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2024-09-25 00:00:00曾子入张勇牛群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应性、经济成本和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该文旨在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成都地区;玉米;大豆;间套作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61-04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promotion status of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orn and soybean in Chengdu. Research found that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orn and soybeans, help improve land 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lthough the promo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Chengdu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t still faces challenges in terms of technical adaptability, economic costs and farmers' accept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policy improvement and suppor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these problems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and the smoo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can be ensured.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between corn and soybeans in Chengdu and even similar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reas.

Keywords: Chengdu region; corn; soybean;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在成都地区,玉米和大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在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在当地农民的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玉米作为高产作物,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及工业原料;大豆则因其高蛋白和多用途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及油脂工业。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作为一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研究表明,通过创新低位大豆倒伏、光肥资源协同利用、间套作综合防控等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中存在的施肥技术不协同、病虫草防治技术缺乏等瓶颈问题,实现高产稳产。在达州市低海拔区域,通过探索不同播期的春大豆、夏大豆与玉米进行间套作种植,研究发现夏大豆与玉米套作模式在该区域更符合生产需求,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均得到显著提升。这一研究为低海拔区域间套作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此外,朱爱英和黄开的研究指出,传统间套作长期存在田间配置不合理、难以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缺乏等问题。通过传承和创新间套作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构建了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为实现高产与可持续提供了技术保障。杜青等的研究则进一步探讨了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间套作种植模式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提高了大豆生殖生长后期的荚果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在成都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系统地分析间套作技术对玉米与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估其在当地推广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间套作技术的实施情况

在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技术主要在双流区、温江区、新都区等农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成为了实施间套作技术的理想场所。此外,一些乡镇和村落也开始逐步采用这种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目前全市间套作种植面积已达数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占全市玉米和大豆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许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到间套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通过示范田和培训班等形式,带动更多农户采用这一高效的种植模式。

1.2 具体技术应用

1.2.1 播种与行距设计

玉米与大豆间套作的播种与行距设计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采用4行玉米间套2行大豆的模式,玉米的行距保持在70~80 cm,而大豆的行距则控制在30~40 cm之间。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2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利用光照和空间,还能有效减少作物间的竞争,提升整体产量。在播种时,采用机械化播种设备,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保证了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宜的深度。

1.2.2 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技术包括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施肥方面,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一般在播种前进行基肥施用,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氮、磷、钾肥。在作物生长期,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长势,进行追肥,保证作物的营养需求。灌溉方面,结合成都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灌溉。玉米和大豆对水分的需求时间不同,通过滴灌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作物在关键生长阶段的水分供给。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用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控制害虫;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保障作物健康。

1.2.3 收割与后处理技术

在玉米与大豆的收割阶段,根据2种作物的成熟期,通常先收割成熟较早的玉米,再收割大豆。采用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机械化收割,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减少了作物的损失。收割后,及时进行晾晒和储存,以防止霉变和品质下降。对于大豆,特别注意清除杂质和保持种子干燥,确保其在储存期间不受潮霉变。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实现成都地区的玉米与大豆产业的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示范效应。

2 间套作栽培技术的推广现状

2.1 政府政策支持

成都地区政府积极推动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推广,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支持。例如,政府发布了关于间套作技术的指导文件和操作手册,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该技术。同时,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推广机构,负责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确保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在农民中普及。为了激励农民采用间套作栽培技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补贴和激励机制。这些措施包括:提供购置农业机械和设备的补贴,降低农民的初期投入成本;对于采用间套作技术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参与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农民,发放培训津贴;建立示范田和示范农户,给予示范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2.2 技术培训与农民教育

技术培训是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例如,培训课程涵盖了间套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优点;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点;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间套作技术的适应性和应用技巧。培训方式多样化,以确保农民能够方便地参与和理解。主要方式包括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演示;在村镇或社区中心举办集中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和答疑;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提供在线课程和视频教学,方便农民随时学习。

在政府的推动下,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农民通过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掌握了间套作栽培技术。同时,政府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间套作的优势和成功案例,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的普及率和接受度。例如,政府在农民丰收节等重大农业活动中,举办专题讲座和技术展示,提高农民对间套作技术的认知和兴趣。

2.3 市场推广与企业参与

农业企业在间套作栽培技术的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企业不仅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还参与技术研发和改进,确保技术更加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需求。例如,农业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更加高效、适应性强的间套作设备,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促进间套作技术的推广,农业企业和政府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市场推广策略,包括示范推广、品牌建设、合作推广和技术服务。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示范田,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让农民直观了解技术的优势和效益;通过品牌化运作,提高间套作技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农民关注和采用;与农民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合作,共同推广间套作技术,形成规模效应;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包括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确保技术应用的效果和稳定性。

3 间套作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适应性问题

间套作栽培技术在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挑战。成都地区的地形多样,从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区,地形复杂多变,这对间套作技术的实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在丘陵和山区,机械化作业的难度增加,需要针对这些地形条件开发适应性强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案。此外,成都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化多端,不同季节的降雨量、温度和光照条件差异较大,影响了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周期和间套作的操作时机。要确保间套作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针对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进行详细的技术调整和优化。

3.2 经济成本与效益分析

经济成本和效益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采用间套作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间套作技术需要农民购买新的农业机械设备、调整耕作方式,并可能增加初期的劳动力投入。这些成本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同时,间套作技术的推广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成本,农民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班和技术指导。尽管间套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从长远来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短期内的投入与产出比仍然是农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降低初期成本,确保他们能够看到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

3.3 农民接受度与使用习惯

传统的单作方式在成都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农民已经习惯了这种耕作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种植习惯。间套作技术的推广需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这对农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观念和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可能导致农民对间套作技术的接受度较低。要提高农民的接受度,需要通过示范田和成功案例展示间套作技术的优势和效果,让农民亲眼看到技术带来的实际好处。

间套作技术的操作复杂度和使用便利性也是影响农民采纳的重要因素。新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农民掌握新的操作技能,这对年龄较大的农民或缺乏技术背景的农民而言可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提供简便易懂的操作指南和持续的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克服技术使用的困难。同时,通过举办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新技术的信心和使用意愿。

4 解决方案与建议

4.1 技术改进与创新

为了克服间套作栽培技术在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问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研究机构和农业科技公司应合作开发适合成都地区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的间套作技术。具体包括设计适应不同地形的机械设备,如小型灵活的播种机和耕作机,以满足丘陵和山区农民的需求。此外,还应研发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高产、抗病虫害的玉米和大豆品种,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实现稳定的高产量。

提高间套作机械设备的性能是提升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应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其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护成本。例如,可以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操作便捷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研发高效能的机械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操作难度,增强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度。

4.2 政策完善与支持

为了鼓励更多农民采用间套作栽培技术,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和设备的补贴力度。这不仅能降低农民的初期投入成本,还能提高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涵盖更多种类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确保农民能够负担得起必要的生产工具。

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补贴政策和技术推广措施能够广泛覆盖到各个农村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平台和村委会公告,向农民传达相关政策信息。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落实机制,确保补贴资金和技术支持能够及时到位。政府还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政策执行情况,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切实惠及广大农民。

4.3 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技术培训是确保农民掌握和应用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关键。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应加强技术培训,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培训课程,覆盖间套作技术的各个方面。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确保农民能够全面掌握间套作技术。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包括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以适应不同农民的需求和条件。

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具体措施包括发放培训津贴,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组织示范田观摩活动,让农民亲眼看到间套作技术的效果和优势;开展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活动,促进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此外,还应建立农民技术合作社或技术推广小组,形成技术推广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效果。

5 结束语

在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推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通过发布指导文件和操作手册,成立专门的农业推广机构,推动技术的普及。农民逐渐接受并尝试这一技术,部分地区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间套作技术的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技术适应性问题、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及农民的接受度和使用习惯。推广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间套作技术能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改善土壤肥力。这不仅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也为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技术推广中的各类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间套作栽培技术在成都地区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针对性的技术研发,提升机械设备性能,间套作技术将在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政府在提高补贴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方面的努力,将进一步激励农民采用新技术。同时,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激励措施,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参与度将不断提高,传统种植方式的束缚将逐步被打破。

因此,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将推动地区农业向现代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间套作技术的普及率将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将显著提升,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9大类40项补贴!成都市助农惠农政策清单来了[EB/OL].(2023-09-25)[2024-05-3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36074.

[2] 成都这39项减免、补贴、补助,这样领![EB/OL].(2023-10-01)[2024-05-30].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21/8/26/579 2ad7918c140ea8276501786257fe8.shtml..

[3] 宋英博.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J].园艺与种苗,2023,43(1):72-73.

[4] 李闻珠,宁孝勇,谭小龙,等.达州市低海拔区域玉米大豆间套作模式下大豆适宜播期探索[J].大豆科技,2022(4):28-33.

[5] 朱爱英,黄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2):78-80.

[6] 杜青,陈平,刘姗姗,等.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对大豆花形态建成进程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3):2746-2758.

[7] 罗华,王杰,宋勇,等.玉米-大豆间套作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作物研究,2020,34(5):502-506.

[8] 汤复跃,韦清源,陈文杰,等.缓释N肥对一年三熟“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影响[J].大豆科学,2020,39(5):734-741.

[9] 杨文钰,雍太文,王小春,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0(15):149-151.

[10] 雍太文,杨文钰.创新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项目成果[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20,15(11):67-70.

[11] 杨旭,董林波,施立斌,等.玉米大豆间套作群体配置试验研究[J].大豆科技,2017(2):29-31.

[12] 陈远学,周涛,黄蔚,等.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小麦施磷后效对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