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和创新驱动的作用愈发显著,其融资环境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合理构建和持续优化,将继续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核心作用。
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在政策法规层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支持性政策不充分,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如降低营业税税率和增加专项扶持基金,但这些措施的实践效果未达预期。金融政策体系存在的空缺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面临极大困难。在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针对性金融服务和产品,未能跟上市场经济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发展。缺乏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是融资环境的重要问题,尽管存在合作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其覆盖范围、服务能力和业务品种有限,在缺乏相应机构体系提供充足金融供给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多重限制,至于专门的担保机构,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先进经验相比,存在机制不完善和发展不平衡的明显问题,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受限,这对融资过程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妨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态度冷漠,构成融资外部环境的一个难以逾越障碍,与广阔的长期性大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相比,尽管短期贷款能提供急需资金,但高昂的贷款利息和严格的贷款条件使中小企业难以企及。进一步而言,尽管国家出台了政策措施以优化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但银行内部人员对个人业绩和风险控制的考虑,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融资困难,首要问题是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抵押资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没有高价值的重资产,只能依赖无形资产融资,这种情况使中小企业难以合规使用资产作为担保,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信贷风险,如果信贷政策和评估机制未相应调整,将增加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常存在治理结构不规范问题,尽管中小企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但经营管理的多维度规范化需较长时间,这种不明确的产权结构直接阻碍了外部资本进入,尤其在资本市场发达条件下,对中小企业透明度和规范化管理要求更高,相对薄弱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障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信用等级不高问题,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透明,信息记录不完善和不规范,导致在信贷评估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佳信用状况无形中增加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风险感知,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信用记录存在问题,有些中小企业甚至采取逃避方式,如多头开户、频繁更换经营领域,以规避银行信用检查,形成恶性循环。高经营风险也是中小企业内部面临问题之一,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命周期短、生存压力大,多数中小民营中小企业平均生存周期仅为3至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破产率持续高企,由于不稳定性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确定性,银行在贷款审批中持谨慎态度。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规模限制导致管理者和出资者常为同一人,财务报表亟须完善,这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难以对中小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正因为在中小企业自身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方面的不透明,加上会计准则制定执行的不严格,导致内部信息难以被外界认知和了解,外部投资者和银行普遍怀疑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这不仅加剧了贷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中小企业面临潜在的财务支付风险,这既包括了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之间紧张关系下的风险,也源于中小企业管理层对股东和债权人的期望与责任之间的冲突。中小企业必须支付令股东满意的股息以维持股东支持,若未能妥善管理与解决此压力,可能导致股东不满,更换管理层或抛售股票。对于债务融资,中小企业必须确保定期偿还本金和利息,避免流动资金短缺,防止市场信心受损。短期内股东不满可能不足以威胁中小企业持续经营,但财务风险累积,尤其在资本市场波动时期,可能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中小企业的财务杠杆风险较为微妙,源于债务资金使用对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控制能力与风险的平衡。在中小企业财务杠杆管理中,适度债务可提升每股盈利,因利息支出可在税前扣除,降低中小企业整体税负。反之,若借款成本超过资产盈利能力,将导致每股盈利下降,中小企业需对利率变动、市场条件及自身盈利状况保持敏感,并适时调整融资结构,然而,现实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常处于“负债不足”导致的资源限制困境,或“负债过度”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产生融资风险的原因 中小企业常生产资源消耗型产品,产品线单一且市场依赖性大,导致市场斡旋能力有限,缺乏定价权,加之中小企业的高失败率,有限的固定资产以及难以提供的有效担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小企业将面临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不利,这些中小企业通常不符合银行放款条件,尤其是尝试上市融资时,法律法规和政策限制使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发行股份上市成为挑战性任务。中小企业内治理结构及其完善性,同样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管理不足体现在中小企业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知识和意识,常缺乏科学市场分析和完备战略规划,未能充分掌握市场信息以做出有效决策。中小企业常未建立恰当财务管理体系,制约了中小企业稳步发展,因准确会计信息是中小企业传递信誉的重要渠道。在监管方面,中小企业也同样面临严峻的内部管理问题。部分中小企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缺乏固定财务核算制度和严格内部监控准则,导致会计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这削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判断,增加融资成本和障碍,国内信用体系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不成熟,使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向银行传递高风险信号。
融资风险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 融资风险迫使中小企业深入反思融资活动并合理调整,慎重选择资本结构和投资方向,能有效管理资金流并合理分配资源的中小企业,才能在波动市场中稳定发展,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能需资金购买先进技术,融资风险的存在迫使其认真分析投资回报率,确保计划合理性。融资风险也激励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融资困境下,中小企业面临优化结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外压力。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理论在此情境下具体化,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因此努力开拓新市场或与其他中小企业合作整合,以节约成本和风险。
合理融资风险可引导中小企业严格管理和监督资金,避免过度投资导致的资源浪费。并积极指导资金合理配置,此约束不仅保障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亦利于社会稳定和资金市场有序运作。市场经济条件限制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不可能完全无风险,但正是约束与指引机制存在,使市场更成熟和理性。中小企业自我强化意味着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风险时,能审慎评估发展策略。识别活动中风险是中小企业发展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例如,中小企业在高速扩张中若能妥善管理融资风险,可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竞争优势。从宏观角度看,融资风险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这一大考场中,中小企业可利用融资风险产生的内外压力,发现提高资源分配效率的途径和手段。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中小企业层面的策略 管理者应深入了解并熟悉相关财务政策与金融知识,这是获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基础。通过参与金融培训课程、研读最新金融法规、建立与金融机构的良好沟通渠道等,管理者能更有效地利用金融工具与服务,为中小企业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应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与准确性,以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包括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执行严格财务审计,并定期向金融机构报告真实财务状况,通过这些措施,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在金融机构眼中的信用等级,还能在融资过程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小企业应加快改革步伐,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与业务模式,是应对融资风险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需灵活调整战略方向,探索新盈利模式,加大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力度,以吸引金融机构注意并获其支持。中小企业需转变传统融资观念,正确认识融资活动中的风险,学会在风险与机遇间寻找平衡点,这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设立风险准备金、购买相关保险产品等,可有效降低潜在财务风险。
信用管理制度层面的策略 在信用管理制度层面,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是首要任务,信用评级是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信任与资金支持的关键,也是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途径。为此,信用评级机构需减少对财务报表的过度依赖,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现场检查。以实现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全面准确评估,包括评价中小企业偿债能力、经营稳定性、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以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可靠的信贷决策依据。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同样重要。扩大担保范围,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潜力但暂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必要贷款担保,可有效降低其融资门槛。在选择担保方式时,应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优先考虑保险系数高、登记程序简单的方式,如抵押、质押等,以提高担保效率与成功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框架,明确信用信息收集、使用与共享规则,可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同时提升其信用透明度。
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层面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立各自的服务领域和目标客户群,实现服务差异化,例如,中小金融机构可以专注于服务本地或特定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和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满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需求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除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间接融资渠道,因此,中小金融机构需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如设立专项贷款基金、提供优惠贷款利率等,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为规范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防范和管理融资风险,需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财务监管与风险评估,促使其依法合规经营;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确保稳健发展。针对不同类型融资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应选择适当风险处理措施,例如,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等,有效分散和降低风险。
展望未来,必须重视强化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特别是对于类型多样、规模不同、需求各异的中小企业,旨在优化解决方案和拓展金融覆盖,这将极大地激励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学习,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治理结构与财务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自我提高抗风险能力,而且有助于在市场中塑造良好的信用底色。综合以上措施,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国将能更有效破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