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联动的重要接口,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禄丰市黑井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当地拥有丰富的盐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具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优越条件。目前,黑井古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集中在资源优势挖掘深度不足、旅游品牌效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和旅游收益辐射面小等方面。通过深入发掘黑井古镇发展特点,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助推云南省乡村振兴。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黑井古镇;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106-04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interface for urban-rural linkage. This paper selects Heijing Tourism Town in Lufe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ocal area is rich in salt culture, ethnic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as superior conditions to build a cultural tourism town.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focus on: insufficient depth of resource advantages, low tourism brand effect,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small tourism revenue radiation.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formulat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s, tourism will driv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Heijing Ancient Town; tourist town; development path
“特色小镇”是针对中国的独特概念与独特道路,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小城镇”建设问题[1]。国外对小镇的研究起始于马克思18世纪中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乡村城市化”[2]。国外小镇建设重点在突出小镇文化特色,大多以市场主导为主,并且注重区位选择以及本地居民的意愿,强调多元共治。在文旅融合的研究方面,国外最早由罗伯特·麦金托什等[3]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中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其他学者如Saiz[4]认为要根据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与历史遗产进行设计,以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特色小镇与文旅融合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盛世豪和张伟明[5]认为深度挖掘地区历史人文对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张牧[6]则认为通过构建具有自身文化品牌的特色小镇,是破解其同质性问题的主要途径,并有助于提升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从我国文旅融合研究的阶段性进程看,国内主要从实证角度出发,聚焦于文旅产业、业态和产品三个层次。因此,从文旅融合角度研究特色小镇发展并提供相应策略,能够实现文旅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双赢”目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同时能推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 文旅融合视域下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
2023年1月,《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提出,“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7]”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产物, 能够帮助拓宽居民的增收渠道,同时产生文化价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而与传统特色小镇相比,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镇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增加了“文化”,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它的时代内涵[8]。
1.1 文旅融合加快小镇产业转型
文旅融合的内部动力来自于旅游业的优化与提升,而外部动力来自于文化发展的需要[9],而旅游业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其向更高层次转变。在传统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其产品价值低,已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新一轮“全民旅游”浪潮下,需要把人文资源放在核心位置,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品位,把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多推出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提高特色小镇的综合素质。
1.2 文旅融合促进小镇发展的新动能
文旅融合是突破传统行业界限、推动产业裂变的一种新途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旅游组织估算,世界上约有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推动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是典型的综合产业,二者存在天然的联系,是一种新的“旅游+文化”的融合方式。旅游特色小镇打破了既有的行政区划,也打破了原本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界线,融入了“食、住、行、游、购、娱”传统的旅游六大要素,增强了文化吸引力和经济联动效应。
1.3 文旅融合增强小镇文化自信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发展旅游业,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将其打造成一个展示我国辉煌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文旅融合对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整个城市中营造出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氛围,增强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推动小镇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4 文旅融合助推小镇城乡深度融合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能使传统特色小镇进一步释放旅游业的活力,使旅游业逐渐走向全域游、体验游。在城镇的建设上,引入了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可以让城镇的基础建设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拓宽人们的思维方式,让小镇在经济、消费、思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10]。
2 黑井古镇建设现状
在文旅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黑井古镇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盐都”“明清社会活化石”“明清盐文化博物馆”等。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黑井古镇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黑井古镇拥有大量的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在文化资源方面,黑井古镇的文化核心是盐,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餐饮文化等与其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11]。在自然资源方面,黑井古镇依托龙川江和两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十分适宜发展农业和旅游产业。黑井古镇现存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龙川江两面雄伟的山势形成“夹岸飞虹”、石门瀑布、滴水岩瀑布和石榴园等。并且,黑井古镇的各类建筑都是以当地的红砂为材料,鲜艳的红砂也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2.2 产业多元化,推动旅游小镇发展
当前,黑井古镇的旅游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近几年,当地以红枣和石榴种植为主要产业,拓展了赵家山、斗把石、红石岩村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2018年7月,小枣石榴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和“黑井古镇特产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黑井古镇现有的石榴种植面积3 000多亩(1亩约等于667 m2),红枣种植面积2 500多亩,其中以黑井社区和三河地区最大,亩产300多公斤,年产值720多万元。与此同时,黑井古镇不断提升“千年盐都”的品牌效应,以“盐”文化为核心,以“文”“康”为核心,促进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可见政府对古镇的发展规划较为清晰。
2.3 旅游小镇政策开发机遇加强
2019年6月6号,“大滇西”旅游大环线在云南启动。大滇西旅游环线以楚雄为中心,向西北、西南方向延伸,途经多个著名的省、市、县等地。建成后,既能带动更多旅游项目的升级开发,又能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产生联动关系,由原来的零散式、随机的旅游线路走向更有系统、更互助的旅游链条。“双环”建设,不仅提升了游客数量,还带动了楚雄州的“辐射”,形成了“滇中”的“内循环”,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必然是滇西南地区转型的新起点。与此同时,楚雄彝族自治州从2021年开始实施“四大走廊”的发展战略,楚雄州正在着力打造民族、历史、山水和人文等特色的旅游名片,使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更明确、更准确,把“古镇文化长廊”作为黑井小镇旅游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3 黑井古镇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井古镇的发展优势越发明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比同类型特色小镇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未利用好资源优势,小镇开发同质性强
旅游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餐饮、住宿、文化产品和景区经营等。在餐饮上,镇上有8家清真餐厅,11家普通餐厅,总共19家大小餐厅,提供的食物大部分都是本地的,比如盐焖鸡、灰豆腐、石榴花等,十分相似。与此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仅有少数商铺处于营业状态,部分商铺已贴出转让告示。从2000年到2023年,镇上共有22家酒店,网上能预订到的酒店仅有四五家,而最近的酒店也在20多公里外,且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根本无法满足客人的多样化需要。除此之外,在景区内,票价为淡季15元,旺季25元,一张通票可以游览镇上大部分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买到一些盐文化纪念品,价格从8元到50元不等,也可以多付10元的手工体验费来选择自己动手,游客人均消费在15元至100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景区消费渠道。游客消费渠道较为单一。
3.2 旅游小镇品牌效应低,文化挖掘力度不足
小镇中的各种景点分散在龙川江上,交通极为不便,唯有一条索桥才能抵达,而且小镇靠山的地方,大多都是用来欣赏古迹的,游客们只是在这里欣赏各种古老的庭院,看久了就会失去兴趣。黑井小镇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连上了“一部手机游云南”,只需要刷一下手机就能进入,但是,这座小镇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人文特征,所以每个景区都需要至少2名工作人员来维持和引导,然而除古盐坊和武家大院外,其他景点普遍仅有1名工作人员。至于黑井古镇盐井的历史,主要是用文字来描述,很难让人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外,虽然博物馆里有一家名为“古盐坊”的盐店,可以让游客们亲身感受到盐制的全过程,但是游客们的体验却非常单一,全程不足10分钟,游客参与性低,这对黑井古镇的盐文化传承也是不利的。
3.3 基础设施薄弱,无法发挥小镇优势
黑井小镇旅游开发中,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黑井小镇没有专门的公共交通工具,只能坐火车或者坐公交车。从昆明至黑井无车可直接到达,需在禄丰市或楚雄市换乘。从昆明坐火车到黑井,要花6个多小时,浪费的时间也不少。方便和安全的旅游计划一直以来都是外地旅游者出行时的头等大事。黑井小镇是一座被群山环绕,道路崎岖的城市,与其他开发得比较好的景区相比,黑井的游客更多的是自由活动,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团队。在辅助公共设施上,小镇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休息区、厕所、停车场、加油站和银行等都很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日常旅游需求。同时,景区现存基础设施的保养维护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通往山上飞来寺的阶梯、休息亭等存在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
3.4 小镇辐射作用弱,后期动力不足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通过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拉动旅游者的消费、提高居民的收入、提升周围的环境品质、提升居民素质等“一业兴百家”的带动与辐射效应,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从2013年开始,镇里以“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禄丰县黑井青龙滴水箐畜禽养殖营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养殖本地土壮黄牛。但与法龙村委会下法拉村村民A的访谈中得知,像A这种专职务农的农民每年家庭收入来源包括:2 000~3 000元的玉米售卖收入、养殖的一头黄牛售卖收入、国家低保金与残疾人补助等转移性收入。而去化肥、农药、肥料等农资成本,家庭年收入仅有10 000~20 000元。通过案例得知,农户A自身素质限制,技能、资金等要素缺失,创业增收渠道单一。因此,黑井古镇现仍存在着很多分散的小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4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井古镇发展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在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时,一定要将文化魅力展现出来,提升其文化底蕴,打造鲜明的文化品牌,让其在维持其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能让游客在游览完之后,对其进行主动的传承与保护,以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4.1 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市场
黑井小镇是有着丰富而辉煌的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城市,“盐都”是黑井最为独特和响亮的一块招牌。为此,要尽可能地结合黑井小镇的特点,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和生态优势,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针对“盐都”特有的意象,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时,要传承传统的盐文化,对“盐都”的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并将其延伸到更多方面,比如马帮之路演出,重走马帮路等。另外,可以充分发挥“黑井”地处金沙江的优势,小镇依山傍水,可以开发各种娱乐设施,如登山攀岩、水果采摘、野外比赛、河谷漂流、竹筏漂流、森林探险和露营烧烤等,以此为黑井增加更多的观光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同时,在开发民宿时,不仅要为客人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也要开发各种特色美食,比如春天可以在山里采集香椿、鸡蛋花、白花等新鲜野菜,制作成供客人享用的美食,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避免出现“千镇一面”“百镇一面”的现象,缺乏创新因素[12]。
4.2 培育新行业新业态,打造知名旅游新品牌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而培育独特的旅游品牌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一方面,要促进黑井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培育新的产业和业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促进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旅游”的产品体系,以黑井石榴、小枣、红米果为主要产品,以乡村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另一方面,利用彝族文化的纽带,黑井古镇和楚雄彝人古镇合作,共同打造楚雄州古镇文化群,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品牌传播。最后,将黑井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传说、民俗风情等整理出版一批图书和画册,对黑井文化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和展示。与此同时,利用目前最热门的社交媒体,比如黑井古镇的官方抖音、旅拍 Vlog等热门话题,加强对旅游的宣传,为游客带来更多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13]。
4.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小镇
建设“见得青山、见得碧水、留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黑井,是小镇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小镇的建筑进行保护。首先,要防止盲目开发,不能对小镇的原始面貌造成破坏,同时要加强各种规划的设计和保护工作,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让当地的居民和旅游者都能自觉地保护小镇的环境。其次,要在边角地、闲置地以及集镇道路、主要干道、活动广场等农村公共空间中,广泛种植乡土树种,强化生态环境。最后,通过在环境设施、卫生清洁、服务管理等方面提高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比如在山下到飞来寺的路上增加护栏、垃圾桶等设施,除了重要景点以外,镇上其他地区的公共厕所都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清扫和保养,以促进小镇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4.4 以旅游拉动地方经济,激活内在驱动力
要激发村民的主体性作用,村民参与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工作中,让他们参与到小镇的发展中来,让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14]。一是要主动吸纳各地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并引导他们到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扩大产业发展路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使其就业水平得到改善,并重点关注对黑井古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发展其在旅游城镇方面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长期意识。三是以旅游业为基础,促进本地人的就业,增加收入,使他们在城镇的建设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小镇的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文化是民族之基。文旅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创新路径。黑井古镇在资源开发与文化挖掘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应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多元价值,做到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和用人才。未来,黑井古镇应紧抓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战略机遇,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古镇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小城镇四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4] SAIZ-ALVAREZJM.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Magic Town of Tequila, Mexico[J],RETOS. Revistade Cienciasdela Administracidny Economia,2018,8(15):51-67.
[5] 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6] 张牧.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品牌价值与实践向路[J].长白学刊,2021(5):149-155.
[7] 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Z].2023.
[8] 孟庆风.乡村振兴战略下潍坊市特色小镇文旅融合发展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9(11):49-52.
[9] 冯健.“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J].人民论坛,2018(32):86-87.
[10] 郭晓勋,李响.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J].学术交流,2020,320(11):19-28.
[11] 蒲培勇,宋来福.多元文化视野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云南禄丰县黑井古镇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S2):134-136.
[12] 崔宁.基于特色小镇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J].农业经济,2018(3):36-37.
[13] 王珊珊,徐淑梅.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漠河北极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2):61-67.
[14] 刘新有,黄剑,唐姣艳.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云南禄丰县黑井镇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06(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