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关键的战略举措,对于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建设为例,从建设原则、建设方法、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总结成效,发现问题,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农业;数字化转型;岗课赛证;教学团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38-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gricultur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team that integrates "job, course,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e" is a key strategic measur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igital era.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dual technical skill teacher team of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empla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from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methods, construction measures, etc.,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problems are discover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Keywords: agricultur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ost-class competitimDXLLVyLbEiTlwNB74PTdcawSsyQTOlRbTneeYLdE3M=on certificate; teaching tea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为适应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需要,需培养更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类专业为试点,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深化1+X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1]。做到课程与考证相结合,探索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的实践方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实践能力[2]。加强校企合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基于岗位技能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探索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这个模式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证书制度融为一体,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1 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建设要求
1.1 建设原则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团队应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确保教学内容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团队成员应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学团队应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团队成员应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引入课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教学团队应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团队成员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教学团队应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团队成员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团队协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团队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团队成员还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以拓宽视野和提升专业素养。
1.2 建设方法
对接专业技术技能清单、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赛项、“X”证书组建技能小组,组建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每个技能小组聘任不少于5名指导老师,其中校内首席1名(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指导老师优先)、技能导师若干名、校外技术技能大师1名。各技能小组的指导老师组成“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负责技能标准开发、资源建设、课程开设技能训练等工作。结合省赛及国赛要求,每个赛项组建1个技能小组,遴选技能优异学生进行定向训练,储备技能大赛人才。每位专任教师需参加一个技术技能教师团队,明确一项与专业紧密联系或相关的技术技能实训项目(赛程),每年必须承担一门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实质性指导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技能比赛(不少于2次),担任一个技能社团指导老师(不低于1届)。结合“非遗传承人收徒和大国工匠进课堂管理办法”和产业教授聘任、大师工作室组建,每个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引聘一位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开展师徒结对,指导团队建设、赛程开发、学生技能训练。
2 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2.1 合作内容
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抓苏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机遇,依托科研平台团队建设,实施科研服务增效工程,科研服务工作呈现数量增长、质量提高、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公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的通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始终坚持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路径,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和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香山工匠学院”“京东智能应用工程师学院”“壹菲花艺学院”等企业学院,与政府、企业联合举办“太仓班”“昆山班”“常熟班”“京东班”“久保田班”等定向委培和学徒制班,逐步形成了人才共育、科技服务、人员互聘、岗位实践和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是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有代表性的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物联网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出版单位等成立的教学协作组织。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和服务教学为重点,致力于加快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联盟的主要功能有:①专业建设。建立农业职教专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②师资培养。组织开展智慧农业师资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知能结构和实践能力;构建联盟内人力资源互惠交流机制,开展校企之间人员互聘,完善双师型教学队伍。③教学研究。针对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立教研课题,联合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广教研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科研服务。针对智慧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设立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科研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⑤国际交流。组织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和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技术和教学标准,提升我国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一直以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智慧农业学院联合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获立项。依托教育部——江苏省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地建设标杆项目“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面向苏州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市建设对智慧农业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需求,创新“全面合作、联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智慧农业学院整合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技术优势资源,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团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服务水平,落实学生对口就业。苏州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城市,围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需求,面对上海、苏南等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借助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学校、全国乡村振兴优质校、教育部智能型数字植物工厂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双方结成共同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经过3年的建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有效衔接,智慧农业产业学院运行模式取得成效,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为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的标杆。
2.2 合作体制机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实行校企共同负责制,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形成分工负责、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智慧农业学院院长和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产业学院院长,负责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及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的审定和决策,组织领导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协调、监督、评价、考核和验收,组织研究审定项目建设相关文件、材料及各项政策、制度、措施等职责。
深化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现校企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建、共管、共享成果和共担风险,让合作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更贴近社会需要[3]。完善订单班招生、教学、就业等管理办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推进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培养适应智慧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针对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要求,实施订单培养,量身定制人才。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按照院校承担校内课程资源、项目科研平台、硬件设施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企业承担基地内授课讲师、承担工程师现场授课、承担科研平台共建和承担满足教学的实训室建设的思路。探索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的机制,全面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3 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建设内容
3.1 建设情况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数字化转型特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专业专任教师和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为核心团队,组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校企联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就业岗位,在综合在校生、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技术运维与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教育”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整个体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鼓励学生取得1+X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用技能证书或获奖证书折算为素质教育学分。在技能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要改革部署,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深化“三教”改革、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5]。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分银行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苏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支撑。
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团队多位老师分批次参加了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组织的“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班。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1+X政策解读、标准解读、标准专业知识串讲和标准实训案例课程串讲等。通过培训与考试,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实训平台,该平台提供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方向的技术实验实训环境,包括OpenStack、Docker、KVM虚拟化等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为云计算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日常实训和技能考核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硬件设备及软件平台,同时内嵌丰富的训练案例,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硬件及软件的操作练习。
3.2 建设举措和建设成效
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从“岗课赛证”融合融通的角度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1+X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考证要求相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课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以企业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Linux操作系统管理课程团队入选2023年第三批校级优秀课程团队培育项目。课程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依据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立足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的核心岗位,结合1+X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认证标准,基于网络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准确把控课程教学的质量控制点,制订了Linux操作系统管理课程标准。参照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强化颗粒化资源开发,包括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和微课等,完成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行校级专项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课堂质量革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校企双元团队共同探索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以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探索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的路径;同时,将职业技能大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标准,探索构建“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路径,在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赛项中获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团队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引导团队教师研讨交流,提高分析反思能力,技能团队围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技能培养为主题收集材料、拟定案例、交流研讨,促进每位教师研究所授课程,分享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以1+X云计算平台与运维技能证书为导向,做好课堂教学与竞赛技能指导”入选2023年校级“课程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团队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导向,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相关岗位的深入调研,分析该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技能需求,精心设计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课程各教学模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云计算相关技能比赛及1+X云计算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云计算技能人才。该课程主要面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岗位,以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用于指导其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的学习,也可供运维人员参考。案例基于“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专业技能为核心、思政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及1+X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的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项目的目标、内容、工作任务,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技能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所学专业课程互补和融合发展,强化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仔细分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项目内容循序渐进,力求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图形化,化繁为简,既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又通过案例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对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技术体系有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
5482158431b87d2da8f5b42ea27dfed9684001225befaf1e8fe1da92407ce42f3.3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这2个团队的主体,“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还存在;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深层次合作还不够深入。经过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学校与企业教师的深入合作,现有的政策对企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有待加强。
3.4 后续工作
明确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参与人员的协调机制,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工作成效突出人员的表彰机制。以校企双元技术技能教师团队建设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特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专业、岗位技能与教学内容、学生与员工的无缝对接。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岗课赛证”融合的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业职业院校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与定位、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未来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知农、从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振刚,马国胜,杨艳山.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10):207-209.
[2] 郑根让.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2):133-137.
[3] 富剑文,徐佳莹,宋春丽,等.涉农高校产业学院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6):19-23.
[4] 王锦坤.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五).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4.
[5] 旷文兵,张凡.1+X证书制度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时代汽车,2023(2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