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9-25 00:00:00李春雷樊晓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关键领域,涉及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问题解决,既能够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也能够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该文着重分析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具体的策略,旨在以此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支撑价值;耕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8-015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bas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is a key field that involves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in rural and agricultural field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level by optimiz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but also help them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bases, thereby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provides specific strategie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iming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valu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农业院校,作为肩负着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核心任务便是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农业和农村领域专业人才,使之成为未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1]。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课堂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鉴于此,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于提升农业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

1.1 教育理念的契合

教育理念的契合是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关键方面,在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农业院校这一领域,农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出色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领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农业需求,因此,教育理念必须与实际需求相契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教育理念应该反映在基地的规划和运营中,这意味着教育理念需要明确定义,以确保它能够指导实践基地的目标和任务[2]。此外,教育理念的契合还涉及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农业院校实践基地教育目标应该与实践基地的任务相一致,以确保学生在基地中的学习与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相契合,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农业院校的教育理念通常强调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因此实践基地的价值观应该体现这些重要的方面,从而鼓励学生为社区和农村社会做出贡献。

1.2 实践机会的契合

在当今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农业院校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方法,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实际技能,以胜任不断复杂化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他们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些基地通常包括农田、养殖场、农村社区和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来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因为它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机会的契合则是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如何将实际机会整合到课程中,以使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经验。如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跨学科合作和问题解决,那么实践机会应该设计成能够培养这些能力的活动,这种契合确保了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多样化的挑战。实践机会的契合还需要与行业合作伙伴的需求相一致,农业院校通常与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的行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获得支持和资源,因此,实践机会应该反映行业的需求,以便学生能够毕业后迅速就业或参与创新项目,这种契合有助于确保学生毕业后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为行业做出贡献[3]。

1.3 素质培育的契合

农业院校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农业知识,更是为社会培养出能够应对农村和农业领域复杂挑战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素质培育,素质培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能力等。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素质培育的契合意味着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机会包括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参与农村发展计划、实践农业创新和技术应用等。通过这些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潜力,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即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农业领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技术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业家和农业科研人员的重要要素,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和创业活动,通过与教育理念的契合,学校可以确保这些创新机会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相一致,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的能力[4]。

1.4 师资力量的契合

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要确保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就必须拥有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农业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使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这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在实践基地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另一方面,学院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与实践基地的项目研究和活动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5]。此外,学院还可以建立与行业专家和企业家的合作机制,邀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或顾问,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建议。这种合作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学院与行业的联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

2 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作用

2.1 有利于实现学生实践锻炼机会的拓展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提供实践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地通常包括农田、农场、养殖场、实验室和农村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通过参与实际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学习种植、养殖、农村规划、环境保护和农村社区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践基地的跨学科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复杂挑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农业领袖,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和领导等多个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不仅有助于在农业领域取得成功,还有助于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脱颖而出[6]。

2.2 有利于促进跨学科合作与素质培养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促进跨学科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基地通常涵盖多个领域,如农业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通过实践基地,不同领域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农田管理、农产品加工、农村规划等项目,实现跨学科的合作,这种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创造综合解决方案,应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复杂问题。素质培育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如领导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沟通等,通过实践基地的综合项目和实践,学生有机会培养这些素质,使他们成为更全面的农业领袖。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在素质培育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计划,学校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包括创新和创业课程、社会责任项目、领导力发展课程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素质,同时也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能够学会与不同背景和领域的同学一起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2.3 有利于加强社会与实践导向的教育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农田管理、农产品加工、养殖和农村规划等各种项目,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实际技能,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使学生更具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领域的职业要求[7]。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和农村发展计划,学生能够了解农村社区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也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农村社区。同时,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农村和农业领域面临众多挑战,需要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为农村和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3]。

2.4 有利于推动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在国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能够作为国际化交流的窗口,推动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农业领域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农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国际农业院校和机构合作,实践基地可以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农业技术和农村发展问题。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还能为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可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和文化传统,展示中国农业的魅力和优势,吸引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和交流,从而推动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以此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的了解和认可,为农业院校的国际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此外,国际化发展还需要农业院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人才。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这种改革提供实践支撑,使农业教育更加符合国际趋势和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全球化挑战的农业领袖。

3 人才培养模式下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路径

3.1 结合教学实践,优化基地选址

教学实践是农业院校的核心教育活动之一,因此需要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有机结合,教学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农业生产、管理和创新项目,可以深化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同时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将教学实践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了确保教学实践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协同发展,农业院校应该考虑将实际项目纳入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项目可以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规划、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指导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优化基地选址也是确保实践基地的有效性和教学实践的成功关键因素,实践基地的选址应该考虑学校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考虑教学实践和基地选址,农业院校可以实现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还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2 科学配置资源,丰富实践设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农业院校应科学配置资源,以支持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源包括资金、土地、设备、教材和教师,学校需要为实践基地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购置和维护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如农田、养殖场、实验室、农具等。土地资源的充足性也至关重要,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际操作和项目开展。此外,学校需要配置合适的教材和教师资源,以支持实践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设施的丰富化也是确保实践基地有效建设的关键因素,实践设施包括各种实验室、设备、田间和田间实践区域,以及充足的农村社区资源,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设施,学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践需求,包括农田管理、农产品加工、养殖、农村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这些设施应当符合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实践要求,以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知识。除了丰富的实践设施,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项目和活动,包括实习、实训课程、社会创新项目、竞赛和社区服务等,通过这些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规划和执行实践项目,并提供反馈和评估,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3 注重合作发展,创新培养体系

合作发展是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合作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包括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和学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学校内部,各个学科和部门应该合作,以确保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项目与教学计划相协调,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多领域挑战[8]。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合作可以包括资源共享、共同研究项目和实践基地的联合使用,不同学校可以互相借鉴最佳实践,共同开发项目,以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机会,这种协作有助于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农业领域的发展。创新培养体系是另一个重要方面,用以确保学生在实践基地上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包括在课程中融入实践项目、提供创新型教育和评估方法,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独立研究和创新项目,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创新。同时,实践项目的融入课程是创新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将实际项目纳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创新型教育和评估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持续提升基地质量

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而且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来确保基地质量的持续提高,这样更有助于农业院校了解基地的运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实践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9]。首先,农业院校应定期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基地设施、实践项目、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基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其次,学生是实践基地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反馈对于基地的建设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基地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共同推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需要农业院校通过合适的选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配置、多方合作、完善评价等方式建立成功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综合素质,同时对农村社区和农业可持续性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丽飞,周蕴薇.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J].现代园艺,2023,46(9):201-202,75.

[2] 张文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耕读教育“两院”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梧州学院学报,2023,33(2):98-106.

[3] 邹晓伟.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育人目标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理论观察,2023(3):142-147.

[4] 蒲至恩,郭世星,贾佳,等.仰合天时,俯接地气,彰显“耕读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以“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3(1):44-52.

[5] 陈毅辉,苏凯,洪碧云,等.涉农高校新型人才培养中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河南农业,2022(24):16-18.

[6] 崔珺,梁金鹏,刘璇,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3):107-110.

[7] 李迎军.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2,8(S1):54-58.

[8] 常丽红,常晓红.乡土文化背景下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21):80-81.

[9] 林万龙,崔情情,何志巍,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