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访为“催化剂”,助逃学少年重返校园

2024-09-24 00:00李晴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8期

小新能够顺利升入重点高中,是3年来家校合作的结果,而形成家校合力的“催化剂”,还要从那次家访说起。初一时,小新经常因为各种原因逃避上学。父母强行送他来学校,导致亲子矛盾逐渐激化。我想,既然孩子逃避上学,不妨借助家访走近他。对于这次家访,我作了精心准备。

追根溯源,有备而“来”。明确为何而“访”,是家校沟通的前提。逃避上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家庭问题,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在家中缺少关爱、理解与支持。前期多次沟通中,我发现小新也有一个高中梦,但成绩不理想导致他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而缺乏自信心,使他趋向“习得性无助”状态,因此开始逃避上学。找准问题的成因,家访才有了目标、方向和价值。

以情动人,有备而“说”。与家长、学生对话时,要以情动人,用沟通的智慧形成家校合力。对于小新这样渴望得到理解却又敏感的孩子,俯身摸摸他发烧的脑门,耐心倾听他的话语,真心的点头赞许……老师的关爱可以流露于无声的言语之中。为了让父母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成长档案袋”,包括小新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优秀表现,还有其他同学写的“夸夸卡”。小新妈妈感叹:“唉,他学习要能跟体育一样多好啊!”这让我看到谈话的突破口。我引导家长讲述孩子体育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找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当“耐心”“陪伴”“鼓励”等词语从小新父母口中说出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了反思。

育践于行,有备而“做”。我为小新开具了为期三年的“话聊”预约单,和他在日记本中共建我们的“秘密花园”,用倾听共情疏解情绪,用理性分析修正认知。我陪他从初一数学学起,直到跟上同学们的进度,自信的种子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每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背后,几乎都有一对“习得性无助”的父母。我与小新父母建立了“小新家”微信聊天群,探讨如何“积极正向教92731c26a2d04b36ef215afdb22f3f1cff7f12019c62517bdc6c23bafce55432育孩子”,随时分享小新的点滴进步。我建议“小新家”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亲子活动,并开辟“周五夜话”家庭会议,不断在沟通中优化亲子关系。

通过建构“学生—家长—学校”这样的“铁三角”,我的逃学少年回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引领他挖掘自身潜能,从篮球赛季军到长跑接力赛亚军,再到主动利用寒假带领同学“云锻炼”,直至勇夺校内体育测试桂冠。小新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逐渐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张建辉老师点评:

高效的家访,可以让教育工作充满艺术性和人情味,有助于建立充满信任、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李悦洁老师通过“精准家访”,深化了家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凝聚起家校之间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程京岑老师通过访前“备课”、访中倾听、访后反思,提高了家访的质量和效果,找到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金钥匙”。唐思渝老师十分重视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家访,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李晴老师以家访为“教育催化剂”,通过精心准备,助力逃学少年重返校园,实现了家校间的“双向奔赴”。

(本栏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提供专业支持)

栏目编辑 _ 汪倩 张建辉(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