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文旅”融合既是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该文通过梳理兰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选取兰州市2011—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演进趋势,并从完善协调机制、打造特色亮点、突出创新驱动和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耦合协调模型;熵值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48-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trend in line 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but also an innovative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in Lanzhou City, selects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Lanzhou City from 2011 to 2020,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us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highlights, highlighting innovation driv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team.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 entropy method;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实抓手和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2]。系列政策表明, “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为载体,文化为内核,旅游为引擎,是传统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的升级,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3]。当前,加快“农文旅”融合对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资源价值兑现,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农文旅”相关研究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大多采用定性方法来研究融合的现状、意义和发展对策,针对“农文旅”融合定量研究尚不足。
鉴于此,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选取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演进趋势,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助力西北地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1.1.1 以谋划政策扶持为引领,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兰州市编制《兰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贯彻新时代兰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等系列政策,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产业项目进行扶持。
1.1.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催生产业融合业态
兰州市各区县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文旅资源,催生产业融合业态,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如皋兰县围绕“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在做优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古梨园等文化价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永登县利用苦水玫瑰、冷水虹鳟鱼、七山羊肉等农业资源和薛家湾吉卜赛风情等人文资源,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4]。
1.1.3 以田园综合体为依托,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兰州市以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依托,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榆中县李家庄积极打造农文旅“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按照城乡统筹、整村推进的思路,规划建设烂漫花海、生态田园等九大功能区,推进智慧农业种植、千亩观赏花海、开心农场体验、作坊一条街和民俗街等25个重点项目,成为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村之一[5]。
1.1.4 以打造旅游精品为重点,加强产业融合深度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落实省级“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布局,围绕“做好黄河文章”,打造“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等特色文旅资源,创建了河口、什川、青城等沿黄古镇景区,举办了农民丰收节、百合文化节、安宁桃花节、什川梨花节和苦水玫瑰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打造了榆中李家庄、越国开心农场、老家浪街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创作了大型激光水舞秀《记忆·盘古》等旅游演艺精品,逐步加强了“农业打底、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1.2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融合发展整体规划欠缺
兰州市尚缺乏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引领,对产业的深度融合引领力还不够,超前性谋划不足。地方的休闲农业仍以农家乐、采摘农业等传统业态形式存在。市级的相关规划欠缺,部分县区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等规划,但缺乏前瞻性,统筹谋划不够,在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化等衔接不紧密,项目后期面临资源利用率低、经营乏力和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产业发展用地规划也存在瓶颈,缺乏明确的方向[6]。
1.2.2 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农业主导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低端浅层次的农事体验、观光旅游项目仍然较多,产业链附加值低,旅游项目缺乏发展动力。目前,兰州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户或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融合优势不明显,无法有效应对“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项目缺乏独特性和可持续性,虽然经营主体较多,但整体水平偏低。
1.2.3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特色品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缺少对发展的重点、亮点的规划,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不足,影响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在传统农业器具、民俗活动开发,以及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应用方面普遍缺乏地域特色,缺少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应用。由于项目缺乏良好的推广与宣传平台,以及市场化的营销思维,影响了“农文旅”项目的特色品牌建设,制约了项目的持续吸引力。
1.2.4 融合发展合力不足
由于农业与文旅行业之间的管理规范、制度要求存在差异,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多侧重遵守“旅游”行业的要求,而忽略农耕文化、农业特色的发展的现象。在项目规划设计、投资发展等方面缺乏良好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两者融合发展涉及农业、文旅和财政等多个部门,发展协调难度大。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与标准。目前,“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及产品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认证体系,很难保障服务质量,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项目的良性发展。
1.2.5 融合发展人才紧缺
随着农业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多元化、协同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对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7]。目前,兰州市“农文旅”融合的主体仍以当地农民为主,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而且也普遍缺乏领军式、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制约了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 兰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兰州市“农文旅”产业发展现状,遵循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构建了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变量赋予权重,在此不做赘述。
2.2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耦合度模型常用于衡量2个或2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弱[8]。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
式中:C代表耦合度,反映了“农文旅”三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当C值越接近1,则表明耦合程度越好,反之越差;U1、U2、U3分别为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a、b、c分别为各系统指标的权重;x、y、z各系统指标的无量纲化值;m、n、p分别为各系统指标的个数。进一步增加各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调整准确度
式中:T代表“农文旅”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γ为待定系数,且赋值α=β=γ=1/3;D代表耦合协调度。根据模型计算耦合协调度并借鉴前人研究,划分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表2)。
2.3 结果分析
通过模型计算得出2011—2020年兰州市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演化情况(表3、图1),具体演化趋势如下。
2.3.1 农业发展水平
2011—2020年,兰州市农业发展水平指数除2014年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之外,整体保持上升趋势,由0.132上升至0.303。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3.2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011—2020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指数持续大幅攀升,由0.027上升至0.399。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兰州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生产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水平显著提升。
2.3.3 旅游业发展水平
由图1可以看出,2011—2019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由0.012上升至0.13。从旅游业各指标看,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法人企业数、航空旅客吞吐量等持续快速上升,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但2020年较上一年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底爆发新冠感染疫情严重冲击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4 耦合协调度
2011—2020年兰州市农文旅耦合协调度由0.194上升至0.507。其中,2014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而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出现下滑。从整体上看,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水平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表3),已得到很大改善,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有了一定的融合协同发展。
3 兰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和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二是强化联动服务。联合农、林、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兰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
3.2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亮点
一是明晰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体验游、生态游等融合业态,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实施农文旅品牌提升工程,全面挖掘农村的各类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文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
3.3 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驱动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建立规范化、特色化的农村资源数据库,支持文化IP打造,推动夜间、乡间、网间经济等发展,加大消费体验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助推农文旅消费升级[9]。二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要迎合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打造数字文旅,将兰州市更多静态的自然、人文生态转化成动态的信息流和超文本,通过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不断延伸农文旅的产业链,催生新产业[10]。
3.4 壮大“农文旅”融合发展人才队伍
一是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社会人士,组建专家团队,制定和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二是充分调动农村能人、返乡能人、大学生、专家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拓展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建立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业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农文旅”园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推进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以及发展集群化,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兰州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演进,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已有很大改善,但“农文旅”融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旅游消费不断升级,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政府、投资方、经营者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明确融合发展的切人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进而助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只是简单地从“农文旅”三产业类别进行划分,未来可从融合行为与融合效果进行指标划分,以便深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更为科学、有效地评价“农文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1-01).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3] 李美华,彭分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39(2):102-106.
[4] 王佳丽.皋兰: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N].甘肃经济日报,2022-06-27.
[5] 张栎.联动发展 兰州打造不一样的乡村旅游[N].甘肃经济日报,2018-09-26.
[6] 汪本勤,王云鹤,王家祥,等.六安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2,38(4):46-50.
[7] 张翠丽,曾莉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门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98-100.
[8] 王家明,闫鹏,张晶鑫,等.基于改进耦合协调模型的山东省农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工程,2020,10(7):111-119.
[9] 许春华.“乡愁经济”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8):66-68.
[10] 刘兰兰.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N].河南日报,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