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言文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开展了文言文课内外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文言文内外融合教学的基本路径。
1.内学外用,学用融合
学生课外运用课内所学,加深对文言、文学、文化等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能力。
运用课内所学之表达。学生可以运用课内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方法,进行文学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完《陋室铭》后,学生运用铭文的写法给抗疫英烈撰写墓志铭。有学生写道:“古仁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则何为忧天下乎?虽居要职,奋不顾身,不避祸以利己,反济世以利人,三日不息,医院改造,身已病笃,心仍系民。噫!此乃忧天下乎,此乃兼爱众生乎!斯人已逝,天地同悲;青山已去,山魂永存!”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文言文句式,既高度概括了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又充沛地抒发了对逝者的哀悼、敬仰之情。
运用课内所学之思维。学生可以运用课内所学之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诗意和深意。例如,通过《爱莲说》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借助相似联想,由物及人地去思考人生态度、感悟生活哲理。于是,他们眼中的昙花、向日葵、星辰、海浪等都有了灵气和深意,学生们从中感悟到“生命应该绚烂绽放”“即使微小也要发光”等人生哲理。
运用课内所学之思想。学生还可以运用课内所学之思想,关照现实社会,提升生命质量。文言文中的思想智慧,只有回归现实、关照当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学中要建立起文言文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们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与当今社会进行比较,他们会发现几千年前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进而真正理解陶渊明隐居世外背后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
2.内学外拓,学研融合
学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对课内所学进行拓展研究,从而加深对文言、文学、文化现象的理解。
开展专题研读,通过文本阅读拓展课内所学。课内文言文皆以单篇形式呈现,且多为简单易懂的文言文,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单篇学习,学生对文言句式、文人情怀、文化现象的理解就会比较单一和片面。因此,还需要辅之以课外的拓展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为学生准备课外阅读材料或者让学生收集专题研读资料,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深入的专题研读。例如,学完《陋室铭》后,学生对刘禹锡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设计了“晴空一鹤——刘禹锡专题研读”活动,学生们阅读了刘禹锡大量的诗文作品以及刘禹锡传记、相关评论,对刘禹锡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文意疏通、文言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了提升。
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游览寻访拓展课内所学。与文言文相关的文化资源有很多,可以根据课内所学,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文言文后,教师设计“探寻圆明园中的文言美景”实践活动,学生走进圆明园寻访能够体现文言篇目中美景的地方,找到之后拍照留念,吟诵诗文;教学《活板》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印刷博物馆,了解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体验活板印刷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言文的凝练精妙;教学《醉翁亭记》,教师让学生课下查阅滁洲的地理、人文、交通等信息,拟写一份“寻访醉翁”游览攻略。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沉浸在自主学习的快乐之中。
关注生活中的文言场景,开展专题探究,丰富课内所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积累现实生活中的文言场景,并且进行专题探究。例如,学完《诫子书》,学生收集不同家庭的家风家训;学完《陋室铭》,学生走进博物馆,抄录钟鼎器物上的铭文,从内容、主题、写法等角度进行研究;学完《核舟记》,学生收集园林建筑门窗上的对联,探究对联与使用环境、居室主人的关系等。这些活动让学生慢慢养成自觉关注文言场景的意识,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