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径

2024-09-24 00:00:00钟金华
中国经贸 2024年26期

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手段,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确保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安全。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更侧重于风险防控。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升财务内控成效。而且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还能够有效改善财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财务工作质量,实现事业单位各项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文中从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入手,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路径。

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由于预算编制方案的执行,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需要针对实际经营情况开展更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为预算管理落实提供重要保障,提升财务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而且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以此来保障预算执行到位,确保预算目标的达成。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可以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内部控制也可以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分析经营要素,并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其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对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具有强化作用。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而将内部控制活动融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也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另外,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也能够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在预算范围内规范各项支出,有利于强化单位内部财务内控意识,提高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以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为依据,确保财务内控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旦工作过程中存在某一环节衔接不到位的情况,则会对财务内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确保财务成本控制效果,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水平。但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施前,需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技能,并引导单位全员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实现事业单位运营成本的有效管控,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为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下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更为清晰和合规。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而且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财务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出重要效能。特别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活动更具透明性,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且也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和使用,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发展 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运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强化对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从源头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有效规避单位内部风险,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效、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路径

优化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方案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坚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导向,积极对内部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实现对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之间管控点的精准定位,确保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落实到位,更好地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初期阶段,应针对事业单位内控实际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量化评价,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之间的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开展评价。具体应借助实地考察和交流沟通等方式进行评价,将事业单位预算和内控等工作中的不足更准确地反映出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在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针对预算工作内部控制风险点开展评估,及时找出潜在的风险点,为后续预算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提供更多的便利。工作人员还应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针对预算管理中的风险点开展评估定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控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制定预算管理内控方案时,还应对审批权限进行明确,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活动可用资金范围,梳理资金支付审批流程,并针对一些重点环节加大内控力度,确保预算内控的严谨性,实现预算资金的高效使用。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审计监督 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使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开展。并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自身相符的内控制度,优化和完善现有制度体系,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与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相符合,更好地发挥出内控制度的重要效能。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还应确保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每项工作的开展与单位制度要求相符,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事业单位还应做好审计监督制度的落实工作,积极完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和标准,强化内部预算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调整。另外,还要针对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工作各个环节实施全面审计,规范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内部控制的效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内控效果 预算编制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贯彻执行的基础和保障。事业单位全员都需要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针对预算编制措施进行优化,构建更为科学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提升预算内控水平,确保内部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中,应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实际相结合,确保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需求相符合。通过科学规划预算目标,并针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确保将其落到实处,提升预算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工作还要与预算目标相结合,加大对预算编制方案的控制力度,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应设立独立的预算编制审核部门,以此来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将绩效目标编制作为预算编制的前置程序,使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保持同步,督促预算部门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贯彻执行。另外,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结合财政部门以往年度预算安排,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间科学进行调整,为预算执行预留足够的时间。

搭建全程化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和控制,可以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实际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应安排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配置和采购预算审批工作进行管控,从资产管理系统中获得详细的数据,制定具体的固定资产采购方案和计划,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情况。在固定资产内控事中环节应重视延伸管理,拓宽固定资产内控覆盖范围,确保全面预算控制效果。通过做好固定资产清点工作,合理对闲置资产进行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并通过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固定资产核算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优化。另外,还需要重视事后监督评价,以定量化评估指标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内控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工作人员利益挂钩,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实效性。

强化预算监督平台的建设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应加快推进预算监督平台建设,结合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预算监督平台的运行水平。同时还要对内控流程进行分析,针对内控监督模式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预算监督平台的应用效果。在实际预算监督平台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重视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预算监督平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另外,应根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预算资金管理方案,并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传递,确保事业单位预算和内控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两者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下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的效果,而且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事业单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以预算管理理念为导向,积极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促进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克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