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9-24 00:00王晴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8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创新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本文以“都江堰中的治水智慧”一课为例,探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又见”都江堰

创新思维体现在学生能够发散思考、梳理信息、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选择学生较为熟知且“够得到”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深入研究问题。

湘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塑造地表的巧手》一课中,提到“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利用了煅烧再浇水的方法破除岩石”这一内容。“都江堰中的治水智慧”便基于这个内容展开,帮助学生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逐步形成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方位认识。如此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设身处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2.“解秘”都江堰

在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搭设好“脚手架”,既要包括全面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更要有操作性强、接近真实情况的模型搭建与实验设计。

在“都江堰中的治水智慧”一课中,基于教材内容,从冲积平原的形成引入,利用不同视角的照片、卫星地图以及视频资料充分展现地形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岷江水患以及成都平原灌溉问题的解决方法。随后,学生在胶泥模型上开挖“河道”、修建“鱼嘴”,并倒水观察情况。这种“真实问题+模拟实验”的方式,有助于以实证引发新观点,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3.“感悟”都江堰

学生经历分析、推理、模拟的过程后,全面认识了都江堰主要工程的选址、选材以及构造,进一步理解了李冰不破坏自然环境、“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随后,教师通过大量实例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拓宽思路,展现从古至今在“因势利导”思想下各个领域的发明与成就,如古代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现代“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学生从中深刻感悟“因势利导”的做事智慧,认识其是未来生态创新发展的根本,进而展开发散性思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因势利导”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教师应将其中的方法和智慧通过创新课程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与实验中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进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因势利导”。

本文系东城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CYB20230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