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为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该文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从专业设置、学生意愿和师资培养角度提出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76-04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necessar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alistic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setup, students' willingness and teacher training.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sist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三农”问题关乎民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党和国家进一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当前,农村的建设发展还面临着人才、技术等短板不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供给。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意义重大。
1 高等职业教育及乡村振兴
1.1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首要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思考的现实问题。
1.2 乡村振兴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且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我国乡村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农村发展的战略安排。就是要强化政策保障,通过优先满足乡村地区对资金、资源、人才等各方面需求,补齐农村建设发展短板,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1.3 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1.3.1 乡村振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推广应用农产品科技成果,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带来农村土地闲置、村庄空心、人口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留在农村的部分劳动力,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本领,无法从事特色的种植养殖产业,导致农村农业产值低、收益差。农民致富愿望强烈,却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思维眼界等局限,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如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产销模式、智慧农业中显得力不从心,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方面更显滞后。农村的各方面发展迫切需要破除人才瓶颈,组建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尤其涉农高职院校,其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能力能够将技术、产业和农民连接起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补齐乡村发展人才短板,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1.3.2 高等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汇集社会各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尤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发挥作用,以满足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类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经济,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尤其是在乡村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际,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乡村发展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缓解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大批知农爱农学子将专业所学用于农村建设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乡村的建设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 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
2.1 成果体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所作为。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涉农高职院校为适应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农村的动植物技术、农产品检测、电子商务等专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地方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些涉农高职院校利用暑期组织师生“三下乡”文明实践活动,如百名教授进百村、“乡村振兴大课堂”等,号召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为乡村发展贡献个人的青春力量。通过下乡活动,教师将专业技能送到农民手中,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调研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和农村现状,培育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
2.2 存在问题
2.2.1 供需之间脱节
随着农村产业升级,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其提供专业符合、数量适当、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作为供给侧,与乡村振兴之间出现了脱节。首先,数量不足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通过理论讲授、实训操作、外出实习等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然而,对于乡村建设的需要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坚定的知农爱农情怀和兴农强农的报国之志。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导致学生对自身在乡村建设中承担的责任缺乏基本的认知,大多数毕业生不会将个人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最终,助力乡村振兴的高校学子少之又少。其次,“质量”不够问题。近年来,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探索改革办学模式,但是对于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和角色还不够清晰,尤其对于乡村建设产生的实际需求不够清晰,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中不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培养的学生不能真正服务地方产业。
2.2.2 就业意愿不强
为深入了解涉农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就业意愿,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编制《涉农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问卷调查表》,并面向在校部分涉农专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70份,收回问卷252份,有效问卷252份,具体数据分布情况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同学愿意前往乡村就业或创业,由图1可知约占比66%,有28%的同学不愿意,还有6%的同学目前还不确定是否愿意前往乡村。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有三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意愿。一是学生个人因素。从政治面貌看,学生身份为中共党员的更愿意服务乡村振兴,能够得出结论,学生在接受组织的培养教育中,其服务“三农”意识更明显。此外,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与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也有一定的关联,呈微弱正比趋势。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解读国家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其在择业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二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中,通过分析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情况,发现高职院校的服务意愿与户籍所在地有一定的关系。三是社会因素。高职学生对农村的认知也影响着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一些学生认为农村发展慢、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低,因而不愿前往乡村工作。
2.2.3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其关键是要组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未组建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来源单一。依据相关部门文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选聘不仅要符合学历要求,还应当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即为“双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部分院校的教师并未达到“双师型”标准,且在教师聘用中将学历放在首位,对企业工作经验的要求较少,这就导致技术技能教育很难达到乡村振兴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结构失衡。为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诸多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各类人才专家,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发展。但是,从师资队伍结构看,一些专业存在理论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偏少,缺乏专职教师和专业技能教师。此外,培训不足。教师培训内容多为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对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培训不够,且由于经费、名额、时间等原因,部分教师只能通过研讨自学提升实践能力。
3 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3.1 调整专业设置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功能作用,高职院校应当紧密对接乡村现实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实地调研、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不足等原因,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乡村经济社会的需要相脱节。高职院校要对接行业发展需求,适度调整专业设置。首先,注重调研。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做好市场调研,与农村的建设发展联系起来,相关人员要深入乡村实地走访,了解农村在建设发展中的人才困境,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安排专业,并且依据乡村发展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在走访中发现,陕西一些乡村地区在动物养殖、产品营销、文化传承等领域缺乏相应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满足乡村建设要求。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承担乡村振兴使命,主动发挥作用,建立覆盖种植业、养殖业、经营管理、机械制造的专业群,并且注重新生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其次,优化课程。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质量。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课程形式为“理论课+实训课”,这样的课程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开设不足、不全、重合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结合乡村地区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3.2 提升服务意愿
fac117077bacfca9dffa5fb9ffda3dba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号召青年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然而,由于社会舆论、家庭影响、个人认知等因素,青年大学生乡村服务意愿不强。因此,高职院校仍需从政治引领、多方育人、情感培养方面,提升学生乡村服务意愿。一是强化政治引领。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牢记自身承担的服务乡村振兴使命,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二是多方育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乡村、企业合作,形成实训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和产业园区,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使命。三是情感培养。一方面,将“三农”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知农爱农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改变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功利思想,使学生明白青年人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重要责任,将个人成长与乡村建设融合;另一方面,讲好身边的故事。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建设乡村的先进事迹,弘扬优秀学子的精神品质,营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校园文化氛围。
3.3 培养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体现高职院校建设水平,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有学历、有能力、有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一,严格准入门槛。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在于其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硕士学历,还要在企业实践三年以上,实训教师要经过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取得证书才能成为实习指导老师[5]。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聘用中应提升基本标准,不仅要考核教师的理论知识,还应当要求教师具备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且实践操作也应符合一定的标准。第二,加强“双师”教师培训。允许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单位、乡村公司挂职锻炼,开展专业化培训。一方面,通过实践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第三,广泛吸纳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聘请各类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开展培训指导、任职教学。第四,推动产学研结合。组建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双方就领域内的项目攻关、科研成果展开合作,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第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涵盖乡村振兴服务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如能力素养、职业规范、工作业绩等要素,将教师科研成果、技术帮扶、技能培训等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重点,不断推动教师职业能力素养与乡村振兴契合发展。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立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举措。在乡村建设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责任,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接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为乡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77228.
[2]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马玉敏.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职业,2017(3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