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24-09-24 00:00:00吕可刘世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8期

[摘要]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评价提出新的价值诉求,迫切需要推进评价内容向“整全的人”转型、评价功能向“赋能提质”迭代、评价思维向“系统综合”升级。当前,基础教育评价面临诸多困境,表现为:评价内容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多元观照,主体的专业素养限制评价功能的升级,绩效评价的盛行阻碍评价思维的系统转型。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迫切需要拓展和丰富教育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和发展性,大力提升评价主体的专业意识与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统筹治理,以教育评价改革统领育人方式的综合变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评价;改革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9.2

教育评价事关办学方向,也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不断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成为普遍的育人共识。基础教育发展模式转型与育人目标的迭代升级对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1.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诉求

第一,评价内容向“整全的人”转型。

教育评价的对象之一是学生,但是在“评什么”,即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在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偏重点。传统的基础教育评价内容主要看重分数成绩、偏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此情况下,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就被简化为片面的认知与分数,评价内容被量化为成绩、名次、等级,学生的品德、情意、审美、身心等多方面的发展遭到轻视,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针对人的片面、割裂发展,学界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20世纪末,我国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评价内容迫切需要从“片面的人”向“整全的人”转变。具体来说,其一,评价内容要从量化的分数、等级向人的潜力与个性发展转变,评价要眼中有学生、有真实的学生成长与发展。其二,评价内容要从学生的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从单纯偏重学生的认知与学科知识发展,转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关注,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其三,评价内容要从知识掌握向素养提升转变,即关注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第二,评价功能向“赋能提质”迭代。

在“为何评价”这个问题上,教育评价功能的不同定位直接影响着作用效果的发挥。传统基础教育评价的作用发挥,在微观的教学上,通过评价学科分数确定好或差的学生;在中观的学校发展上,通过学生学业成绩或升学率评价学校等级、确定资源投入的多寡;在宏观的区域教育发展上,通过检查与督导上级政策的落实情况,给予示范或合格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基础教育评价的功能定位更多的是搜集获得特定的学业、学校与区域发展的指标证据,给予等级评定,然后再施予奖罚。就此而言,评价是外在于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

教育评价功能从“等级评定”转向“赋能提质”,首先意味着要将教育评价内嵌于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将评价所收集、整理出来的结果反馈、反哺于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其次,要不断强化基础教育的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要通过评价让学生、学校不断发现、证明自身的过程性成长、增值性发展。再次,要不断健全综合性评价,通过多维多向度的评价检查、反馈反思,深刻认识到自身成长的多维性、全面性,更合理悦纳自身个性化发展。

第三,评价思维向“系统综合”升级。

在“如何做”这个问题上,以什么样的思维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评价工作,也是影响教育评价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小学校面临的各级各类的评价与检查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反思这一问题,关键不是重不重视教育评价,而是如何推进教育评价。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孤立零散”的思维推进教育评价、检查与评比工作,这种多头多主体、“九龙治水”式的教育评价检查缺乏系统整合,既无法真正评价学生与学校的全面发展,也分散了教师、学校的主要精力,严重干扰着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新时代推进教育评价工作要求从“孤立零散”向“系统综合”转变。首先,需要评价主体的整合,要加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处室以及学校内部各科室之间的整合,围绕着具有特定目标的教育评价任务要求,加强沟通联系,将评价任务整合安排,系统推进,减轻教师与学校负担,减轻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其次,教育评价要与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工作整合起来,不是将教育评价作为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将其纳入到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系统工作当中。再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多维度收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信息,长时段收集学生在各年级的发展状况,整合对于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信息,真正以教育评价为统领,促进基础教育系统变革。

2.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困境

第一,评价内容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多元观照。

在教育评价的广度上,过于重视智育评价,存在片面化倾向。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于学科建制的分科主义导致中小学出现了重智、疏德、轻体、抑美、缺劳的割裂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功利教育的催化下,基础教育评价在内容广度上出现了智育“一家独大”,而德体美劳“多育”处于边缘地位的问题。而且,对智育(即学科教学)的评价,主要采用纸笔测验,在结果上关注分数排名,注重以成绩与升学实施奖惩,将评价的目的与手段颠倒,严重影响着学生成长的全面性。

在教育评价的高度上,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存在浅表化倾向。在应试教育导向下,在基础教育分科教学模式下,教育评价过于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记忆、反复训练与标准答案。这种注重对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是工业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再如何强化也只能满足对于熟练工人的培养要求,远远无法应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育评价的长度上,过于注重学生发展特定阶段的评价,缺乏对于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关照。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往往以课时、单元、期中、期末、学年等为时间单位,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及评价。在特定时间阶段对学生发展进行点状评价,评价完了任务就结束了,在教育评价的内容长度上缺乏将各时段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缺乏对于学生成长的长程性关照。

第二,主体的专业素养限制评价功能的升级。

评价主体的理念滞后。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评价的理解是将其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检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注重教育评价的评定、判断与选拔功能,对教育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等理念与功能认识不足。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评价的认识滞后,只是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缺乏将“教-学-评”作一体化的设计与一致性的优化改进,无法让评价为课程教学的优化改进真正提质赋能。

评价主体缺乏专业能力。理念与能力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实践。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注重的是教育知识、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缺乏对于教育教学评价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伴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视,多样化、专业性、赋能型的评价方式方法不断被引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如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情境性评价、议题性评价等,不同评价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专业技能与操作的要求也不同。当前,教师评价的专业能力不足以支撑这些评价方式方法的广泛运用与功能发挥,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只是徒有其表,不仅操作复杂,还增加了工作量,远不如传统的纸笔测试简单易用。

第三,绩效评价的盛行阻碍评价思维的系统转型。

在基础教育领域,绩效评价之风盛行,“五唯”是典型体现,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育人宗旨。基础教育领域的绩效评价思维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评价思维的量化主义。伴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视,中小学纷纷加强教育教学评价工作。在这些评价工作中,常见的操作方式就是根据评价目标和环节,逐层分解评价维度,根据维度开发评价量表,开展公式化、程序性的精细赋分,以指标量化与赋分方式评价学生的素养提升。尤其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条线工作模式下,教育行政部门的不同科室会根据各自工作要求开发不同的评价量表与指标,然后将这些评价任务下派到学校,一方面学校要花费大量精力应付来自上级不同部门的检查评比,另一方面鲜活个体的整体性成长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发展也被这些量化指标所分解、割裂。隐藏在这种教育评价工作背后的量化主义采用的是一种分解思维,缺乏对于学生个体与学校发展的系统考量,缺乏对于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也侵蚀着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

另一方面,评价思维的竞争主义。绩效不仅强调评价内容和结果的量化与可测量,而且隐含着通过量化的比较竞争,来评判效果的优劣。通过量化的教育评价比较,让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的发展进入到竞争的序列与链条中。当前,这种教育评价思维中的竞争主义也引发了学生、学校与区域教育发展的高度内卷,严重破坏着学生、学校与区域之间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破坏着基础教育独特的伦理价值。

3.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拓展和丰富教育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和发展性。

拓展教育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学生丰富、充实的发展表现在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就此而言,首先,需要加强对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目标与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深化设计,要立足国家建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在教育评价的广度上积极构建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与要素。其次,要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学校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地方要求,在教育评价的深度上积极设计与创新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真正实现对学生适应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的考量。

丰富教育评价内容的发展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的成长充满无限可能。就此而言,要以发展性的视角来筹划教育评价内容。发展性的评价打破了对学生既定的统一假设,强调对学生未来发展能力与潜力的关照;承认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关注到中等学生和边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感受。以发展性的视角来丰富教育评价的内容,更加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中等与边缘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更加关注学生在认知能力与非认知性能力的均衡发展,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增值性发展,也更加强调教育的育人本质。

第二,大力提升评价主体的专业意识与能力。

积极提升评价主体的专业意识。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通过教育评价的专题培训、课程学习与工作坊研讨,让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转变将教育教学评价作为额外负担的误区,不断强化基于评价提供证据、基于证据改进教学的思想观念。此外,要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评价实践中,积极树立榜样,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鲜活案例,创造重视与深化教育评价的环境氛围,通过推进“教-学-评”的一体化与一致性,不断激发与激活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评价的内生力量。

大力增强评价主体的专业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切实通过培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操作与应用评价的专业能力,努力提升自身在评价活动中收集资料、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沟通协调、基于数据进行判断的技能。此外,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评价工作,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与利用新兴的评价技术,主动更新理念,提升采集、理解、应用和转化评价数据的能力,积极利用好多维与多类数据,真正为推进学生与学校发展提质赋能。

第三,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统筹治理。

基础教育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现实特征[2],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内外联动、上下贯通,综合推进。

积极放权,构建减负与增效并重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隐含规制与赋能两种力量,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评价不仅规制竞争,更需要激发评价主体的主动性,激活其内在动力。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放权,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学校向教师和学生适当放权,要不断增强基层学校、中小学教师评价的自主权与自觉性,为其创新与深化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提供变革空间。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在向下放权的同时,还要积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与协作者,积极通过归并压缩各类教育评比检查,为中小学校及教师减负,让中小学校与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评价改革当中,真正将教育教学评价内嵌于育人过程,真正发挥教育评价育人的增效功能。

加强教育评价统领,推进教育生态优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通过评价改革,切实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压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责任,加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统筹引领作用。一方面,在学校内部积极以评价改革深化践行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以科学成才观念为引领,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与个性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深化教育评价的内容、功能与思维方式的系统变革,引领广大家长、教师与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成长观,真正促进基础教育生态的优化与重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2]石中英.加强规范管理,优化基础教育生态[EB/OL].(2024-05-14)[2024-07-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4/2024_zl08/202405/t20240514_1130452.html.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变革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HA190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