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演进、标准解析与发展建议

2024-09-25 00:00:00丛建民尹欣幸刘金平黄威剑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教师数字素养》是我国首部关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标准,其对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及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技术引发系列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数字素养成为数字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数字教育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进一步研究农业职业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演进与标准解析。该文从打造农业教学新生态、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场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及推进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措施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农业教师数字素质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推动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34-04

Abstract: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is China's first standard on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that technology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chang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al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basic literacy of citizens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eds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digital educati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n, the paper furth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and standard analysis of digital literacy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ach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a new agricultural teaching ecolog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building digital teaching scenarios,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odels, improv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igit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each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kills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words: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new productivi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正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规模大而实力弱、品种多而品质差等挑战。需依靠技术创新与制度革新,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深层次、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在数字经济时代,农业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业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1]。农业职业教育应拥抱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为“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3]。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

1.1 技术革新引领教育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的革新如浪潮般汹涌,每隔十年便涌现出一波新的科技浪潮。从最初的大型计算机到个人电脑普及,再到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引领我们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深刻的变革。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必须敏锐地捕捉到技术革新的脉搏,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具备现代科技素养的农业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1.2 教育信息化助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使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不仅提升了教学环境的品质,更使得办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改革,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平台。在国际舞台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展现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影响力。

1.3 数字素养成为时代新要求

随着农业从1.0向4.0的跨越式演进,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计算思维和人机协作能力已成为农业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因此,提升农业职业教师的数字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给予数字素养的发展以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全民的数字技能水平。这进一步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数字素质培养,培养出具备现代科技素养的农业人才,为构建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时代发展需求农业数字素养提升。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向高质量转型,需构建全面的保障机制。这包括升级硬件设施、优化软件平台、丰富数字资源、提升师生及管理者的数字素养,以及确保核心数据资产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教学与管理,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规划与标准。这将确保教育与智能化潮流同步,培育具备现代科技素养的农业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2)现实需要农业数字素养提升。新冠感染疫情凸显了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的紧迫性。我国教育部门快速响应,推广数字化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但这也暴露了地区间数字化条件差异、师生数字技能不足等问题[4]。迫切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推进数字化教学,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这是应对未来教育挑战、培养数字化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3)政策引导农业数字素养提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素养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作用,已推出多项政策,目标为到2025年提升至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建成数字人才强国。农业职业教育在此目标中扮演关键角色,需加强数字素质培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 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演进与标准解析

2.1 数字素养内涵演进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的深刻演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词汇上的微调,更是对数字化时代个体所需能力的全新界定和期待。保罗·吉尔斯特在1997年首次提出的“数字素养”概念,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的基本能力框架,即个体通过计算机理解和使用多元信息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数字素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美国图书馆协会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最终将数字素养定义为“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检索、理解、评价、创造并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5]。这一定义不仅涵盖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还强调了信息的理解、评价、创造和交流能力,凸显了数字素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引领从手工检索进入计算机辅助信息检索时代,极大提升了检索效率和准确性。公民的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得到加强,能在信息泛滥中保持独立判断。进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内涵扩展,不仅包含信息检索处理,还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其与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等紧密相连,构成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素养体系。展望未来,数字素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成为公民在数字化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核心素养,为我们提供坚实支撑。

2.2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解读

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33个三级维度[6]。

1)数字化意识。数字化相关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包括认识、意愿和意志。教师应理解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和教育中的价值,并认识新问题。数字技术推动国际竞争和教育转型,带来教学创新机遇和伦理挑战。教师应积极看待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认同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教师要主动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勇于探索创新。

2)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掌握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数字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和资源选择策略、运用方法。例如,教师应理解数字化办公、教学设备、系统,以及资源处理、学科专用软件的内涵和原理。

3)数字化应用。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以及数字化协同育人。教师选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和创设学习环境。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优化教学流程、开展个别化指导。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应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学业数据分析;实现学业数据可视化。教师应运用数字技术资源,提升学校、家庭及社会协同培育人才。关注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通过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借助此类资源推动家校协同共育。

4)数字社会责任。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需遵循法治道德,保障数字安全,上网应依规,善用数字技术资源。保护隐私信息,强化网络防护。使用数字产品应遵循正当必要、知情同意、目的明确、安全保障原则。收集使用他人信息需审慎,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侵权,秉持学术诚信。教师需保护学生隐私,谨慎处理成绩、家庭情况等信息。收集实验数据需征得同意。教师还应关注工作数据安全,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5)专业发展。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研修,即持续学习、反思与改进、网络研修。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即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通过5个维度的深入解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数字素养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也为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未来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提升农业职业教师数字素养的意义

3.1 加快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首先要认识到加快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转型不仅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环节,更是迈向教育强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需要明确农业职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因为其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发生变革。这一变革要求农业职业教师作为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中坚力量,必须提升数字素养。具备高度数字素养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将先进的数字化理念和技术融入农业教育中,从而培养出具备数字化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

3.3 新型农业人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新型农业人才将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可以运用数字技术监测农田环境、分析作物生长,实现精准生产管理,进而提升农业效益。这种数字化转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将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农业职业教师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乡村教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98ad5b3723b89b33156d0f4700a6429cf8ed07c1c281747e6f46217300e077dd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重视并投资于教师的数字培训,确保其能适应现代教育模式,推动农业发展。这是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应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实践,助力乡村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 提升农业职业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建议

4.1 打造农业教学新生态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深入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这一策略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旨在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充分激发其学习潜能。同时,积极开发智能助教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分析,智能推送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构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精细化管理。此外,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宏伟目标,优化专业布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并积极鼓励师生创新实践,共同营造浓厚的数字化转型文化氛围,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7]。

4.2 推进农业数字资源建设

为了夯实教育基础,必须全面加强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实验实训资源和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这不仅包括更新和升级现有的教育资源,还意味着要不断探索和引入前沿的教育技术。同时,要积极拓宽图书文献、互联网及开源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到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从而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为了推动资源共享,应积极建设在线教学平台,设计并推出优质课程,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这些措施旨在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通过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4.3 构建农业数字化教学场景

为了推进课堂数字化转型,应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教育水平[8]。构建数字支撑型课堂,我们积极推广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自主学习,并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应加大引入产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智慧教室、数字实验平台等实践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沉浸式、交互性的学习空间。此外,还应搭建课程平台、学习空间等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构建高效智能的教育新体系。

4.4 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深度强调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9]。精心构建了“三有”课堂模式,即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互动、课后有反馈。在课前,基于学情数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送学习资源;课中,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流程;课后,则利用智能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提供反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5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以学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流程,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同时,创设混合学习环境,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实现数字化评价与管理。通过协同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字素质与创新能力[10-11]。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精准支持。

4.6 推进教学质量评价改革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评价教学行为,深化评价理念与方法。遵循真实性、通用性、自动性、形成性和安全性原则,确保评价公正、有效。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全面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工具智能化、方式多样化和功能实效化。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转型升级。

5 结束语

农业职业教师数字化专业能力的建设至关重要。将为农业职业教师量身打造全周期的数字化培训课程和项目,确保其具备与数字化时代相匹配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将实现数字化与农业职业教育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共同塑造农业职业教育的未来。

数字化赋能农业职业教育,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使命。农业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变革,虽始于教学,但其动力与成果终将服务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需构建校企双元治理制度与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数字时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携手推动经济社会向数字化转型迈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必须全面推动治理过程的数字化进程,从学校的整体架构出发,加速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农业职业教师数字化能力,并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同时,还应积极推动专业与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制定明确的转型标准,开发新型数字教材与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实训体系,并不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是深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应有资质,应尽职责,让大家携起手来,加强合作,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转型成果更快、更好地惠及更多的学校和相关的农业行业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实践进程提供更为有力的职业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3):44-52.

[2] 方绪军,王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合理辩护、现实挑战与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8):53-60.

[3] 吴砥,李环,尉小荣.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21-27,58,79.

[4] 吴砥,余丽芹,饶景阳,等.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5):12-17,26.

[5] GILSTER P, GLISTER P. Digital literacy[M]. New York: wiley Computer Pub.,1997.

[6]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7] 雷晓燕,罗琳,严杰.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发展契机、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5):71-75.

[8] 冯剑峰,王雨宁.学校“数字化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机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2):45-52.

[9] 周刘波,张梦瑶,张成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10] 谢梦菲,王思源.数字化赋能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改革研究——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4(4):90-98.

[11] 朱龙,张洁,吴欣熙,等.数字转型视野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发展动向、场景建构与实践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