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南疆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2024-09-25 00:00:00茹可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建设积聚力量、提供内容指向、凝聚情感认同。南疆乡村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当前,南疆乡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村落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因此,南疆乡村应持续做到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以及有效落实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南疆;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9-0022-05

Abstract: The CPC has opened up the road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and has accumulated strength, provided content orientation, and condensed emotional identity for th935135a0a456243ec5fbfd765b97d106e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southern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key link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ural areas in southern Xinjiang in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ainly include the widespread hollowing of villages,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ifficulty and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refore, rural areas in southern Xinjiang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strengthen the role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as a fighting fortres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thereb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d755e6f626459591ccc00d8b6c9b8e44se nation as a community.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outhern Xinjia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1],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现代化,是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征程中继承“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团结协调各方利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南疆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现代化水平滞后、多民族聚居,在南疆乡村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蕴

1.1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建设积聚力量

英、美等西方国家率先走上了以追求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这些先发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套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推动着其他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上追求现代化的艰难道路。中国近代现代化运动呈现出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结构深化,但是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局限性表现为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照搬套用,并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运动并未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致力于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也呈现出由浅入深的态势,完成了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转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广泛发动群众,联合不同民族、社会阶层的人民大众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完成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任务,创造伟大的中国奇迹。

在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上,必须坚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全国坚持“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要求,旗帜鲜明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将“团结奋斗”的时代价值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群众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含“一”和“多”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过程涉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协调,在定性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增强共同性为方向。以团结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拓展全体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社会整体利益与群众个人利益的张力中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以此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1.2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内容指向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全体各族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受到巨大人口规模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将大体量的人口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根本原则,是面向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普遍富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需要的满足。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求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建构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重要环节,建设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3]。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行发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坚定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外部建设的有利因素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意义[4]。

1.3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情感认同

近代以来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依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承袭“大一统”的政治传统,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来的光辉岁月,共同创造的辉煌成绩,无一不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基础,转化为各族人民心中深层次的心理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内容凝结为“十二个必须”,其中提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人民在文化精神、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情感观念方面实现现代化转型。全国各族人民在统一的领导,共同的奋斗目标之下,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更紧密的生产活动和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深刻的情感认同,全面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2 南疆乡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展开,南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遵循全方位、多层次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南疆乡村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既有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带来的普遍难题,也有着依托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而产生的地域性难题。

2.1 村落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

“村落空心化”现象普遍发生在中国的乡村地区,在南疆同样持续发生并深刻影响着南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化、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要素由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方面。在资源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状态下,南疆乡村地区的基础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南疆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南疆乡村人口的就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同时南疆乡村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等观念的改变使得南疆乡村人口已不能满足于乡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长期以来,南疆乡村人口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着大量乡村中青年、优秀人才持续外流。因此,南疆乡村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农业劳动力短缺、乡村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等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南疆乡村人才队伍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深入推进南疆乡村现代化实践的要求。

2.2 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

乡村产业现代化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为乡村全方位实现现代化转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体而言,南疆乡村地区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南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南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供电、通网及自来水入户,满足南疆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然而,就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言,南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覆盖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扩展。如当前南疆乡村物流服务水平和覆盖能力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6],导致生鲜农产品买卖的流通费用较高、流通时间较长。其次,南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融合水平相对较低。受制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南疆乡村地区现代化产业起步较晚,乡村产业呈现出规模小、布局分散、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产业链较短和附加值低等特点。产业融合水平基本处在起步阶段,乡村的价值功能还未完成充分挖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规模和深度有待提高,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模式普遍处在探索阶段。

2.3 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城乡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乡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人口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传统乡村社会结构正在解体。村民外出务工、异地搬迁等人口流动现象要求乡村治理模式更加灵活、多样、高效。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村民对于参与村庄治理的意愿和诉求显著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是一项共建共治共享的系统性工作,要求党组织、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多主体紧密联合、通力合作。此外,由于边疆民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文化独特,历来是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复杂区域[7],对乡村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2.4 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润疆等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对南疆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南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文化建设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南疆传统乡村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解构和重塑力量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从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当前部分南疆乡村基层干部偏重乡村经济层面的振兴,对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南疆乡村文化建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理论讲授、学习宣讲、宣传标语等为主要形式。在文化建设内容上,缺乏对党领导下新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史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史的深入挖掘和宣传教育。在文化活动形式上,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单向输出的活动形式忽视了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和文化习俗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南疆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单一式的问题,在重视群众的接受程度、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2.5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南疆乡村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脆弱区。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南疆地区涉及帕米尔-喀喇昆仑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阿尔金山南麓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塔里木河流域防风固沙重要区等多个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涵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类型。南疆乡村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凸显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诉求下任重道远。南疆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首要解决的就是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张力,避免出现民族地区难以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保护难度大且成本高、山地居民和传统农牧业者个人经济利益损失等现象而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动能不足的问题。

3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南疆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南疆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与其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阻碍、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乡村文化建设、落实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3.1 持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造成乡村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的深层次原因[8]。因此,南疆乡村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城乡资源高效均衡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着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是破除城乡资源要素流通障碍、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在推进乡村现代化过程中,要合理、有序引导要素双向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乡村地区人才、科技要素的流入。加大南疆乡村人才引进和激励制度,重视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标准的南疆乡村人才队伍。通过服务型科技产品的研发提供农业服务,参与到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各个环节,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基础,打通科技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南疆地区城乡资源要素流通障碍破除,必将带来区域内更为普遍的经济行为,以此带动南疆各族人民更为广泛的社会交往,实现各民族深度交流交往交融。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公共政策供给、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速推进南疆城乡融合进程。实行国家政策供给,加强输入型动力的支持,通过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在发挥政府政策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政策供给中展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在对口援疆的过程中,随着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下沉,涌现出大量的民族团结案例和先进工作事迹,在当地和对口省市之间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融洽氛围。

3.2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推进南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持续优化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南疆乡村地区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开发难度大,普遍存在“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现象。因此,需要加大国家对于南疆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等方面创新投入方式、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补齐南疆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统筹推进南疆县乡村三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农村物流服务,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在“网络+”时代实现南疆乡村产业突破地缘限制,全面融入全国大市场。其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乡村产业融合水平。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同一地域内的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共生的状态。南疆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如棉花、核桃、沙棘等。因此,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和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养、乡村旅游等多样类特色产业,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

3.3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南疆各级党政部门和村委应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引导南疆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追求贯穿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组建系统完备、合理有序的基层组织结构,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挥社会多元治理团体的积极作用,打造多方协商、各部门合作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激发村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南疆乡村地区位于国家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其社会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基于此,南疆乡村治理应坚决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3.4 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用多样生动的文化传播形式,密切联系乡土生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基因和时代价值,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南疆乡村各族人民心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将南疆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人口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定制各民族人民认同的村规民约,弘扬时代新风,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树立乡村道德模范典型,重视乡村少数民族干部用民族语言、地方方言讲好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大力发展如乡村文旅等新兴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建设反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作为南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3.5 有效落实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打造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和发展乡村生产力。我国农业生态发展正向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变,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9]。特色生态资源是南疆乡村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要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首先,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现代生态意识,将绿色生活理念与南疆乡村传统顺应自然的生态观科学结合,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其次,以生态保护和治理为机遇点,激励乡村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吸引绿色环保达标企业入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化”。最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国家采取生态补偿政策等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长期补偿,从而保留乡村的自然景观、缓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张力。长期转移支付的补偿政策是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协调,当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人民都意识到这是保护各民族同胞共有的生态家园时,对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便更加凝聚。

4 结束语

实现南疆乡村地区现代化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南疆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治疆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0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

[3] 孙瑞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在逻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S1):222-223.

[4] 高永久,冯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J].民族学刊,2023,14(1):1-12,140.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3,246.

[6] 刘璐琳,张蕾.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3,14(1):68-74,147.

[7] 李俊清,阳义南,张领,等.“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笔谈[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40.

[8] 李孝忠.资源要素配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24,44(2):70-78.

[9] 杜思慧.基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角探索当代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路径[J].中国稻米,2024,30(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