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各级基层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在编制审查行政预算文件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文件不够完整和综合性,对基层单位报送的相关资金情况的调查了解工作不够及时和充分,导致一些不良的财政现象,包括经费交叉浪费等。此外,仍然有一些基层政府继续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预算法则,在公共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资金利用率较低、年度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缺乏统一高效合理、“超收”规定和“超支”政策重复现象严重。基于此,本文就基层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供参考。
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概述
财政预算管理内涵 基层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各种公共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和项目提供综合预算。在我国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和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财务计划,以确保各种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和项目按照相关的经济政策规划顺利进行。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非税收入35655亿元,同比下降3.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6亿元,同比增长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同比增长7.8%。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4亿元,同比增长5.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8219亿元,同比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5亿元,同比增长5.1%。在相关的财政预算管理中,财政专项预算草案的编制、执行和后评价是各级财政专项支出管理环节的组成部分。财政预算管理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公共预算及其管理方式来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使有限的财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地方基层政府全面健康深入改革发展。
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中,财政公共预算项目管理一直是重点薄弱环节。基层政府的财政公共预算侧重于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基础建设服务和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财务预算。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中,应及时制定实施科学、合理规范的财务计划,以确保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顺利进行。为确保县级基层政府机构的安全、正常、有效运行和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最佳化,加强省级基层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和管理责任制,有利于及时促进地方财政预算资金的综合收支再平衡,引导基层政府全面实施整体财政运行管理目标的整体统筹规划。同时,还能够提高基层政府财务预算综合管理执法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此外,加强基层政府财政部门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估,进一步消除基层政府中的不正之风,减少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我国公共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
预算理念不科学 政府管理公共项目的预算管理理念中存在部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府过于注重预算组织编制,而忽视了行政预算过程的监督。政府相关部门为了编制年度的支出预算管理,投入了大量的行政人力以及物力,其目的是监督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资金使用,提高项目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公共支出财政以及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相关的预算编制没有起到一定的约束以及监督管理作用。基层部门对于相关资金的使用分配以及循环利用等力度较低,部门预算的收支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生预算的经费投入,财政民生方向的投入能力不足。当前政府部门面临财政资源的分配问题,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仍然以保护政府的利益为主,基层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较低,尤其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安全的基础公益服务领域,常常出现财政资金的短缺问题。
预算编制方案不够准确详尽,审议不够严格 目前,国家在审查国家预算文件编制方面,主要只是简单介绍了国家一些资金收支大类,缺少详细的数据,相关的数据公布政策也缺少一定的透明度,这导致部分人员存在预算编制的资金挪用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制度在项目细化方面做出了相关的改进,例如将一般支出下的具体项目支出划分为五级基本科目:类、款、项、目、节。但是,目前在我国具体工程项目的预算执行操作中,这种目的分设制度还未真正实现充分细化,由于预算具体科目的实施流程仍然难以准确区分目和节,一般开支只停留在对分类节和分款目进行层次划分上。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采取更具体和有效的精细化措施。
预算编制方法有待革新 尽管国务院财政部一直在规定各省采用零基预算法重新制定各级政府计划,但实际操作中仍未完全实现有效执行。许多有关部门仍然无法采用零基数和加基数增长预算等有效方法继续制定年度预算。这种调控方式导致财政预算支出总额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结果在赤字增长方面表现出刚性,但也导致不同财政部门的支出预算执行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不利于综合控制财政政策和优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的有效性。
基层政府财政预算改革对策
提升基层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更好地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基层财政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政治素质,也是逐步实现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所必需的过程。因此,基层财政领导干部工作者需要迅速、精准地认识自身的地位,了解自身的责任以及历史使命,培养相关干部人员的责任感以及职业使命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提高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 为了实现地方财政目标,需要有效地管理预算目标。这要求财经专业能力和相关知识,并持续培养、拓宽广大财经党员干部的财经知识面。不断提升干部的职责意识,这可以为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编制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制度内容。
严格预算编审程序,强化预算执行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安排和提高中央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率,即尽快编制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预算,需要明确和严格执行高效的全国计划集中编审制度程序。经上级人代会研究批准后,财政部门等可逐级直接或将全部计划汇总后批复给基层有关部门,而后,相关的主管部门通过逐级审查,经过批复后再下达给基层单位,这种基础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程序被称为“一上一下”,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有助于确保年度基础计划编制的客观准确性,还能提高单位预算资金编审的实际利用和效率。
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加大监督力度是实现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当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府领导的全国经济计划管理监督的主要组织。尽管当前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财政预算的管理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监督力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职能,加快财经改革试点进程,设立管理审批程序并依法监督人大常委会的行政组织,与此同时,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在财务预算审计监督中,新闻媒体和报纸等公共大众传媒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政府财政或预算监督执行的整个过程中,相关的基层政府机构应注重遵循政务的公开、透明公开的执行原则,借助相关的媒体,积极向社会公众解释其行政经费和支出情况,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以及执行力度,实现基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打破传统的预算定额编制计价办法,引入了零级预算 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因素,科学地统筹核定该部门的公用支出和工作人员的支出。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细化基层政府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编制内容,并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政策规定,将计划科目逐步细分,以便更好地实施各项具体业务工作。此外,定额定员与标准化考核还是评价财政部门编制、审核、执行支出预算情况的一种系统客观有效的考核和依据。对定额工作人员预算资源配置、物质筹措以及分配情况等方面的优劣情况进行及时地明确以及分析。系统分析策略在当前计算机预算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提高预算编制部门科学性、准确性的重要方式。这有助于提高财政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同时能够使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构建财政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基本方面着手:首先,需要探索建立解决赤字问题的计划,包括考虑非本年度平衡的补充拨款机制;其次,还需要考虑制定与宏观或长远战略相关的重大财政事项机制。为了科学确定整个年度预算结构,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摒弃过去单纯依赖经济支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做法,采取将总体经济支出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综合考虑的政策导向方式。这种方法强调了财政传统平衡性计划的变革,不再仅仅追求量入为出。当全年计划出现严重赤字时,不再强行削减该年度支出,而是根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型的长期有效均衡预测结果来补充实际预算赤字。长期稳定的全球计划平衡是一种动态有效的长远平衡,而非强制性或短期静态平衡。为了尽快实现国家长期战略的中期预算平衡控制,首先,必须得有当前财政宏观调控一个主要方面的长远研究问题,那也就是没有主要国家的一些长远科学理论研究或事项都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以确保获得长远宏观审慎的、相对较准确客观的宏观预测与数据,财政重大政策项目必须保持可连续性,政策实施并非每年都要比上一年更加快速,同时要考虑长期战略。在宏观计划的具体财政执行规划和实际管理运行中,不仅需要加强财政各预算年度之间的具体预算编制管理,还要按时完成全年宏观部门预算年度的汇总编制审核工作,以提高国家财政支农相关扶持政策项目在财政实施工作中的长远效果和资金可持续性。
基层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预算编制机制、优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强预算公开工作等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和社会公平和谐建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分析,做好相关的制度完善工作,强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实现经济综合化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财政经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