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生关系不必效仿束脩之礼

2024-09-24 00:00董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8期

每年六七月,正值毕业季,是学生离开母校、告别教师的日子。近年来,网络流行一种特别的谢师现象,个别毕业生专程给教师送肉条、芹菜等。这有点类似古代的束脩之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古代束脩之礼的本质意义在“礼”,而不在“物”。我们都知道,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可见,在孔子创办私学时,弟子送“干肉”,其实不只是交学费,更主要的是通过送上束脩的正式仪式,来确立师徒关系,是一种隆重的拜师礼节。它让弟子在入学之时,表达自己学习的动机,以及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接受教师教诲的强烈愿望。同样,对教师而言,自己不只是接受了学生的一份礼物,更多的是宣誓了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这种礼仪承载了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是一场师生当众盟誓的教育洗礼,启蒙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彰显了教师的育人职责。“礼物”包含着“礼”与“物”两部分,古人的束脩之礼的本质意义重在“礼”,而轻在“物”。

其实,我们完全理解个别毕业生采用束脩之礼表达感激的心情。这其中蕴含着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感谢,彰显着学生的感恩之心,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但是,这种类似束脩之礼的方式,我们不提倡。因为如果形成风气,可能会造成攀比,效果就适得其反。而且,要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感谢,礼物只是形式,如果广大毕业生纷纷效仿,都复古束脩之礼,实际上是用旧礼捆绑了教师,让教师承担了违反职业道德的风险,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

学生表达对教师的感谢,重在“礼”,不在“物”,宜采用合理、合法、合情的方式。给教师发个信息、写封信、看望、打电话问候、关心关注等都会让教师感到欣慰,而以物质的方式赠送任何东西,都不值得提倡,甚至包括送花等,因为容易形成相互攀比、讲排场、注重宣扬等不健康的形式。对学生而言,也会有压力,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意义。送教师礼物和教师接受学生礼物,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可能会对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今天,简单效仿束脩之礼,不利于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员,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教育和关心是职业要求,接受学生束脩之类的礼物,会给正常的师生关系平添不纯洁的色彩。

在健康师生关系中,学生铭记教师的师恩,教师感谢学生的信任。它是师生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是人格平等的交流关系,是亲而不狎的情感关系,而不是需要礼物的商业交换关系。我们不提倡效仿束脩之礼,只渴望广大学生和家长,从内心尊重教师,重视教育,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