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水平和质量内在取决于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战略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当代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逻辑关联;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84-05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vivi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epend on the degre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 strategic path choic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agriculture. There is a clos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a histor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It embodies the long-cherished wish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a people. To lead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we must inherit and develop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ake the road of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Innovating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aking the road of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adhere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ake 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ake the roa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logical associ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effective path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的宏伟征程上,农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这一论述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农村的发展依然是短板,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的短板,农业强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坚实的基础保障。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践行的初心和使命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只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才能行稳致远,而只有乡村走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更坚实的基础保障。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联
乡村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了农业文明,使农业文明日益边缘化,乡村日益成为贫穷、落后的指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开发等政策的推进,乡村社会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激发了乡村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视野来看,乡村振兴与现代化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是同频共振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1.1 理论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2],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实现城乡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有所依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融合就是“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3]。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城市越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4]。在这里恩格斯看到了城市的重要性,看到了城市发展对于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5]。消灭城乡对立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然路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乡村融合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推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动力也是多方面的,城市的现代化固然十分重要,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同样不可缺少。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都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抉择,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没有脱离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没有脱离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二者始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2 实践关联: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注意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农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由农村逐步转移向城市,但毛泽东同志依旧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7]。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农村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等文件,为乡村的发展整体谋划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邓小平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8],“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9]。江泽民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10]。胡锦涛强调:“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2],国家的现代化与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富强和农民的安居乐业是休戚相关的[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正是基于党领导乡村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才具有清晰的出场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的接续和发展。
1.3 历史关联: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夙愿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冲击了中国维持数千年的“大国小农”社会。中国的乡村社会亦无法幸免于难,同样受到列强、官僚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侵袭,乡村呈现出衰败的迹象,乡村问题引起各界仁人志士的担忧。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仆向以我国农业之不修,思欲振兴而改良之,蓄志已久”[14]。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更是将乡村建设作为实业救国的实践,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活动,写出了《乡村建设》这样的代表性著作。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或可云一种建国运动”[15]。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就是中国社会建设本身。另一代表人物晏阳初指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人的基础在农村,如果放弃自己的基础就一定亡国,所以复兴民族,首当建设农村,首当建设农村人”[16]。可以看出在“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一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上,众多的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着给出解答。然而,由于旧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乡村无法实现真正的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过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农村的政策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将党的组织、思想、力量扩展到农村,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求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广大农民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广大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具体部署和谋划,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实践上指明了新时代乡村走向振兴的必由路径,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必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道路才能走向振兴。
通过以上的简要梳理可以看出,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乡村走向振兴的历史包含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之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性,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两者互相包含又互相促进。
2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是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智慧和心血。
2.1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灿烂历史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农耕文明,可以说中华文化打上了农耕文化的鲜明标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孕育出了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优秀的乡土文化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将优秀农耕文化渗透进乡村振兴实践,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一是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成为产业兴旺的新动能。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复兴一批传统手工艺,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二是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生态,成为生产宜居的风景线。保护好古建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等。三是优秀农耕文化融合乡风民风,成为文明乡风的根与魂。支持建设农耕博物馆等,用印迹乡村的形式推进村落共同记忆的回归。四是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形成一种治理有效的软实力。将优秀农耕文化重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村规民约,成为广大村民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五是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民生活,成为生活富裕的正能量。鼓励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供给。最后,要从思想上强化和引导人们对乡村文化传承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摒弃对乡村文化“封建遗风”的错误偏见,宣传引导人们深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了解传承、保护、创新乡村文化的重大意义,要让绿水青山重现,让农情乡愁长存,让乡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2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7]。”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首先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效能,筑牢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实战斗根基。通俗讲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确保每一个支部都强起来,加大农村党员队伍的培训,激活农村党员活力,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架构,这是实现乡村优质治理的核心手段。近年来,从“村民理事会”到“红白理事会”,从“夜谈会”到“屋场会”再到“民情茶话会”等,全国各地用种种生动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基层群众自治之路。 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管事,村里的事由村民商量着办,极大丰富了基层“柔性治理”的实现形式。乡村实现善治还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向上向善、自我提高。再次,要加快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增强乡镇(街道)和村的便民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更高服务需求。最后,要加强平安乡村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织牢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网,让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同时,还要推动各类社会组织融入乡村,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2.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战略性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18]”“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19]”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最具生态价值的场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首先,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统一。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色,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乡村能否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是对乡村振兴实效的检验。其次,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要继续巩固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以及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树立中长期目标,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因地制宜。再次,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的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应当指出,在进行人居环境整顿时,不应该搞大拆大建,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简单地拆除旧的、建设新的,而是要有取有舍,取的是各地独有的民居特色,要通过一些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留住人们的乡愁;舍的是破坏村貌的私搭乱建,有规律地清理一些破坏村容村貌的建筑,使村容更加整洁。
2.4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促进城乡关系重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有助于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如此一来便极大增强了乡村的经济活力。我们不仅需要繁华的都市,也需要充满活力的乡村。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新变化特征的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不能仅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而是要以县域为重点,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县域是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腹地,对于促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和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要进一步提升县域基础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及覆盖范围,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加速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充分把握基本国情与农情、顺应城乡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以城乡融合发展重塑乡村系统。具体来看,要进一步统筹县域和城乡发展体系。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解决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广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县域要素流动渠道。优化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完善对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的扶持机制,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及市民化。破解农村土地改革实践难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积极鼓励各级财政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以及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力,在筑好工商资本下乡“防火墙”的基础上,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持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 结束语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无从谈起的,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百年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已经进入后城市化的时代再重视乡村的振兴,我们只能基于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而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上将实现乡村振兴置于实现现代化的核心,而不是边缘。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转换,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赢得民心的重要“政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1]。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振兴事关党的执政宗旨、事关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要求为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动力和源泉,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1.
[5]yQzWO9ftgPdJdRvrrPfdk3LmDJf1C4p1npP41debQoQ=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94.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10]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11]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12] 习近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N].人民日报,2015-7-19(1).
[13] 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14]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8.
[1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
[16]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4-247.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8.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9.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21]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