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日益增长,农村土地流转愈加频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8年),采用二分类Logit模型,旨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抑制影响;农户“新农合”的参与对农地的转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地的转出影响并不显著;农户“新农保”的参与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不显著;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者整体上对农地流转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二元Logit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35-04
Abstract: The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growing day by day, and rural land transfer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Based on China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data(2018), the Binary Logit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farmland transfer.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labor transfe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farmland transfer behavior,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farmland transfer behavior and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farmland transfer;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land transfer, bu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land transfer;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Insuranc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land transfer behavior; bo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land transfer as a whole.
Keywords: rural areas; labor transfer; land transfer; social protection; Binary Logit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自2021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以来,在三权分置的框架之下农户对农地的处理更加灵活,农村土地得到了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农业生产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致使出现耕地被“搁置”“撂荒”等现象,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71亿人,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高达1.33亿万人。劳动力作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无疑对农业生产要素市场遭受到巨大冲击,18亿亩(1亩约等于667 m2) 耕地红线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农地流转被认为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的优选方案,也是缓解撂荒、弃耕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力与土地要素的关系问题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其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劳动力转移是否必然促进农地转出且抑制农地转入。
现有文献对于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内容主要侧重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有关农地流转增收效应的研究。彭开丽等[1]运用经济学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多个模型研究发现土地转入和转出均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钱忠好等[2]通过入户调查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而言,农地流转能促进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总收入提高,相比较而言,农地流转更利于转出户增加家庭总收入;王珊等[3]利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作用对于农户增收效应影响并不显著,并且推动实现农户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政府现阶段更为重要的任务。其次是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效益的研究。谢耄宜等[4]利用大量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达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目标;蒋团标等运用非线性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宋玉静[5]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不同的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两者关系的研究。栾江等[6]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相较于转移本身,更取决于具体的转移就业规模和就业的稳定性;康姣姣等[7]认为农民工就业距离的远近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孜仪等[8]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村土地被闲置和撂荒,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被提上日程,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农村土地流转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
由上述可知,学术界对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既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学者们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两者关系,少有基于农户个体视角出发研究两者关系。本文将基于农户个体视角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简称CFPS)2018年数据集和二分类Log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1.1 研究假设
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但是归根结底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是劳动者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小农经济”仍然是农村主要的生产方式[9],对于大部分从事小农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从事非农事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要大于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从事小农生产模式的农户目前在我国占农业生产从业者数量的大多数,因此,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转移现象,而在此过程当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地出现搁置、撂荒等现象。农地作为农户的一项重要生产资料,长期以来承担着“社会保障”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参与社保缴纳社保基金的人数日益增加,农地的“社会保障”属性明显下降,农村劳动力则更加趋向于转行从事相对收益更高的非农事业并且将闲置的农地转出获利。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户将农地转出的意愿。同时由于转入非农行业不再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农户将“脱离”农地,农户租用他人土地的意愿将会显著下降。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农村劳动力转移抑制农户租用他人农地的意愿。
1.2 模型设定
为验证上述假设并结合被解释变量为二值选择的数据特征,本文设置二分类Logit模型
式中:Y表示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区分为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入);X表示样本个体是否参与劳动力转移、个体和家庭特征及其他解释变量;β0为常数项;β1和βi均为待估参数。
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的数据来验证本文假设。基于家庭经济问卷数据和个人问卷数据,通过数据筛选,保留了拥有农村户籍且从事非农产业的样本,并获取了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等信息,在进一步剔除存在“不适用”和数据遗漏或缺失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量为4 189个。
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将农地流转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农地流转又可以划分为农地转出与农地转入,若农户发生了农地转出或转入行为则取值为1,反之为0。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将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以“是否从事非农林牧副渔产业”作为衡量劳动力转移的指标,从事非农林牧副渔产业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
3)控制变量:家庭层面选择家庭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本文将家庭纯收入进行取对数处理便于直观地体现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其中家庭收入越高,拥有更多的闲散资本,受到农户自身投资偏好的影响,可能将资金投入农业市场,也可能投入非农市场,其存在影响农地流转的可能性。选择家庭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农户家庭人口越多,其参与农地转出的意愿可能就越弱,此时农地可能主要承担养家糊口的功能。尤其是在家庭人口构成中,老人和小孩等抚养人口较多时,农户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离开农业从事非农生产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其转出土地的概率和意愿相对较小[10]。其次,家庭人口数量大且劳动人口占比大的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小,其转非农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足以养家糊口,其对农地转入的意愿也就越弱。
个体特征层面的控制变量选择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劳动能力,16~60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在这个年龄区间的健康人群普遍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并且其受教育程度对其参与农地流转的决策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变量能够有效体现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在非农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农户向非农转型。
此外,考虑到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而逐渐下降且社会保障参与会对参保者当前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由于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参保者会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如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当前收入,进而影响到农地流转[11],所以本文将加入“新农保”“新农合”作为控制变量(表1)。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通过Stata15.0软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1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从事非农工作再无其他时间精力利用农地进行农业生产工作,在三权分置的框架之下,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其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证,选择将搁置的农地转出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成为了农户的首要选择。
其次由表2可知,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入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因此假设H2成立。农户转非农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作,脱离农地并且假若租用他人土地只会徒增生活成本且无法充分利用该土地资源而造成资源浪费。
3.2 控制变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控制变量总体上对农地转移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但是从回归结果系数分析可得,农户是否参与新农保对土地的转出具有正向的影响,说明社会保障的参与削弱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增强了农户农地转出的意愿;是否参与新农合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是由于异地医保难以即时报销可能对农户造成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将农户与农业生产“捆绑”在一起,形成“工作枷锁”效应[12],而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租用他人农地扩大生产,从而增强了农户农地转入的意愿;健康状况对农地转出具有正向影响,农户健康状况越好劳动能力越强,农转非农的意愿就越强烈,从而摆脱农业生产,农地转出的意愿也就越强;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具有正向影响,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农转非农,农地转出意愿也较强;家庭纯收入对农地转出具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农户收入越高就越倾向于将土地转出。家庭人口数量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可根据家庭劳动力比例分为2种情况,在劳动力占比大的家庭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小,农地养家糊口的功能削弱,抑制其参与农地转入;另一种情况则是家庭劳动力占比低,老年人、小孩等需抚养人口占比高,此时土地养家糊口的功能就越凸显,抑制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家庭纯收入对农地转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对农地转入则未产生显著影响。以上说明,农户进行劳动力转移所获得经济收益的大小是影响其进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脱离农业劳动经济收益的大小对于农地转入未产生显著影响。
4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替换回归模型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表3为在样本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运用Probit模型回归估算的结果。回归结果显示,符号和显著性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依旧显著,控制变量对农地流转总体上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此模型回归结果与本文Logit模型回归结果在方向和显著性方面一致,说明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劳动力转移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伴随着大量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农业生产要素配比失衡,农地出现搁置、撂荒现象,农地集约化、规模化使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之下,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和CFPS(2018年)数据集,从农户个体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直接影响,并通过使用替换回归模型的方法,实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由于其脱离农业劳动,其土地转入的动力不足,对于农地转入则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农户转非农所获得经济效益规模对于其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对农地转入未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在控制变量当中“社会保障的参与”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也存在一定影响,其中新农合的参与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推动荒废农地规模化利用。此过程中,贯彻落实三权分置打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农地流转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农地转入农户政府可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支持以维持其规模化经营,减少其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其经营性收入。对于农地转出农户,要确保其在转出农地的同时能够收获到对等的经济效益。②助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促进转移群体经济增收。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化发展,让更多的转移群体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并为其提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和转型补贴,让其能够平稳地度过转型期确保能够稳定的就业。③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民积极参加社保能够进一步地削弱其对土地的依赖,促使农民群体摆脱土地转入非农行业。此外,为减少因异地医保不互通、难报销而导致的“工作枷锁”效应,应当优化医保报销机制,实施异地医保联网互通,推动异地就医结算便捷化,为农民群体提供公平高效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彭开丽,程贺.决策行为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湖北省东部9县(市/区)的证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32-142,174-175.
[2] 钱忠好,王兴稳.农地流转何以促进农户收入增加——基于苏、桂、鄂、黑四省(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39-50.
[3] 王珊,洪名勇,钱文荣.农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与农户收入——基于贵州省608户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3):39-48.
[4] 谢耄宜,袁鹏举,程艺萍,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J].经济地理,2023,43(3):180-187.
[5] 宋玉静.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22(6):78-79.
[6] 栾江,马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迁移异质性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2):203-216.
[7] 康姣姣,闫周府,吴方卫.农村劳动力回流抑制了农地流转吗?——兼论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关系[J].农村经济,2024(1):112-121.
[8] 张孜仪,王瑞雪.社会保障参与有助于农村土地流转吗?——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54-62.
[9] 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64-79.
[10] 康雄华,王世新,刘武,等.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典型区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4034-4036,4048.
[11] 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10(3):65-75.
[12] 李梦娜,曾一萌.非农就业、基本医疗保险选择对农地流转的影响[J].江汉学术,2019,38(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