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导师制”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园艺专业育人模式的完善及实施指明方向。该文阐释“三导师制”,并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有“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导师职责界定不明确、导师制度设计仍不足、考核中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对此,该文提出“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路径,即构建“三导师制”组织结构,明确导师职责范围;加强导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优化导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发挥导师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46-04
Abstract: The "three-tutor system" education model actively explores the all-staff, all-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mechanism, naming the dir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l for horticulture major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three-tutor system" and takes the horticulture technology major of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Gans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emplar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tutorial syste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definition of tutor responsibilities, tutor system design is still insufficient, and there are "adverse selection" in assessment.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three-tutor system" education model for horticulture majors: build the "three-tutor system"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larify the scope of tutors' responsibilities; strengthen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or team to improve the mentor's guidance ability; optimize the motivat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entor's guiding role.
Keywords: "three-tutor system"; horticulture major; education; problem; path
“三导师制”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与“三全育人”理念高度契合,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实效。园艺专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素质能力的园艺专业人才,需要注重发挥导师作用,为学生的学业、思想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辅导,助力学生知识能力、技术能力、职业素养等全面发展。本文在阐释“三导师制”的基础上,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为例,对其现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提升园艺专业学生的育人效果和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三导师制”阐释
“三导师制”是针对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导师,以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养发展需求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1]。首先,班主任教师担任成长导师,负责新生的思想教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专业分流指导,从而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教学骨干等教师担任专业导师角色,主要负责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个人发展规划等,是学生学业发展的“领航员”,旨在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与发展[2]。最后,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该阶段中,师生双方共同实践,建立紧密的师徒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适应能力。
综上,“三导师制”强调校内外3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是一种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并且“三导师制”与“三全育人”理念相契合,均注重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将“三导师制”育人模式应用于园艺专业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升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园艺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三导师制”育人模式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园艺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园艺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并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进而提升园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 现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情况调查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于2004年建立,前身是甘肃兰州农业学校园艺学科,开设园艺专业(当时称林果或果树蔬菜专业)始于1955年,曾为甘肃省培养了大量园艺专业人才,为园艺教学、科研与生产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学院设置的园林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园艺技术专业为甘肃省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专业,园林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实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在园艺专业育人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2021级、2022级学生,共80名。
调查内容设计:在教授和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完成调查问卷初步设计,并通过测试,完成二次修正,最终编制了“‘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2.2 调查实施
问卷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本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88,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问卷可以使用,且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本问卷的效度值为0.954,高于0.9,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问卷结构良好。基于此,在线上平台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实施时间为2023年9月22日—2023年9月29日。调查问卷结果应用Excel进行记录分析。
2.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60%的学生认为园艺专业的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且30%的学生认为现有园艺专业的导师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和发展。这表明“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园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发展。但有50%的学生认为园艺专业的导师职责界定不明确;50%的学生认为现有园艺专业的导师制度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发展;40%的学生指出导师考核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70%的学生认为园艺专业的导师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60%的学生对园艺专业的导师制度实施情况的满意度为一般。这表明,在现阶段,“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情况仍存在职责界定不明确、制度设计不足等问题,需要对该模式进行优化及完善。
3 现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3.1 导师职责界定不明确
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导师职责界定不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导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任务上存在重叠的情况。部分导师认为自身仅需要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即可,其他工作应由辅导员负责。而辅导员认为自身需要处理多项工作任务,如学生生活管理、社团活动组织等,导师应辅助承担一部分工作内容。从实际情况看,导师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帮助辅导员完成相关工作,导致导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受限。例如部分导师的主动性不强,被管理人员要求开展宿舍卫生管理等辅导员工作范围内的工作,导致导师在专业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3.2 导师制度设计仍不足
导师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但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导师制度设计仍不足。首先,导师制度设计未充分考虑导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存在一名导师指导大量学生的情况,导致导师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足的关注和指导[3]。其次,导师制度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导师责任意识的培养及缺少导师工作激励机制,导致导师指导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等职责履行情况不佳,无法有效提升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3.3 考核中存在“逆向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首先,受职责界定不明确、导师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导师考核工作无法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导师生成工作质量高低无关紧要的观念。根据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原理,极易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即不合格的导师逐渐取代合格、优秀导师,使得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下降[4]。其次,结合上文可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导师制的制度设计中,未引入激励机制,使得导师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评价和激励,极易出现“平均主义”的问题,进而影响指导质量,对教育质量提升及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 “三导师制”园艺专业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4.1 构建“三导师制”组织结构,明确导师职责范围
基于前文对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的情况分析,构建“三导师制”组织结构(图1)。每个班级由园艺专业全体教师组成导师组,同时配备年级辅导员,担任思想导师工作;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同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同伴导师。
为确保“三导师制”有效实施,深入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需要明确导师职责范围,具体如下。
第一,学业导师。学业导师主要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专业教学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等,指导学生学习、实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适当引导学生参与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根据职业规划制定考级、考证等方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新学徒制实践等,并对学生择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二,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针对综合素质能力强、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导其思想政治进步;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5]。基于此,思想导师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学生思想意识、综合能力高质量发展。
第三,同伴导师。同伴导师主要负责新生入学后的生活指引与学习督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校园环境,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同伴导师应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并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4.2 加强导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加强导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可以有效推动“三导师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在加强导师队伍选拔方面,设立明确的选拔标准和流程,包括教师指定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导师队伍的多样性和专业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导师成员,制定不同的选拔标准和要求。通过面试、考核或评审等方式,评估候选导师的专业知识、指导经验、沟通能力,以确保他们适合担任导师角色。
在加强导师培训方面,制订针对导师成员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的安排。培训内容应包括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指导方法、沟通技巧和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培训效果和参与度[6]。同时鼓励导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水平。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对导师的实践指导,鼓励导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设立导师实习或实践项目的方式,让导师们有机会实际指导学生,从中学习和成长。为充分发挥实习与实践项目实施作用,应定期组织导师交流和经验分享活动,促进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应注重优化导师的工作方式,要求导师以个别指导为主,结合集体指导,确保导师能够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进而对指导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在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基础上,助力学生发展。
4.3 优化导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发挥导师指导作用
优化导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可以激发导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在充分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实效。
在优化导师激励机制方面,可以设立基础津贴和绩效津贴,激励导师履行基础工作和开展创新性工作。其中,绩效津贴的发放应根据学生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荣誉获得情况给予奖励,激励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同时,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同伴导师给予物质奖励,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另外,在入党考核、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表现优秀的导师,增强导师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认同感。
在优化导师考核机制方面,对学业导师、思想导师、同伴导师分别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根据其职责和特点进行评价。针对学业导师,采用基础工作、创新性工作全面考核的方式,对导师完成学生指导情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作为导师工作评估指标。针对思想导师,参照辅导员的考核方法,重点评价导师在学生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方面的工作成效。考核过程中,将导师是否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导师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贡献等作为考核指标。针对同伴导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7]。考核过程中,将导师是否有效协助学生和其他导师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等作为考核指标。
5 结束语
“三导师制”是为学生提供学业、思想、同伴指导和支持的育人模式,与“三全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助力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养发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园艺专业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其仍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指出,学院应构建明确的导师职责范围、加强导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优化导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是关键的路径选择,以此提升园艺专业学生的育人效果,培养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园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实践发展中,学院应根据园艺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对“三导师制”育人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持续发挥“三导师制”育人模式作用,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春阳,刘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49-55.
[2] 左洋洋.全员导师制背景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为例[J].现代教学,2023(22):23-25.
[3] 许敏,朱高鸣.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路径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3(20):175-180.
[4] 于晓庆,刘玉杰,辛香邑,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三导师制”在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纺织报告,2023,42(7):98-100.
[5] 白亮亮,瞿良华,朱健,等.“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工交叉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3,41(3):91-95.
[6] 杨安琪.“三导师制”协同教学模式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112-120.
[7] 麦戈,陈秋丽.校企合作协同“三导师制”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20):20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