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

2024-09-25 00:00:00丁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在逻辑上耦合。基于皖南地区N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深入剖析党建联合引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方式,提出从政治嵌入、组织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4个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路径;嵌入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89-05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gener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logically coupled with the vi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prosperous industries, livabl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Based on the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N Village in southern Anhui, we deeply analyze the operation methods of Party building jointly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propose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from four aspects: political embedding, organizational embedding, relationship embedding, and cognitive embedding.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trinsic logic; path; Embedding Theory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如何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议题,必须在理论上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于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不断优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

1 研究回顾

目前学界有纵向梳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变迁历程,如孔祥智等[1]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划分为工业化模式、后发优势模式、集腋成裘模式等。而更多的是横向考察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主要是论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2],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3]、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从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基本前提[4]。

还有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何平均等[5]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资金资源、可持续性、产权及管理制度、集体行动等方面的困境。舒展等[6]则认为存在思想认知困境、参与主体困境、发展环境困境。在实现路径研究方面,余丽娟[7]认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府扶持型、组织引领型、市场激励型3种主要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对乡村集体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王宏波等[8]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个体农户独立进入市场的能力较弱,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相结合是实现农村市场化的新型模式。但总体来说对“明星村”及东部沿海发达农村关注较多,中部和西部地区实践样本较为缺乏。

由于存在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应千篇一律,需要厘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探索更多适宜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型集体经济是指按照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以成员自愿为原则,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或资本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9]。所谓“新型”在于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

2.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促进产业兴旺的推动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乡村产业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包括立足自身资源要素的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县域及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特色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乡村文旅模式等,其目标都是促进乡村场域内的各类生产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模式。从资源上来说,乡村仍有大量未被激活的实体资源以及隐形的乡村文化资源,而产业振兴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还能实现农村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经营主体来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是集体资源的“三权分置”,农民经营权的转让是关键的一环,发展集体经济是为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乡村建设。产业振兴不能光靠基层党组织和能人带动,也需要农民自身参与和维护。从前期动员到产业经营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改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集体经济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另外,无论农民是以资源入股、技术入股还是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能够有效改善村庄经济生产过度分化的现状,并且减少资本下乡中的“偷摘偷拿”等问题,通过村庄内部利益联结使得农民扭成一股合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2.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保障生态宜居的关键基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发力点,同样也是农村绿色发展和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整合乡村资源,一些尚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中老年人并非不愿意种地或承包土地,而是受到资源要素的限制。并且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对田地的条件及基础设施要求苛刻,机械化大面积耕作是必然趋势,例如,有地方采取“小田并大田再确权”[10]的做法改变土地细碎、坏田没人愿意种的现象。

乡村振兴不仅要求产业生态化还要生态产业化。农村生态可以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得利抓手,如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集体经济发展还可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如推广农业机械化而加强基础道路硬化、应电商发展要求加强数字网络建设、应旅游民宿发展而盘活闲置宅基地、应家庭农场的建设而改造山林,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上都提高了农民生活的便捷感、安全感、幸福感。

2.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培育乡风文明的物质支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集体经济效益可以靠吸引消费带动。而文明乡风可以吸引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转移,乡村旅游、乡村农家乐、乡村民宿等集体经济建设都是基于此逻辑。而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往往是由多个主体协同经营,市场化的金融投资环境、合同要约、主体间的信任都是良性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同于以往公社时期的组织带领、乡贤权威号召下的集体合作,村民之间依靠血缘或地缘关系可以充分信任、友好互助。随着市场化的冲击和农村人情关系的淡漠化,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乡村内的信任机制已经发生变化。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强农民对于信用的重视度,使得其对现代化的法律规定和合同制度更加了解,有利于推动“村规民约”的设立,并且在集体经济动员过程中设立的动员组织、开设的集体会议有利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集体目标一致,积极合作能够促进村民之间的友好互动,提高对乡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集体性的收入也可以用作物质性激励,促进文明家庭的评选。如乡村“文明积分”机制就是通过物质激励破风易俗、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文明行为。

乡风文明还可以靠乡村655c3102fc05d100575999ba39236b8a10b5fadb9117787001325ba58959d66b文化振兴,而乡村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承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避免乡村产业“千村一面”的关键所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不仅能够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还能重塑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乡风文明。发展集体性经济可以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如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其能够让农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精神文明成果,有效营造文明乡风。

2.4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

新型集体经济项目的启动、动员到落地经营及后期管理的过程中都避不开乡村振兴所要达到的治理有效中的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自治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基层自治离不开组织振兴,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多元组织参与。基层党建组织作为集体经济的“领头雁”需要做好战略布局以带动集体经济落地生根,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法人主体需要合理决策和经营,村委会和村庄理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在资产确权、成员资格认定与转移、利益分配中要充分利用“在场”的熟人关系起到动员、处理矛盾和监督的作用。集体经济不是单个主体的独角戏,离不开集体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农村自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架构。如小板凳会议机制、志愿者组织、红白理事会、新乡贤队伍等。

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根本。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要素确权和流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项目融资、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集体利益分配各环节都需要法律的有效保障。例如2018年有关部门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登记和赋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获得“特别法人”资格,享有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方便其独立经营和市场交易。以法律为保障,明晰集体产权的边界,坚持市场化运营,合理分配集体收益能够让农民清楚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德治起软约束的作用。基层治理不仅要靠自治和法治,还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法治建设相结合。在整合资源要素时难免会遇到经营权转让的问题,通过道德宣传和约束能够有效避免“钉子户”现象,调动农民入股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民之间的互帮互助,舆论监督还能防止利益分配不均现象发生。

2.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确保生活富裕的可靠基础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基础的物质面向,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活富裕这一目标相契合。

乡村经济包括乡村集体经济的繁荣和家庭经济的富足2个方面[1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调坚持发展混合型经济,为个体经济、家庭经济与私营经济走向市场提供平台,促进彼此间协同发展[12]。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实现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改变仅能依靠农业发展的局面,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农民依靠要素、技术、资金及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实现市场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家计模式和收入结构。此外,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乡村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人才返乡,促进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并且集体经济发展的收益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福利保障,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农村生活富裕赋能。

3 N村党建联合抱团发展案例分析

N村位于离县城十公里的北部,有14个村民小组,共605户,全村总人口2 068人,劳动力人数1 408人。有耕地面积3 215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产业以农业为主。

3.1 要素盘活稳基础:发展“海虾淡养”项目

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唤醒现存的农村资源,盘活整合各大生产要素。N村充分响应“三变改革”,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当地水库进行升级改造,并利用闲置池塘作为淡水养虾基地,建成100亩“海虾淡养”基地,并辐射周边村庄另建成占地面积40余亩淡养基地。

3.2 能人带动保技术:“弱关系”引入社会资本

人才兴则产业兴,海虾淡养需要掌握专业的养殖技术。N村利用村民的关系网络引入外地家乡企业老板的海虾淡养技术和经验,并动员其在家乡投资养殖场。期间多次前往各地学习专业养殖经验,向专家学习养殖知识,掌握盐度淡化技巧。另外,聘请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进行水质处理、虾苗处理技术培训。

3.3 党委联合促抱团:党建共同体促进产业扩大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资源条件,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还要引领带动整合。在首批淡水养虾成功之后,在镇政府的牵动下,N村与周边2个村庄整合成立联合党委,并且利用村水库建设40余亩池塘,采取要素入股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发展。联合党委便于三村集体经济决策以共谋发展,而且基层党委有效联动,解决了村民之间既往的矛盾冲突问题,方便资源共享共建,以抱团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4 积分超市创信用:新举措营造信用环境

N村联合党委引领信用村建设,将“信用积分制”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成立全县首家信用积分超市。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情况,作为信用积分增减依据,充分调动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而信用村建设有利金融贷款投资,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奠定基础。同时,激励村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提高居民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营造文明乡风。

4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4.1 政治嵌入:启动阶段引入项目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上层基本政治制度与相关政策为指导。无论是资源要素的整活、土地的确权工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认定以及利益分配都要做到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依然需要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准则,规范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并且围绕“三变改革”政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很难复制,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产业模式,依托资源和地理区位积极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如依托县域经济的资源发包和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实现增收。

另外,在人员松散、内生动力不足的农村,基层政治权威需要起到引领作用。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联动党建促进资源合并实现抱团发展,联合打造特色产业链,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友好格局。基层两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例如围绕县域“书记项目”主动探索适合本村的产业,积极申报集体经济项目,努力打造乡村品牌产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

4.2 组织嵌入:发展阶段引领进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往往是党建+组织+企业+农民的形式,乡村组织振兴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体经济效益最大化。基层党组织需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选拔优秀的人才壮大基层组织,积极引导有才能、有远见、有干劲的当地贤能回乡创业。党建组织应该以其政治优势和“关系在场”优势引导产业发展模式,督促要素整合及资格确认与流转,可以通过党建联合与周边乡村抱团发展;积极动员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协调处理多个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辅助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利用集体经济收益带动乡村硬件和软件建设,多维度促进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对接市场的主体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另外,需要加强内部组织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在人员管理和培训上发挥在地化的关系网络优势。在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融资如银行信贷、吸引社会资本等,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保障集体产业的进一步扩大。

4.3 关系嵌入:管理阶段辅助经营

农村集体经济落地生根到产业化发展会受到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合理利用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提升广大农民的参与活跃度。

在启动阶段,党建组织需要充分响应上级政策,积极申报探索乡村产业项目,该环节可以利用乡土“弱关系”调动乡村能人的积极性,引入相关技术技能扎根。在动员阶段,基层党组织需要营造互信互惠互利的共同体氛围,引导农民对政策、项目及多方主体的信任,信任机制能够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在管理经营阶段,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引进管理人才,对相关经营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乡土血缘及地缘关系能够作为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有效介质,同时可以帮助产业品牌进行传播以扩大产品市场需求。在收益分配阶段,乡村熟人关系可以有效遏止分配不均现象的发生,集体内部的非正式关系可以形成隐形的约束机制。再者,党建引领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正式关系能够有效监督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在产业扩大规模阶段,农民之间的强弱关系网能为资金融资提供便利,相邻村庄基层党建联合发展能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实现抱团发展。

4.4 认知嵌入:拓展阶段提升目标高度

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组织的战略选择、执行以及日常的运营管理还会受到群体认知和群体思维的显著影响。乡村产业要想达到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则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目标,不能追求立竿见影,需要摆脱乡村产业同质化发展的弊病。从党建组织来说,需要积极对接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借助自身政治优势突破信息壁垒,为乡村申报适宜的经济项目;引入外部市场资源时需要严格把关,避免造成“空壳项目”的现象;可以与一些示范村加强沟通交流,学习管理经营和相关技术,提高战略眼光。

从农民角度来说,需要做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宣传工作,让农民从内心产生信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眼光,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例如,借助村委会宣传栏、广播、上门动员、村内线上群聊进行政策宣传和项目动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一致,多元主体齐发力才能保证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存在逻辑上的耦合,乡村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同时协调处理好要素确权、入股动员、管理经营、利益分配多个环节问题,通过政治嵌入、组织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的方式引导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以集体经济发展效益为基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高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J].理论探索,2017(1):116-122.

[2] 张新文,杜永康.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困境及进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33.

[3] 崔超.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2):89-98.

[4] 陈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11):10-16,108.

[5] 何平均,刘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破解[J].农业经济,2015(8):30-32.

[6] 舒展,曾耀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困境与可能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44-152.

[7] 余丽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发展限度——基于天津、山东、湖北三地的实地调查[J].农村经济,2021(6):17-24.

[8] 王宏波,李天姿,金栋昌.论新型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中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7(4):70-76.

[9] 苑鹏,刘同山.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政策建议——基于我国部分村庄的调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0):23-28,91.

[10] 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27-34,158.

[11] 吴理财,魏久朋,徐琴.经济、组织与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4):470-478.

[12] 李宁,李增元.新型集体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J].经济学家,2022(10):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