西南边陲山区在乡村振兴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结合西南边陲山区实际的乡村振兴案例研究较少。该文充分结合日、韩、德、法等国家的乡村发展情况,着重分析国外乡村振兴的演变历程,借鉴其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丰富经验,通过对其乡村振兴的背景、政策视角、政策目标的研究和对比,深入分析云南省B市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提出乡村建设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边陲山区、民族融合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外经验;西南边陲山区;产业带动;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88-05
Abstrac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strategy in an all-round way, it will regard properly solving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sues as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Party's work, and gather forc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due to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asons, the southwestern border mountainous areas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ently, there are few case studie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border mountainous areas. This paper fully combines the r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Japan, South Korea, Germany, France and other countries,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draws on their rich experienc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rural revitalization background, policy perspectives, policy goal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B City, Yun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ssistance to China's border mountainous areas,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integrated areas has brough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eign experience; southwestern border mountainous area; industry-driven; rural development
乡村振兴通常是指乡村社会在经历了18至19世纪的全面发展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繁荣之后,再次实现全面的、多元化的发展。乡村振兴不仅涉及乡村经济的振兴,更包括乡村社会内生动力的复苏和繁荣,是乡村社会全面的发展和提升[1]。
西南边陲山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众多困难与挑战。一方面,西南边陲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使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另一方面,西南边陲山区属于生态脆弱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秸秆不合理利用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西南边陲山区来说尤为重要。尽管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但针对西南边陲山区和民族融合区域的具体实施策略仍显不足。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德国和法国等的乡村振兴政策及其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云南省B市当前的乡村振兴现状。通过对比研究,寻找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以期为云南省B市乃至其他西南边陲地区的产业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1 国外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
1.1 日本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
日本的乡村振兴始于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传统农村社会正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农村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农村空心化。1945年之后,由于战争失败等原因,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改革,土地的重新分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和保障发挥了重大作用。1970年推出的造村运动和“一村一品”理念缓解了农村衰败和生产力下降问题,各村居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建设家乡[2]。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巅峰时期,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城市市民下乡,利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果反哺农村经济。2000年至今,应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不足问题,日本积极推广有机化农业,提升乡村环境整治,政府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树木,美化庭院,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乡村环境更加健康、自然,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1.2 韩国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
韩国经济从1970年开始高速增长,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地区普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韩国政府组织开展“新村运动”,侧重于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和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旨在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振兴。在新村运动得到广泛执行后,韩国政府接着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地理平衡政策、社会平衡政策及产业规划政策等,促进农村整体成长和农业全面发展,注重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方面。
1.3 德国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德国面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挑战,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衰退等严峻问题。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德国政府推出了“乡村再发展”战略,该战略着重于村落的集中整治、搬迁和再建,旨在提升乡村面貌并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服务功能[3]。1976年,德国首次把《土地整理法》的规定应用于改造农村,以维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及其发展潜能,并且努力改变农村的社会状况,建立健康的生活体系,以及改善农业的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农业已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将其中的科技、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纳入其规划之中,农业的文化、旅游、社会福利以及环境保护功能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地位。
1.4 法国乡村振兴的背景研究
法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百年里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集中阶段,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面临了包括农业功能单一、农民人口骤减、乡村文化边缘化、农村景观衰败等一系列危机。为了及时应对这些危机和挑战,积极促进乡村的复兴,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财政支持和激励政策,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绿色发展理念等,并且高度重视法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乡村文化视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法国乡村迅速转型和复兴,其独特的特征也变得更加明显:人口大量返回,生态环境良好,多元的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也日渐突出[4]。但与此同时,少部分法国村镇无法承受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资本主义化带来的猛烈冲击,慢慢地被城市吞并,或渐渐走向衰败直至消亡。
2 国外乡村振兴的政策视角研究
2.1 日本乡村振兴的政策视角
日本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的政策视角主要有3个方面,分别是生态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经济学视角。以生态学为基础,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的普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以及其他有效的治理手段,以确保农村的环境和谐,特别是在保护生命资源多样性领域,积极开展湿地、森林的修复,以期实现乡村经济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日本政府注重提升乡村社会福祉,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科研、完善生产设施、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链等。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来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日本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经济学视角,日本政府着眼于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鼓励当地企业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来推动本土的产业发展。
2.2 韩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视角
韩国在乡村振兴策略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重于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四大方面的综合提升。具体而言,该国通过精心设计的农业政策和全面的农村复兴规划,配合优惠政策和福利措施,有效激励了青年群体和创新企业家向乡村地区流动。为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韩国积极举办各类文化盛事,建立文化博物馆以保存与弘扬乡土文化,同时,推广绿色生态技术,以可持续的方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乡村地区的活力再生,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其政策视角可以理解为一种自主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发展策略,目的是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通过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竞争力。
2.3 德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视角
德国乡村振兴策略的核心理念——“城乡等值化”,旨在构建一个无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框架,追求空间公平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该策略深刻体现了德国政府对于促进区域平衡与社会包容性的承诺,通过精密规划与综合施策,力图消除城乡之间的传统界限,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相等的生活标准与服务品质。该政策聚焦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农村生活质量媲美城市。措施广泛覆盖农业现代化、经济提振、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及合作社发展,实施严格环保法规保护自然遗产,并投资文化遗产维护与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2.4 法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视角
法国乡村振兴政策框架展现出独特的双轨制革新路径,集中于综合性农业体系建构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激活。首要战略为实现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深度整合,采纳跨领域“融合农业”模式,通过纵向整合农业供应链与横向扩展至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旨在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进程。该国政策融合现代科技与企业管理精髓,旨在催化农场经营者与资本的高效协同,提升农业的生产力与市场适应力,促成农业生态中各行业的协同效应与互利共生。政策设计嵌入广泛的参与性原则,意在打破传统治理局限,构筑包含企业、民间组织及公民在内的多元化参与格局。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不仅诱发企业对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新经济形态的投资兴趣,还激活社会各界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 云南省B市乡村建设的现状
3.1 云南省B市乡村现状
基于上述的国外经验,笔者对于B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云南省B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总面积约1.96万km2,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92%,外部与多个东南亚国家相接壤,是典型的边陲山区。全市人口239.7万,其中乡村人口151.65万,占全市人口63.27%。在2022年B市重点行业投资中,农业指标比上年增长52.8%。B市乡村建设现状如下。
1)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努力实现乡土的美丽复兴。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乡村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了51.21%,而城区的绿色面积则更是超过了35.18%。除了23个村庄获得了国家的认可,74个村庄获得了省级的认可,而另一些则获得了全国的认可,其中6个还成功地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的称号[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该市在村庄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大力整治人居生态环境,努力改善城乡生活质量。目前,城镇和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均得到有效推进,累计完成6 452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使得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除了B市的积极措施,其他地区也在不断改善环境,其中,乡镇(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面已经超过了72.3%,而农村的环境保护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43.41%的地区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乡村的环境状况。
3)培育特色产业村庄:B市通过“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的发展策略,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村庄的建设。到2022年,该市已有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种发展模式有效地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6]。
4)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B市在促进休闲农业及乡镇旅游的蓬勃发展工作上都获得了很大成绩,其中包括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美好田野”“国家美好休闲村落”“中国乡村旅游工作重点村”等诸多殊荣。这些成果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机会,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3.2 云南省B市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B市在乡村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①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地区存在“坝区乱、无风貌、基础差”问题,山区的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需加强建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②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东河污水排放、秸秆焚烧等环境卫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村庄的环境质量和村民的生活质量。东河为B市的主要河流,属于澜沧江支流,但常年污染严重,为IV至V类水体,环境观感较差,无法满足民众对于农村环境的要求。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B市2020—2022年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23.1%、24.2%、23.3%,其中农业占比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大部分村庄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村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有待提高。④农村社会治理。部分村庄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例如隆阳区新街乡“秸秆超市”项目的秸秆回收行动,在近半年来都没有村民响应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号召,没有农户参与秸秆回收活动,导致农村社会生态治理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B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及社会治理机制待优化等多重挑战,亟需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强化环境卫生整治,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期全面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4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对于云南省B市乡村振兴的启示
通过国外乡村振兴的研究和政策经验的比较(见表1),研究发现在乡村发展的各个情景和阶段,日、韩、德、法四国基于本国的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和具体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综合这些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内农村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4.1 改善乡村生活设施与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的优化是提升农户福祉的根本前提,日本与韩国的实践经验证实政府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导与促进作用。战后日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与重新分配,有效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显著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随后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深得农民支持。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新村运动”,则集中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与居住条件,这一系列政策不仅极大提升了农民福祉,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贡献了显著成效。两国实践突出表明,政府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动规划与干预,对于引导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条件及促进社会经济综合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展现了政策引导下农村转型与升级的有效路径。对于云南省B市而言,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和投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重视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建设农村体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住宿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农村儿童可以接受高等教育[7]。
4.2 有效利用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吸引力
有效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乡村演变过程中,德国发达的工商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村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注重保护和开发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云南省B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可借鉴德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气候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发挥地方资源优势。B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非常有利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提升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8]。
4.3 推动农业一体化建设,提升多元协同发展布局能力
农业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日本造村运动经验,对于缓解农村衰败和生产力下降问题,推广有机化农业、提高数字化农业水平、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等有所启发,造村运动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B市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此经验,通过推动农业一体化建设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例如解决B市某县的烟区水肥一体化项目问题,各个村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发展大农业、土地长期流转、农机农艺融合、“烟+青豌豆”种植模式等,以减少烟农的劳动力成本,提高“粮烟协调发展”的产量,提升农田的经济效益。
4.4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民众积极性与参与度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在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德国的农村更新计划、法国的政策措施中都强调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时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措施来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云南省B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为了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包括:不断完善农民的职业规范,引导其从事更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服务领域;大力推行科学的种植养殖模式,实行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财务管理、税收优惠政策和社会治理制度,以确保农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维护,为当地农业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农户收入带来正向影响[9]。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日、韩、德、法等国家乡村振兴的深入剖析,结合云南省B市的实际案例,揭示了边陲山区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启示。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等多维度的综合提升。未来,B市乃至整个西南边陲山区的乡村振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奠定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依托地方特色,发展多元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一体化布局,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民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有望克服现有障碍,推动西南边陲山区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新台阶,实现可持续的乡村繁荣与民族团结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东霞,郝维华.国外乡村振兴的法治与政策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9(3):55-57.
[2] 蒋雨,汪涛,王德平.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农业科学,2019,23(5):4-7.
[3] 晋洪涛.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模式选择和制度性供给问题[J].科学发展,2019(10):41-50.
[4] 万婷婷.法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19(4):12-17.
[5] 杨金洪,辛文.我市“五美”高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保山日报,2021-08-26(001).
[6] 保山:五个着力建设美丽乡村[N].保山日报,2021-10-29(003).
[7] 黄季焜,陈丘.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6):709-716.
[8] 邹仁爱,王琦.外生型旅游城市及其旅游空心化调控机制研究[C]//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深圳分论坛论文集,2023.
[9] 冯娟,朱胜晖.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困境及国外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2024(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