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4-09-25 00:00:00陈汉威李翔赵晓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拥有着新的发展前景。整合乡村发展资源,利用红色革命发生地的乡村及其相关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增强当地村民的参与度,是当下乡村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利用自然环境推动生态发展,而且红色旅游与乡土文明之间可形成互动互鉴。此外,红色旅游还需要注重依托地域资源达到红色文化创新,提升红色文化魅力,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新型农村建设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和互利共赢。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旅游;互动;共赢;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94-04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tourism has new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tegrating rural development resources, making use of the villages where the Red Revolution took place and their related Red characters and Red stories, and enha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villagers are important paths for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Red tourism.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can not only utili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m interac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Red tourism and local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Red tourism also needs to focus on relying on regional resources to achieve Red cultural innovation, enhance the charm of Red culture,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and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tourism; interaction; win-w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红色旅游作为连接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桥梁,对于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提升乡村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人口流转使得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主要根植于中国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衰落的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乡村发展并行。

1 红色旅游与乡村发展的资源整合

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人才储备正面临薄弱的缺口,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的产业链条较为单一。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周宇[1]提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园,利用好当地特色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脉传承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面临威胁,传统村落和自然景观的消失,对整个国家的文化根脉和生态安全构成挑战。整合乡村发展的资源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意义深远。

1.1 基于农村革命史的红色旅游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城市化快速推进,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乡村资源的荒废,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威胁,降低了乡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大多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农村,红色资源对乡村发展来说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资源,中国革命的历史悠长,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源,很多的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都在农村。红色旅游开发多年来,很多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乡村资源的宝贵。乡村振兴很有必要借助这个资源来发展。红色村庄的建设普及度还不够高。坚持可持续的红色旅游发展理论,提升社区参与度,将部分年轻劳动力从大城市吸引回流,意义重大。决策者依靠红色文化搞旅游业,可以为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有效的路径,成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新兴力量,既解决了空心村的问题,又给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机会和平台,保障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做好基层治理,引领红色文化风尚,寻找本村或本乡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并做好传播和宣传工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地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功能[2]。以乡村振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枢纽建立红色村庄,对农村发展来说是时代赋予的一次良机。对于村民的文化素养教育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党史军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提升村庄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农村的红色文化既基于农村革命史,又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必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1.2 红色资源与乡村生态资源整合

乡村的自然环境也为红色旅游提供了优美的背景,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这种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体验,使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学习和回眸,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放松。

近年来,虽然部分“红色文化+绿色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如作为红军长征战役发生地的桂北,依据地理优势和农村的山水资源,依托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战役旧址、战争遗物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桂林山水间建立红色基地,增强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感,感受国家大好河山,与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获得陶冶身心、怡情悦志的双重体验,最终达到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是“革命红”与“生态绿”的最佳结合。

要做到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就不能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以红色旅游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也是体现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城市化进程激荡下的乡村社群再次经历着重新回归的过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着地区农村的文化转型,应推行绿色旅游标准,保护红色旅游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红色文化资源规范开发可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红色文化资源一般蕴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所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的标准化开发,不只是保护了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对红色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总体而言,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规范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共生理念,有利于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

1.3 推动村民参与以实现利益共享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文化要强化其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农村社区三方合作机制,确保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政府要加强关于红色名村建设的指导,落实打造红色名村实施方案,推动本地的红色名村建设,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团队考察指导。在很多闻名全国的红色文化基地,例如大别山、井冈山、红旗渠和延安等,通过成立红色旅游合作社,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接待、导游讲解、民宿经营等,既让村民致富,又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原来并不知名的湖南汝城县一个小村庄——沙洲村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红色事件只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每一个小的革命战役,每一个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的战士,都值得被铭记,都有其不可泯灭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够建构出一个动情的中国故事,小故事也可以产生大的社会影响。建立起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个“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的故事来源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并在此休整,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妇女徐解秀家中,不仅帮徐解秀干活儿,还向村民宣传进步思想;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当地文旅部门结合党史、结合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放大这个故事的影响。汝城县史志办公室编撰、中共党史出版社还出版了书籍《半条被子的温暖》。就这样,汝城县深入挖掘红军长征途中在汝城发生的历史故事、革命足迹,打造了沙洲村、官亨村等6个红色村庄。不少中小学青少年研学队伍走进沙洲村体验红色文化,地方党支部到沙洲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沙洲村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在政府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依托红色资源特色,沙洲村一方面引进了10余家企业开发文旅市场;另一方面盘活现有资源,以村集体经济投资,建成了瑶族农家乐等村办企业项目,同时,通过出租场地、商标授权、入股分红和委托经营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3]。这无疑丰富了“半条被子”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也赋予了它契合当下的时代使命。政府与企业合力,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旅游服务技能、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当地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和层次。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当地村民应被纳入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政府加强村民培训,提升其参与旅游服务和管理的能力,确保村民的意见和需求被充分考虑,实现红色旅游开发的共商、共建、共享。对于当地旅游文化负责人来说,建设电商平台销售旅游纪念品,鼓励直播带货推广红色文化,支持村民通过直播“现身说法”,提升本村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提升网络赋能、数字赋能的策略,同时也拓宽农村居民的收益渠道,这些都是整合乡村发展力量,助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红色旅游与乡土文明的互动

红色文化与乡土文明都可以凝聚成一个国家无形的精神财富和富有内蕴的文化气氛,两者之间的互助互动,定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1 红色旅游推动乡土文明建设

红色革命实践为乡村精神文明治理提供有效典范,众多乡村革命实践转化的文明理念和精神财富汇聚在一起,凝聚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因此,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是现在的乡村地区仍然可以从红色革命时期的实践得出一些启发。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教育价值引领文明乡风的塑造,是推动文明乡风的重要文化资源。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红色精神的洗礼,可提升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涵养自然淳朴的文明乡风。

在新时代下,乡村文明最重要的体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不仅是要提高村庄和村民的收入,让生活富裕,更是要实现村民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总的来说是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富裕。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生活各个层面的富裕。在农村,红色景区依旧址而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采,传统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同频共振,传统乡村和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文化与生态交相辉映,打造别具一格的红色资源,最终能够促进乡土文明精神建设的最佳落实。

2.2 乡村文明为红色旅游提升精神气氛

相比于城市,中国的乡村保持着更多的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与红色旅游的结合,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厚的精神氛围。发展红色旅游,能够让人民群众在了解革命文化中感佩革命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让游客在体验乡村风光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对国家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与尊重。

河南有名的兰考县,为大众所熟知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是焦裕禄纪念园。我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的群众与天斗、与地斗,治理三大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最后积劳成疾,病故于岗位上,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这种榜样,源于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爱岗敬业、牺牲奉献,这种榜样的力量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当下的新时代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种精神文明所具有的强大辐射能力,是建立以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景区的精神基础。这样的红色文化浸染入民族的血脉,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力量。

3 依据地域特色提升红色文化创意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旅游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由红色文化催生的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辐射度还不太乐观,产业发展知名度还比较低。因此,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地域文化表达形式,这样才能活化红色文化遗产,避免文化同质化。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文件中特别提到,“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5]。红色文化既包括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革命遗址和遗迹及革命文物等有形符号,又蕴含信仰、制度及革命精神等无形的财富。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形与无形价值的基石,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3.1 创新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红色旅游不仅仅是娱乐和物质性的消费,还是将地域文化展示和文化艺术性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在一方水土中唯文化是其魂与根,红色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传承并发扬文化精神。例如,红色文创品牌创新追求红色文化的质感与时代感,简洁大方、明快的视觉效果,在造型、质地、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含蓄、内敛的美,通过色彩的融合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革命艺术感染力,在契合当地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反映出特定革命文化的审美价值。当然,除了审美价值,还需要具备使用价值,否则就只是华而不实、束之高阁的装饰。再者,就是要求有情怀的输入,器以载道,以物传情。例如依据韶山风貌和现代美学的“东方红”韶山灯具,凝聚了实用性、审美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现代生活形态的新形式,以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类似于红色故事的表达,要想将红色故事讲得生动便要融入真切的感情,文创产品也是如此,追忆红色足迹,将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情感赋予文创,文创产品就变为情感的诉说者与传递者。

在文化内涵的深挖上,要打破旅游本身的固定元素,实现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等跨界融合。提升红色文化创意可以避免同质化倾向。广东省潮州市卧石村莲池公园,在村落小径两边民房的墙壁上,由广东美术学院“大象美学”工作室进行墙绘,专业团队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把与村落和乡村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时刻定格在画面上。旅游与美术融合,实现了彼此互鉴。广东潮州市卧石村打造了卧石村抗日主题小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当地中小学进行红色教育的示范基地。“大象美学”工作室的这一活动,既帮助了当地建立红色IP党建品牌,又改造了乡村旅游风貌和精神风貌,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气息。

3.2 兼顾游客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引导

要使建立的红色文化具有影响力,就要抓住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兴趣点,符合不同的审美需求。例如红色文创品牌设计,应该结合当代人的喜好和审美观念,调配产品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呈现结构、形式、整体的视觉效果。针对红游群体、企事业单位爱国教育活动团队、散客等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风格的产品,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宣传红色文化。

温州的浙南红色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温州本土红色遗迹,包括浙江温州平阳县的红色资源。具有“浙南红都”之称的温州平阳县,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浙江四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浙南大地·红色火种”红色文创产品套装中,有“浙南革命往事系列”礼盒套装,里面有笔记本、铜木笔套装、名片盒等,兼具实用和美学价值。还有纪念中共浙南一大90周年的彩绘连环画本,整个系列结合浙南革命重要的历史节点,以彩色连环插画的形式解读了革命先烈在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从农民运动、武装斗争、解放温州、农民合作、民营经济到浙南新貌一系列为解放温州所做的英勇事迹,既富有历史厚重感,可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又独具艺术观赏性,可以贴合观众的审美。

4 结束语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需要农村与农民的支持。同理,红色景观又反过来促进农村环境的生态平衡,塑造乡风文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红色旅游建设中的村民参与和利益共享的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多维度共赢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机制,确保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真正惠及乡村和社区。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能揭开红色革命的历史真相,促进红色文化向中国式现代化转换,还能激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革命精神的传承。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红色旅游推动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新型农村的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期待更多的红色名村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实践课堂,推进红色旅游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让红色旅游和现代乡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宇.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7):45-46.

[2] 田佳,狄魁.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3):32-37.

[3] 中国文化报.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丰富“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内涵[EB/OL].(2023-03-04).http://k.sina.com.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3xqud.html.

[4] 蔡惠萌,李昱.切实发挥红色旅游重要作用[EB/OL].(2022-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22/1220/c40531-32590124.html.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EB/OL].(2018-07-29).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7-29/8583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