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和旅游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对现存的相关政策引领不够明确和有力、文史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和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企图寻找一条适合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边远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98-04
Abstract: Cultural and tourism revit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sing culture to shape tourism and using tourism to promote culture is the inherent nee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on-site visit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remote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the existing relevant policy guidance is not clear and powerful en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is not high, product homogeneity is serious, and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management talent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for integrated cultural and tourism in remote areas of Hubei is proposed, in an attempt to find a path suitabl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 remote areas of Hubei.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mote area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和旅游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文旅融合发展在顶层设计中进一步加强,全方位融合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都提出了以文促旅的战略构想,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为乡镇企业提供创业平台,为乡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有力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文旅融合通过对乡村的面貌进行改造,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乡村,从而营造出舒适生态环境;文旅融合深入挖掘传统优秀乡村文化,以现代数字化形式展现并传播,并与城市文化进行交流互动,促进乡村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可见,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湖北省作为华中腹地,地理条件优越,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关于湖北省文旅发展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学界关于文旅相关的研究主要基于5个方面展开: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文旅产业融合的机制路径研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和实证研究。首先,关于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文化和旅游2个维度展开研究,认为文化和旅游2个产业部门不应当割裂存在,文化产业是对旅游产业的扩充和丰富,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延伸的载体。而国内学者则是从国家及政府的政策改革导向出发。如桑彬彬[1]结合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转变的需求,认为文化产业将会向功能化、商业化发展,出现文旅融合的特征。其次,国内关于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颇丰,大致上分为2种类型。一是刘燕[2]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文旅融合模式探索;二是杨丽娜[3]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文旅模式探究。再次是文旅产业融合的机制路径研究。杨增容[4]以贵州龙潭古寨为例,在分析古寨文旅融合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探讨龙潭古寨文旅融合的动力因素,提出古寨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谢保安、李青松[5]从文旅产业融合的机制出发,探索背后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最后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和实证研究。研究涉及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值关系、文旅融合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等。刘玲[6]认为文旅融合可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不同区域影响作用不同,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实际上学界有关文旅融合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旅融合的整体性研究或某些特定少数民族地区,而针对湖北省边远地区的相关研究甚少。近年来,湖北省不断加强对边远地区的建设,湖北省边远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湖北经济振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湖北边远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地区特色为主线,系统分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深入探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以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1 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1.1 多样化的地形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文旅资源
湖北省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备,地势高低相差悬殊,且气候适宜。尤其是湖北省边远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明显,差异化分布,类型丰富,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为各类文旅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的喀斯特地貌明显,大巴山、大娄山、巫山和武陵山穿越恩施地区,因此,石林、暗河、峡谷和瀑布等众多雄伟地质遗迹遍布州内各处。同时,恩施州有28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文化底蕴深厚。
恩施州虽然面积仅约24 000 km2,城镇化比率不高,但其特色十足的民族文化和独具一格的地理环境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4.65%,且土地资源如中药材、稀有元素十分丰富,曾被誉为“世界硒都”和“华中药仓”[7]。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为文旅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恩施也是湖北省有名的旅游城市。
1.2 丰富的文旅资源奠定了文旅融合基础
湖北大地孕育了多种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和名人文化交相辉映。尤其是湖北边远地区,仍然保存了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土家族和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传承着独特的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如土家锣鼓、苗族花灯等,而且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节日庆典。游客可以在恩施州体验到不同于汉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神农架林区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还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古代人类遗址和文化遗迹。游客可以在神农架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体验,同时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湖北边远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如土家绣、苗族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3 交通条件的改善凸显了文旅融合优势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并加速构建“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有些边远地区,地处峡谷丘陵地带,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如鄂西生态文化圈地处鄂西多山、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但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湖北积极贯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思想,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湖北省也通过“惠游湖北”等文旅优惠项目的推出,进一步推动景区基建与景区宣传联动发展。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100%建制村通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如宜昌市当阳市玉泉寺至双莲公路、孝感市安陆市赵钱红色旅游公路。湖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26.68万 km,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8]。此外,湖北省通过打造“交通运输+旅游”模式,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带动旅游消费。如恩施州近年在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基础上,着力挖掘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恩施扬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消费。据数据显示,恩施市202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 931.51 km,比上年末增长2.4%,且旅游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778.60亿元,同比增长11.0%[9]。
1.4 全域旅游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步伐
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对全面推动旅游发展环境优化,走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作出部署。所谓全域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旅游的全新发展模式,强调整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湖北省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湖北省边远地区的全域旅游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等地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一些喜欢探索和体验原生态文化的游客。这些地区将土家文化、苗族文化与当地的自然风景相结合,尽可能地凸显景点的地域特色,将文旅产品与景区融合在一起,满足客户的场景化需求。据统计显示,2017年至2020年4年间,湖北省的乡村旅游年均接待人数持续呈现出上升趋势,2020年虽然受新冠感染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数仍高达14 000多人次;同时,2019年湖北省农村旅游业增收500亿元。
2 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困境
2.1 区域相关政策引领不够明确和有力
虽然湖北省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边远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上,政策引领不够明确和有力。第一,政策制定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措施和政策条款往往过于宏观和抽象,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实施办法缺乏明确,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第二,人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明显。边远地区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人才较为缺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限制了当地旅游景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发展。边远地区的文旅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第三,政策宣传推广不足。政府对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边远地区的相关企业和群众对政策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难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第四,缺乏协同合作机制。边远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缺乏协调,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因此,政府在相关政策引领和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并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并加强对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政策能促进边远地区文旅融合进一步发展。
2.2 文史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湖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这些文旅项目大多是对相关文旅项目进行模仿改造,缺乏清晰的产品和市场定位,未能充分利用湖北省边远地区丰富的文史资源,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因此,湖北省边远地区文旅产品和文旅项目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和产业同构化的现象,游客的体验度不高,重游率低。同时,文旅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及周边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缺少动力。以恩施州为例,作为本民族文化符号的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是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人工缝制速度慢,产能有限,所以逐渐开始采用机器批量生产的方式,以减少人力和时间的消耗,但却忘了一开始吸引顾客的核心是“特色”,而机器生产一定程度上磨灭了这些特色,同质化的产品和售卖方式,使优良的传统文化日渐湮没。另一方面,一些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一味跟风保留景区内热度较高的产业链,造成各民族村寨的产品雷同,小众文化没能让大众看到的同时,由于没有市场,渐有失传之势。
2.3 文旅发展缺乏差异化定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湖北边远地区许多文旅项目为了在短期内迅速吸引游客,简单地照搬其他已成型的文旅发展模式,未能对本地区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入挖掘和差异化定位,形成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服务。这种模式尽管短期内能给乡村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带动乡村文旅和经济的发展,但产品和服务缺乏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从长远来看,游客易于产生审美疲劳,难以长期吸引更多游客。例如三峡水库因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而成为众多旅游胜地之一。但目前观光游船、民俗表演、农家乐等单一的旅游产品很难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2.4 景区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人员服务意识差
目前,湖北很多偏远地区存在着旅游景点经营混乱、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体验不佳等问题。尽管政府在“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使得高质量的人才很难被留住;另一方面,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地政府在人才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不足,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因此,一些农户仍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水平上,短时间内无法接受新兴产业技术,又缺乏科学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生产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农产品缺少竞争力。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随着大批游客的涌入,景区需要大批工作人员上岗,大批缺乏旅游知识、未经正规培训的当地村民直接上岗,人员服务意识差。
3 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3.1 建立健全融合机制,保障政策顺利实施
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并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当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8]。发挥政府统筹管理职能,抓好文旅产业的顶层设计和重点布局,明确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形式的基调,完善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文化资源调控及管理运行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文旅协同机构转制新思路,制定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实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完善乡村文旅供需互动、多元联动的合作共享格局。
3.2 活化乡村资源,继承传统文化
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工艺技能,例如竹编、皮影戏、剪窗花等。这些技艺中,有许多技艺都需要手工制作,难度较大,随着时代发展,有些技艺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它们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乡村旅游与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是实现乡村资源活化、传统文化传承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途径。要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在产品与技艺的展示,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及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上下足功夫,让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3.3 深挖地区文化内核,彰显区域特色形象
第一,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特色。要坚持规划先行、无痕设计,要突出对微改造、精提升的重要性,以保持农村风貌的原始、原本、原真[10]。第二,深化乡土独特文化特色。以本土文化为中心,以本土文化为特色,是提高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文化进行挖掘、展示、传承和激活,展示个性特征提高“流量”,挖掘文化特征提高“存量”,特别是拥有同样或类似的旅游文化资源的乡村,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实现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是彰显区域特色形象的关键。
3.4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措并举吸纳人才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缺乏优秀人才,如创新创业型人才及经营、管理、服务人才。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保障、扶持和服务回乡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并采取高校招聘、人才交易会等方式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乡村人才储备。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农村更加适宜居住,使农村成为年轻人才的“乐土”。同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激发内生动力。对干部人才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培养,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到乡村振兴的关键部门进修,增长阅历。并通过实践成果来设定考核,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集中所有的力量,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让大家都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让乡村振兴与人才自我价值的提升达到双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以湖北省偏远地区为例,从地形、政策、交通等方面,剖析湖北省偏远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探寻湖北偏远地区乡村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项目旨在使更多的产业意识到文旅融合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政策的扶持下,可以构建一条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加深地方文化的内涵,凸显地方的特色,同时还可以对人才培养制度进行优化,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桑彬彬.从产业边界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思想战线,2012(6):147-148.
[2] 刘燕.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23(1):44-47.
[3] 杨丽娜.文旅融合背景下齐鲁民间手工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2(36):138-140.
[4] 杨增容.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龙潭古寨为例[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20.
[5] 谢保安,李青松.景观边缘区农旅融合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以重庆市紫竹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3(4):88-90.
[6] 刘玲.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7] 王婧.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文旅融合路径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3):86-89.
[8] 李广京.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23,54(1):99-101.
[9] 王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5):24-2.
[10] 黄筱玥,黄今芳,吴青林.乡村振兴视角下海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高新区百岁农庄为例[J].当代旅游,2020,18(17):52-55.
[11] 谭超,徐运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评《地域文化特色中新农村生态旅游设计的保护与开发》[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