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千万工程”则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动力,深入开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致力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千万工程”经验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科学性,精确提炼“千万工程”实践经验,有利于高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58-06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and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is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takes living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s the entry point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the driving force. It carries out in-depth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is committed to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Guided by Marxist theory,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Ten Million Projects" experience to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scientificity of the "Ten Million Project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urately refin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Ten Million Projec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efficient promotion of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Ten Million Project;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ory; practice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有利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且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而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1]。“千万工程”在浙江实行二十余载,历经温饱向小康,小康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众多经验。同时,“千万工程”也为全国各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自2019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多次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通知》强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重大意义[2]。2024年,伴随着《“千万工程”简明手册》的出版,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基于此,文章将从什么是“千万工程”,“千万工程”经验为什么能够借鉴,即它具备什么样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千万工程”经验,即阐明其他地区如何更好地利用“千万工程”经验来推进乡村振兴。
1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全面理解“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内涵及基本概况,梳理清楚“千万工程”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能动地认识“千万工程”实施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是充分利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同时也是“千万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
1.1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内涵及基本概况
2003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国各地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探路子、作示范,浙江省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做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即在4万个村中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整治,试图将1千个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给当下及其未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示范作用。
为了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浙江省于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历经二十余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03—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第二阶段(2011—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如今“千万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有效经验,为我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1]。
1.2 “千万工程”经验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千万工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丰富了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思想的重要形成之处,在“千万工程”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浙江“三农”发展的经验,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三农”工作开辟了新局面。尤其是“两山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为生态文明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理论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和思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
实践意义。“千万工程”作为一个典型示范的实践案例,形成了“坚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成立小组”“出台好政策”“实施实体项目”“建立机制”等十大经典经验[1]。这些经验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千万工程”战略的实施,解决了浙江农村的人居环境问题,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历史意义。“千万工程”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领域的成功典范。要实现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浙江省已经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了农村的面貌,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乡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前进。“千万工程”成功典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它不仅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同时也为世界农村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中国经验。
2 “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支撑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是“千万工程”伟大实践取得成功的根本,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指导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也阐明了“千万工程”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合规性合目的性的必然创举,其理论上合规律性和价值上合目的性也为“千万工程”经验的可复制性提供了科学的证明。
2.1 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握好“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关系
“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之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相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工作而言,“千万工程”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千万工程”经验在浙江省试点,历经二十余载,试点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调整,验证了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新制度和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总结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验。“总结经验”这一环节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通过总结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可以将其中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提炼出来形成可以进行推广的“千万工程”经验,现在各省市各地区利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就体现了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这一过程再次体现了普遍性[4]。“千万工程”这一试点的成功推广,阐明了特定地区有效解决方案的同时,验证了该解决方案的普遍适用性,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使普遍性经验在各地区的实践工作中得到具体落实,实现更大的效益和影响力。因此,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在利用普遍性经验的同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好推广区特殊性的问题。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以“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经典理论基础。“两山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其中“两山理论”与“三农”问题是措施与问题的关系,即“三农”问题中,以农民问题为核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就是正确把握“两山理论”,即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把握好这个关系,就是处理好“两山理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体现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即再多金山银山也买不到绿水青山,同一性体现在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依赖,即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两山理论”的核心思想处理农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与农村进步即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的问题,有利于最终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上,实现农民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中的历史观
“千万工程”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特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千万工程”依靠人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是依靠人民才能完成的[5]。例如“千万工程”对“枫桥经验”的继承与发展。起初“枫桥经验”指的是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治理经验。同时浙江省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中“四个平台”“四个环节”“四治融合”的制度体系也体现了“千万工程”依靠人民群众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特点。其次,“千万工程”为了人民。乡村振兴就是一个惠民利民便民的民生工程,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直至乡村全面振兴都是为了人民,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是人民群众史观的科学践行。例如“千万工程”从开始的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到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的收入,再到乡风文明的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的重大举措。最后,无论是“千万工程”还是乡村全面振兴最终发展成果都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总之,“千万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立场,采取“走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千万工程”经验以社会发展规律为核心指南推动乡村振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即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有效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乡村要振兴,乡村的经济基础必须发展起来,只有经济得到发展,乡村文化、人才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千万工程”对农村产业兴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浙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当地的种植养殖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结合不同的村落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优化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交换。积极培育浙江省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突出绿色发展、品牌化发展、数字化发展的特点,最终实现乡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纵横双向吸取经验,取其精华赋能“千万工程”。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当今国内所遇到的建设问题、治理困难,在我国历史上,以及在世界其他国家乡村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因此“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国内外同一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发展状况,吸取经验教训,为“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就纵向视角来看,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建设领域拥有较丰富的建设实践经验,例如秦朝的土地改革、宋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及其各个朝代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今的“千万工程”,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如硬化路面、客运班车,以及快递、通信)也依然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就横向视域而言,“千万工程”不仅吸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乡村建设经验,而且广泛借鉴了世界各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经验[6]。“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具备了广泛的世界视野,获取到更多的经验[7]。“千万工程”也曾“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率先进入城市化,城乡发展问题也较早地暴露于这些国家,因此西方国家在处理城乡发展问题、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领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为“千万工程”在浙江推行城乡深度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
3 “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现如今,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利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如何正确把握“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示范作用,争取最大限度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和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3.1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践行科学实践观
第一,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深入调查研究。首先。“千万工程”这项重大决策是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而做出的针对实践调查中发现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1]。历经20余年,“千万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为日后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实践的检验显示了“千万工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一批好政策”,“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规划、实施意见,进而利用其指导“千万工程”的实施。因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并非直接照抄照搬“千万工程”经验的政策、意见、方法理念,必须通过对经验推广区进行充分的实践调研,科学参考“千万工程”经验。此外,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更不是通过各机构出台政策意见下发给基层,号召基层书写大量材料上交的形象工程,这样脱离实践的形象工程犹如空中楼阁。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工程”实施过程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根据具体实际分析具体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区域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差距依旧存在。浙江省在落实“千万工程”时,从经济发展基础角度出发,将浙江各地区的农村分为发达村落和欠发达村落;根据地理位置及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将农村分为城郊村落和传统村落。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得出“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思想结论①,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村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习俗的差异,为中心村、一般村、城中村、城郊村和传统村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标准,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村落乡村振兴,优化了不同村庄发展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农村新社区。由此可见,全国各地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时候,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用科学规划、科学分类的思维进行具体的实践工作,切忌忽略农村的差异性、特殊性,教条化“千万工程”。
3.2 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维护人民主体地位
第一,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设,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治理为农民治理,尊重人民意愿,建设农民想要的乡村,最终的阅卷人是人民。“千万工程”采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采取了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在和美家园“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有所体现。
第二,“千万工程”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主要体现在乡村治理领域,由于社区工作者说话没人听,村民办事没人管等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导致乡村治理困难。对此,“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切农民群众的核心利益,转换位置思考问题,帮助农民转变思想,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自己建设,乡村治理是农民自己治理,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振兴,依靠农民而振兴,帮助农民消除排斥、抵制“千万工程”的思想,培养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更正“要我振兴乡村”为“我要振兴乡村”,为实施“千万工程”奠定群众基础,争取获得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为“千万工程”的实施扫清障碍。具体而言,“千万工程”坚持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人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1]。例如浙江象山县采取多元共治,“村民说事”制度,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省“千万工程”坚持民主集中制,主张村民自治,提出为增强“共治合力”巩固发展自主治理能力。例如云和县建设“街乡共治”、三门县的“助共体”打造“县-乡-村”三级帮扶平台。因此,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时,需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维护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帮助农民群众明白乡村振兴是为人民而振兴,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国家与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3.3 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
“千万工程”经验系统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并且解决好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强调的是在整体性视域下分析其内在机理和要素之间的矛盾性,发现并把握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发展规律,实现系统高效运转,提高效率。而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工作[8]。历经二十余载,“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一直是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1],浙江省在贯彻落实“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将“千万工程”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增强城乡各领域的流动性,密切二者的联系,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连通完善,提高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优化了公共服务,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现如今学习利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对城乡发展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增强城乡发展内在统一性,消除城乡对立思想,减少城乡之间因为政策规划出入的相互消耗,确立协调发展统一战线[9]。为城乡发展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提供良好的空间与平台,增强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城乡关系团结和谐,为城乡发展、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实现城乡发展依靠内部系统优化力量,而非仅仅依靠外部实践[9]。
“千万工程”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正确处理乡村振兴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乡村产业发展、经济进步为支撑,以乡风文明为基础、创建精神文明,统筹协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不可割裂五大振兴,五大振兴之间是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割裂五大振兴就会导致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错误,阻碍乡村全面振兴。
3.4 坚持守正创新精神,确保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一方面,“守正”坚守初心、恪守正道与真理、遵循客观规律、继承优秀文明成果,即“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二十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实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处理、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地落实“千万工程”,避免政策战略朝令夕改,杜绝新官不管旧事,最终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创新”为事物发展谋求新的道路与途径,开辟新的境界,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奋斗。“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整治到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再到继承和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在守住初心的同时再创佳绩,始终坚持“千万工程”的本质即振兴乡村、造福人民,创新发展形式、践行守正为民的同时,施行创新惠民。
守正创新二者并不矛盾,其所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浙江“千万工程”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实现了乡村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变革和重塑,深刻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因此“千万工程”经验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确保“千万工程”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美丽乡村的建设;只有创新才能确保与时俱进,才能解决新的问题,才能将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持续不断地焕发新的力量,才能经久不衰。
4 结束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工作都需要得到系统理论的指引。经过实践检验,“千万工程”经验正是这个hUfB0CLJxvy1gkOYvzTPbw==系统工程,经过浙江省各个村具体实践,总结出的普遍性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论上“千万工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为“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千万工程”经验的普遍推广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科学性。从实践的角度,“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利用系统思维;坚持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等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和借鉴性。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了“千万工程”经验的加持后,关键是因地制宜,结合试点所提供的经验和推广地的特殊性,在坚持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利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有效实践检验基础上定能行稳致远。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全面振兴丰富了“千万工程”又形成了新的“千万工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注释:
① 张国云,孙侃.美丽中国这样走来——浙江“千万工程”纪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
参考文献:
[1] 刘明国,胡永万.“千万工程”简明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通知 [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3(6):37-38.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4] 崔华滨,杨新宇.“千万工程”经验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27-37.
[5] 张慧鹏.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1):30-45.
[6] 李军,张晏齐.“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16-26.
[7] 陈晓华,马远军,张小林,等.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国外经验与中国走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7-20.
[8] 高鸣,周子铭.“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1-15.
[9] 黄鑫权.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