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倡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操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感悟和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能力的持续发展,落实新课标理念。
1.基于学生兴趣,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趣味型的问题情境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多感官的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集合为一体,以直观可视的呈现方式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为生动、直观地进行知识学习。例如,在三年级“分数的认识”中,学习“1/2”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实物、图形、线段等模型进行动态的几何分割,让学生直观感知“1/2”表示的意义,在“3/4”的学习中也可以迁移上述过程。信息技术中快速、生动的呈现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概念。
借助童话故事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童话故事是一种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学习素材,将数学问题融入童话故事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角色,使学生们产生共鸣,迅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就可以创编“三只小猪分水果”的童话故事。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学生知道梨的数量大于小猪的数量,桃子的数量与小猪的数量相等,香蕉的数量小于小猪的数量,并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大小关系。将数学知识与童话故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
借助游戏活动创设游戏化的问题情境。游戏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节中大胆思考和想象。例如,在教学“鸽巢问题”时,笔者创设了摸扑克牌的游戏情境。首先,请学生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5张牌,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我猜,这5张牌至少有2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对于老师准确的预测会产生好奇:“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呢?”“有什么奥秘吗?”带着这样的好奇,开启课堂探究之旅。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发现能用数学知识解释扑克牌游戏的奥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趣味型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多感官”“故事”“游戏”等元素融入数学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有趣、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素养不断发展。
2.基于生活经验,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时,产生研究的“真需求”,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数学知识。
运用场景创设模拟类问题情境。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对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转化,提高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和整十数”时,可以模拟“小超市”购物情境,学生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扮演“售货员”的学生还能进行一次收银体验。“想买什么”“应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应景而生,进而引出两位数减一位和整十数的减法运算应用。
运用动手操作创设实践类问题情境。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基于情境问题的探究,在倾听表达、实践体验、交流互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激发深度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出示一幅校园生活的主题图,图中有做操的学生、踢足球的学生、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等,这些情景都与角和直角有关。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角;再动脑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还有角”,由此引出角的概念;接着动手标一标,使学生了解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机;最后,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更好地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情境、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基于思维特点,创设思考型问题情境
小学生独有的思维特点不仅推动着他们去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还让他们具备着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深化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使学生明白思考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提升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在本节课前,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结论,但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如何而来”,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更要探究结论背后的道理,驱动学生在任务中思考,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思维的进阶。
编辑 _ 曹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