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乡村振兴背景,近些年来我国通过构建一系列乡村治理体系来优化农村建设,国内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掀起一波革新换代的新浪潮。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新农村建设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该文以区位乡村空间治理为导向,通过从产业集群建设、绿色低碳工作以及乡村多元化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嘉鱼县仍存在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接着依次从区位产业融合特色化、区位农业宜居低碳化以及区位功能设施现代化三个维度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以及建设成效,以期对嘉鱼县未来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性及价值性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空间治理;问题研究;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6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a has optimized rural construction by building a series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s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as set off a new wave of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n Jiayu County, Xianning City, Hubei Province has also achieved unprecedented results. Guided by regional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yu County from three aspects: industrial cluster construc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work, and diversified rural function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construction result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tegration of location industries, and low-carbon and modernization of location functional faciliti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cientific and valuable research trend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n Jiayu Coun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roblem research;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新冠感染疫情过后,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推进。然而,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为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模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1]。
嘉鱼县作为湖北省咸宁市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研究其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以区位乡村空间治理为导向,探讨嘉鱼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分析产业基础建设、绿色低碳工作及乡村功能现状,总结发展成效并提出建议,期望为嘉鱼县及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思路,推动全面振兴与发展,引发更多关注与思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地处东经113°39′—114°22′,北纬29°48′—30°19′,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距咸宁市区40 km,西与洪湖市隔江相望,南同赤壁市毗邻,北与武汉接壤,离武汉仅80 km。嘉鱼县境全长85 km,宽5.7~17.9 km,总面积1 017 km2,其中陆地面积712 km2,水域面积305 km2。
嘉鱼县“十四五”期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7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26家;农产品加工园升级为省级园区,年产值57.5亿元。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个村获评示范村,覆盖5.9万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 432元,增长7.8%。“十四五”时期,嘉鱼县新农村发展建设迈入了新阶段。嘉鱼县发展布局可用16个字概括,即“武嘉同城,咸嘉融合,一主两翼,多点支撑”。
1.2 数据来源
在撰写该论文时,数据来源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数据来源渠道。
1)政府公开数据:嘉鱼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如农业农村局、统计局等)可能会公开发布一些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数据,例如《咸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咸宁市委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嘉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中国政府网、农民日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及嘉鱼县人民政府等相关网站。
2)学术研究数据:查阅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持。
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需谨慎评估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2.1 产业群聚效益弱
2.1.1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嘉鱼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投入问题在于其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自有资本较低,不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虽然各大银行已经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但在长期性、持久性的乡村产业建设中仍显不足[2]。
嘉鱼县资金融资困难制约技术发展,主要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外围组织水平始终较低。嘉鱼县农贸市场融资交易风险评估比较薄弱,市场活跃度不集中,各级地方政府、生产企业、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投资潜力有限。2022年湖北省、咸宁市以及嘉鱼县三产融合相关设施建设投资金额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嘉鱼县整体金额投入远低于湖北省以及咸宁市水平。
2.1.2 第一产业增速较低,耕地保有量有待提升
嘉鱼县耕地产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品牌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实力弱,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结构不合理,加工多、流通少,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苎麻、雷竹、油茶和水果等特色产业产业链不长。嘉鱼县相较于周围其他县,特色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突出。嘉鱼县副中心城区的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依旧缺乏,品牌建设、三产融合仍然不足[3]。
2022年,嘉鱼县第一产业增速较低,仅为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8%及市平均水平8.0%,耕地保有量也仅为47.2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 ,低于省耕地保有量,也低于省农业功能发展县平均水平。
2.2 绿色低碳工作落实不到位
低碳经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低碳乡村建设面临农业生产、农民能源消费和乡镇企业污染等挑战,同时环保投入不足和农民意识淡薄也制约其发展。
根据地方数据显示,2022年度县城新建建筑中基本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占比相对不高,嘉鱼县上一年度县城新建建筑中基本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占比为6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9.9%,同时与市平均水平(79.6%)也存在一部分差距。2022年嘉鱼县县城污水集中收集率61.3%,相比2021年度(31.7%)有所提升,但是与湖北省平均水平(65.9%)仍存在小部分差距。建制镇污水集中率(61%),与省平均值(88.7%)和市平均值(92.6%)相比,差距明显。主要原因:配套管网相对落后;老城区污水收集困难。
嘉鱼县虽制定了环保政策并设立咨询股室,但执行和监管存在不足。部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存在违规情况,影响绿色低碳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中,利用效率及废物处理存在问题,制约绿色低碳效果。
2.3 乡村多元化功能完备有待完善
当前我们国家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究镇域乡村功能多元化的现状特征和内在规律,并探索科学发展的政策支撑,是服务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科学问题[4]。嘉鱼县多功能完备存在问题及具体内容见表1。
3 建议与建设成效分析
从空间治理建设体系出发,围绕区位产业融合特色化、区位农业宜居低碳化以及区位功能设施现代化3个方面,对嘉鱼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建议与建设成效分析,如图2所示。
3.1 区位产业融合特色化
嘉鱼县要设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以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强调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创新机制,为新农村空间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县域范围规划内,嘉鱼县产业布局大致可分为一大开发区、一大产业园、两大集群、两大工业园以及五大板块。
3.1.1 农业水产业布局
秉持“名特优”理念,重点培育精细蔬菜、特色果蔬和水产养殖产业。推进县城“菜篮子”工程,构建“蔬菜之都,水产之乡”。打造蔬菜中心:依托公路网及农业优势,拓展生产,建立“南有嘉鱼”基地;建设四大水系板块的水产养殖基地,发挥水域面积优势,利用水资源,打造全国水产养殖示范中心。嘉鱼县通过开展“稻-虾-鱼生态种养技术”培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上,将整合中农储智慧农博城、嘉安冷链物流园等智慧园区,健全物流体系,建立数字互联网中心[5]。
3.1.2 工业布局
以嘉鱼县鱼岳镇为例,其工业遵循“三高三上”原则,服务区域整体布局。全镇强调绿色发展与科技增值,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与创新化,影响和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建设县域三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6]、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园和南方林果科技园。北翼打造设备制造工业园,南翼打造高铁临港新兴材料产业园。科技助力数字化产业工业发展,嘉鱼县应广泛应用北斗智能设备推动现代化生产,提升环保、节能、安全新技术应用,加速网络集成。积极引入视频与数字孪生技术等多学科融合手段,结合VR实景视频精确布局,运用GIS分析区域工业布局数据,实现数字孪生的思维创新及优化。
3.1.3 服务业布局
嘉鱼县的服务业布局是基于其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进行的。嘉鱼县的服务业发展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现代都市服务业集聚区。嘉鱼县“十四五”规划期间,现代服务业项目达64个,总投资超806亿元,涵盖金融、物流等领域,旨在提升服务业水平及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和基础服务,打造商贸文化产业,建设都市服务业中心。
2)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园区位于嘉鱼经济开发区,是推动该县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基地。尽管主营业务是制造业,但园区也将涉及现代服务业,包括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研发、设计、咨询等服务。
3)打造新型旅游发展舒适圈。嘉鱼县下辖多镇,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利于旅游业发展。全域旅游计划按“一城一轴三区”布局,推进“旅游+”融合文化、健康等产业,打造南部文旅中心;结合地方特色和国家战略,探索“康养+旅游”模式,建设大健康中心。
4)形成科技教育经济圈。利用武汉高等教育名校如首义学院、武汉东湖学院等进驻县区的机遇,打造“学府群”,推动嘉鱼县科技教育经济圈发展,极大提升其综合人才服务能力。
3.2 区位农业宜居低碳化
3.2.1 养殖业低碳化
嘉鱼县可将养猪场作为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产业兴旺”路径中的养殖业业态的减排量创造机理,与其他路径的减排作用机理相类似。促进生猪养殖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低碳化进程、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7]。鼓励农民从传统畜牧养殖转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低碳化养殖,以提高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同时,推动养殖模式创新,发展如蜜蜂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养殖,以拓宽养殖业的低碳发展路径。量化县域养殖碳排放量,进一步研判低碳化影响空间地域经济循环流通走势。
3.2.2 种植业低碳化
种植业低碳化兴旺。种植业低碳化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碳”目标下加快低碳农业发展、尽早实现农业碳达峰、发挥种植业碳汇能力的重中之重[8]。我国种植业高碳化问题亟待解决,低碳发展对农业增长至关重要。研究嘉鱼县种植业低碳化水平,客观评估其发展状况,对比各村差异,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嘉鱼县可通过低碳技术、生产过程优化和减排集成等途径实现发展。在灌溉技术上,研发新型自控日光温室,精准控制资源利用。
3.2.3 农房建设低碳化
推进农房现代化需遵循低碳模式。为提高村民对农房建设满意度,应奉行“绿色”理念,将低碳模式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利用低碳绿色策略改善农房空间布局,实现精细化管理。
供电、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淋浴设施、独立厨房、天然气对于农村居民的农房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即农房内部实现通电、通自来水、配有水冲式厕所、淋浴设施、独立厨房和天然气,农房功能设施越齐全,农村居民对农房的满意度越高[9]。在建造农房过程中也可以推广使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低排放量的现浇混凝土、拥有内置保温体系的现浇混凝土及加气混凝土墙板等。
2022年嘉鱼县有水冲式厕所的农房占比为67.3%,高于咸宁市水平(66.8%);日常可供热水淋浴的农房占比为71.4%,高于咸宁市水平(69.5%);农村集中供水入房率为98.1%,高于湖北省水平(90%)和咸宁市水平(89.1%)。2022年嘉鱼县使用现浇或装配式建造的新建农房占比为79.7%,高于湖北省水平(44.2%)和咸宁市水平(64.4%)。
嘉鱼县在上述新农村建设指标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要持续推进农房低碳循环、节能减排,为城乡居民打造宜居舒适的住房条件。
3.3 区位功能设施现代化
抢抓市、县基础设施补短板机遇,统筹推进全县老城改造、生态、环境、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对于全镇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满足县域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体建议对策见表2。
4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较强的工作[10]。总的来看,嘉鱼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断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发展途径和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贡献。嘉鱼县在后期发展中,还应重点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里,以县域区位产业影响因素及其概况建立新农村建设指标,更好把握嘉鱼县未来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陶芝兰.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创新模式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1):159-162.
[2] 涂雨晴,李家苗.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产业建设的面临问题及实践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4):133-135.
[3]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咸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R].咸宁市人民政府,2022.
[4] 徐凯,房艳刚,周宇航.基于“三生”视角的镇域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3(4):644-656.
[5] 魏昊星.湖北嘉鱼:掌握种子“芯片”叫响“甘蓝之乡”[N].中国经济时报,2024-2-21.
[6] 白雪.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驱动因素及布局优化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21.
[7] 张春艳.中国生猪养殖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排放效率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3.
[8] 葛书豪.黑龙江省种植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9] 马莉,秦小珍,陈銮,等.中国农房现状及农房满意度研究[J].热带地理,2023(2):258-267.
[10] 禹孟雨,杨慧霞,李思琪.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研究[N].山西市场导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