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戏剧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自然地浸入文本情境中,促进学生对于此类课文的内涵理解和情感体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1.戏剧任务促沉浸式学习
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主题学习活动,即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脚本,以“课本剧重拾红色记忆,向革命先烈致敬”为任务驱动,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活动1:重拾红色记忆——创编剧本,活动2:致敬革命英烈——超时空对话李大钊,活动3:留下红色记忆——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深读文本、品读文字、查找资料、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从走进课本中的红色印记进行创意表达,到走出课本留下红色记忆,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理解文本、增强记忆,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主题小剧场”促创意表达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红色主题小剧场”,即AI版剧场氛围呈现和立体模型版剧场氛围呈现。所谓“剧场”,是学生活化文中人物、融入情境的一个“场”,课堂上当师生发现有可融入的戏剧元素时,可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戏剧要素,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例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毛主席收到儿子毛岸英在战场牺牲的消息,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和悲痛中,接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承担主席和父亲双重角色的毛主席在抉择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斗争?此时就是一个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点。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红色主题小剧场”里,一组学生表演选择接回祖国的心理活动,另一组学生表演选择留在朝鲜的心理活动。在设计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品读文中的相关细节描写来揣摩人物心理,再转换为即时性的表演,进行主动的创意表达。
3.“微博物馆”促文化自信
学生从课本中的“红色记忆”走出来,更应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延伸。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奋斗的历程”单元,教师在系列学习活动的最后,引领学生编写了红色诗集,追忆革命之路;借助“红色主题微博物馆”提供的展示平台,将全校学生的观后感言精心制作并展出,之后延伸出了“新长征赞歌”展览——学生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进行新一轮的创意表达。
以上的实践探索,呈现了一个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长链条、有逻辑的学习序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品质。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科研2024年教育科研专项研究课题“戏剧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jyzwh24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