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旨在探索耕读教育融入农业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的耕读意识,探索“耕”与“读”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学新模式。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融入耕读教育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把“读”与“耕”融为一体,对接工作岗位,实现课堂与生产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开发新时代耕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对更好地发挥耕读教育在人才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方面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耕读教育;果树生产技术;教学实施;涉农专业;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42-04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to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engthen students' awarenes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and explore a new teaching model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at combines "farming" and "reading". Taking the fruit t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emplar,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integrating this course into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re explor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 integrate "reading" and "farming" to connect jobs and achieve zero-distanc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lassroom and the production working environment. Developing new ways to integrat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etter leverag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talent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fruit tre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gricultural major; teaching content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文件指出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目前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耕读教育系统不完善、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和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1-3]。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现状,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对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多数课程与生产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如何把耕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专业课程的“耕读”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实地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农业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让学生深入农耕生活体验寒暑、经历春耕秋收,在生产实践中体会“耕耘”深意和“收获”快意,养成踏实、朴实、务实、诚实的工作作风,涵养学生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强化学生“于家为国”的使命担当。
1 耕读教育融入农业专业课程的意义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全面践行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心使命、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和实施全人教育、有效开展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意义。耕读教育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个体生命与家国情怀、教育方式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式和实现途径[5-7]。因此,我们需要在明确耕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开辟新时代耕读教育实践的新途径,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的当代价值[8-9]。
园艺技术专业为涉农高职院校中的涉农专业,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耕读意识,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探索“耕”与“读”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作者所在院校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该院东山校区地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学校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在校区周边配套有50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基地,校区紧邻生产基地,为老师和学生从课堂走进田间,将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探索“耕”和“读”相结合的新模式提供了落脚点。耕读教育融入涉农专业课程,在耕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的,能够让学生了解生产一线中函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改变青少年对传统农业、农村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业,从而提高学生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意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 耕读教育融入涉农专业课程的探索
涉农专业中存在数量较多的生产类课程,本文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为例开展耕读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10-12]。本课程一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半学时,理实一体化开展教学。在原有课程教学目标基础上,教学团队在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耕读教育相关的目标。着重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民族自豪感、知农、爱农、学农、扎根“三农”等相关的耕读教育元素。在教学实施中,结合课程实践操作强的特点,教学与当地果树生产实际对接,以典型果树生产案例为载体,依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校区国家杨梅资源圃、江苏省枇杷资源圃,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柑橘、杨梅、梨等果树推广示范基地等,开展模块化教学,把耕读教育元素融入了课程教学。
2.1 耕读教育融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耕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有的系统化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把“读”与“耕”融为一体,对接企业生产岗位,实现课堂与企业生产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把耕读教育中“耕”的元素融入“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依托现有的校区基地,突出“耕”与“读”功能的融合,使学生达到既增长知识技能、提高实践本领,又学习文化传统、体味乡土乡情的目的。
依据教材、结合江苏苏州地区果树生产实际情况,依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校区果树生产基地,重构耕读结合的果树生产技术教学内容,见表1。
2.2 耕读教育融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
依据设置的教学内容,耕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苏南地区落叶果树与常绿果树并存的特点,选取本地区实际生产中几个典型的代表树种,包括梨、桃、枇杷、葡萄、草莓和柑橘等,以几种果树的生产过程为主线,依托校内外果树生产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把教学内容穿插其中按照生产季节进行实施。具体内容分为3个教学模块、6大教学项目展开,见表1。
2.2.1 果树识别及果园建立模块
本教学模块中,老师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现代化果树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探查,让学生了解目前果树现代化生产情况,识别本地区主要果树种类,了解果园所需的基础设备设施、道路建筑等,从而对本门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概括性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基地中看到的生产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进而提出本教学模块的核心任务果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下达该任务并贯穿到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
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实施,授课教师发现虽然目前水果已基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实地接触感受过果园生产情况,学生跟随老师一同深入田间识别并了解果树及果树生产,此过程能让学生对于果树生产有亲身感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生产中看到的现象、问题能够积极发问,与同学、老师讨论,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该过程促使学生了解了果树生产,加深了对果树生产课程的认识,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生产的乐趣与问题,培养了学生学农的兴趣,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了“耕”和“读”相结合的新模式。
2.2.2 果树育苗模块
果树育苗教学模块内容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选取典型树种作为载体,让学生在“耕”的实践操作练习过程中理解“读”的理论知识,掌握果树几种育苗方法的关键操作要点。本模块由教师先通过实地参观、视频展示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不同果树树种的种苗生产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果树育苗的方法和所需技术。然后对接生产岗位,在教学过程中下达具体任务,如任务1实生育苗教学中,分别利用本地区适栽的落叶果树桃和常绿果树枇杷做载体,进行实生苗培育教学内容的实施。让学生根据“读”的理论知识制定育苗计划,并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任务的田间实施,完成“耕”作的任务。最后学生根据“耕”的实践结果即出苗成活情况来总结、反思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今后在生产中如何进行改进、解决,真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亦耕亦读”的任务式教学内容实施的方式,学生可切身感受理论知识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了解优质种苗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开展种业振兴的重大意义。进而实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的相结合。
2.2.3 果树生长调控模块
果树生长调控模块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较多且相互联系,主要包括果树根际环境调控、树冠调控和花果调控3个项目。本部分内容与实际生产紧密相关,均以亦耕亦读、理实一体的教学形式实施教学。项目四根际环境调控内容学习中,首先在任务1根系生长及影响因素中,通过让学生实地查看梨、枇杷根系的剖面分布情况,了解果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进而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根系的分布,从而引出任务2果树土壤管理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土壤管理方法内容的学习,并进一步进行任务3果树肥水管理生产实践实操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即果树灌水的时期及背后原理的学习,也进行了“耕”的生产实践操作。
项目五果树树冠调控内容中,任务1果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和任务2果树常见树形观察的开展均以校区基地已有果树(桃、梨、葡萄、枇杷和柑橘)为例,让学生先观察几种不同果树(包含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的芽、枝、叶等树体器官的生长习性特点及不同果树树种树形的区别,分析常见不同树种的树形与果树生长结果习性的关系,然后总结观察到的生产实践情况,对照课本中“读”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3果树整形修剪(桃、梨、葡萄、枇杷和柑橘)内容的学习,根据任务1和任务2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整形修剪的生产实践中去,这样由“耕”到“读”再“耕”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总结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掌握,也能从理论上加深对实操的理解。
项目六果树花果调控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任务1花芽分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观项目五中整形修剪的内容,并依据不同树种生产管理情况找出花芽分化的调节途径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任务2和任务3中均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教学,进行果树的授粉及花果管理中疏花、疏果和套袋等生产操作,学生在学习生产技能的同时,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三农”情怀、爱农意识。
2.3 耕读教育融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在构建课程耕读教学模块时,我们特别强调“耕”与“读”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读”的部分,更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与成长,即“耕”的部分。教学评价重视实践部分即“耕”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增加“耕”部分的考核比重,如图1所示,以突出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细致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小组协作是否顺畅,以及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这种“耕”“读”结合的考核方式,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耕的过程,体验耕作的成果。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4 耕读教育融入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
通过把“耕”的元素引入专业课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果树产业及其现代化程度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加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促使学生真正懂农业、爱农业,激发了学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情怀,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耕读结合教学模式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崇高的信仰,守好人类餐桌的一角,为绿色果品保驾护航。
3 结束语
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需要生产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耕读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是学生了解农业、走进乡村的好机会。基于专业课程的耕读结合形式能给学生带来知识、能力和思想上的冲击,使尚农思想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育人效果明显提升,为学生今后了解乡村、走进乡村、留在乡村打下基础。
耕读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工作态度,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耕读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性的进一步发展,其当代价值也势必自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因此农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人理念,加强耕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施,在耕读教育中强化实践,进而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助力新农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孝延,何世潮,舒英杰.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涉农院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7):150-153.
[2] 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1-9.
[3] 周维维. 涉农高校加强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实施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10(5):15-21.
[4] 冯晓燕,杨育智.课程思政视域下“四位一体”耕读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7):29-32.
[5] 毛子翎,林同,吴奉奇,等.新农科背景下森林保护专业实习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3(3):56-58.
[6] 初金哲,庄卫东,葛淼.三维涵育——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5):50-61.
[7] 陈丽飞,周蕴薇.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J]现代园艺,2023(9):143-145.
[8] 陈毅辉,苏凯,洪碧云,等.涉农高校新型人才培养中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河南农业,2022(24):16-18.
[9] 曾秀兰,石玉强,孙林.农科院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多维价值及路径探讨.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2021,10(5):10-14.
[10] 扈惠灵,周俊国,苗卫东,等.果树整形修剪技能教学的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6):105-107.
[11] 陈海红,黄余周,彭东海,等.高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4):279-282.
[12] 姬胜玖,王海萍,张云珍.高职院校果树嵌芽接技术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227-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