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往往显得枯燥且难以亲近。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活化文言文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将戏剧元素融入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创意改编,活化文本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进而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改写、续写等创意编写活动,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以《铁杵成针》为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小李白为何放弃学业?路过磨针溪时,他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回到学堂后,他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进行联想与想象,将短小的文言文扩展成一个小剧本。这样的改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2.角色扮演,激活体验
学生将文本创意改编为剧本后,再进行角色扮演,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在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分角色扮演小李白和老婆婆,再现二人相逢时的情景。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老婆婆的坚持不懈和小李白的态度转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的身体与情感体验得以激活,能够更真实地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态度。这种深刻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冲突“碰撞”,活跃思维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含着许多具有冲突元素的故事,深入剖析和探讨这些矛盾与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铁杵成针》一文描述了李白在学业上半途而废的情景,这与学生们心中诗仙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李白身上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能tvuUbIBzhYBnN/wb43/IsA==够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的学生坚信故事的真实性,认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另一些学生则提出质疑,认为故事并非真实发生在李白身上,并依据文中的“世传”一词,指出这只是一个流传下来的故事。学生在讨论和思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和文化传承。
融入戏剧元素使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文言文学习焕发新的活力。从创意改编到角色扮演,再到冲突“碰撞”,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化,促进了思维的进阶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教育科研专项研究课题“借助戏剧元素活化文本优化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jyzwh24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