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鸣,原苏州丝绸博物馆工艺部主任,20世纪80年代末就从事古代织机工艺的研究。三十多年来孜孜以求、潜心钻研,不辞辛劳地通过寻访艺人,深入全国各地按比例缩小,成功地复原了既有历朝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各类织机上百种。这一系列抢救性的开发和挖掘,延续了中国整个织机的演变进程,汇聚了各民族间的织机造型和工艺精华,具备了陈列展览、教学教具等多种功能,填补了中国织造技艺的空白,弘扬了中国纺织和丝绸大文化。
古织机系列不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中,登上了北京的“中华世纪坛”,还走进了国内大中院校、文博企业单位,其作品还在英国、威尼斯双年展、纽约时代广场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
古织机由点带面地影响了国内不少城市,被誉为“纺机的复生”“当代古代织机复原的鲁班”“古织机文化的守护者”。央视和地方台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平江区志》、外文版《苏州丝绸》等各大报刊媒体均做了报道和记载。
2017年1月份中国邮政为其发行了“古织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剑鸣作品鉴赏”邮票卡纪念册,2022年1月份制作了以老官山织机和五星锦为主题的贺新年明信片两枚,2023年5月份又发行了朱剑鸣“世界邮票上的时代楷模”纪念册。
朱剑鸣现受聘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西服装学院特聘专家、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钻木取火,用骨针串起树叶、缝制兽皮来御寒蔽体,利用葛、麻、棉、丝等纤维制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和发明了纺织技术,制作了劳动工具。从最初的原始腰机到可以生产各类纺织产品,人类也就从古代的蛮荒时期,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通过经纬线的交织,织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无论是从马王堆中出土的丝织精美图案,到20世纪受织机纹版存储记忆的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无论是国防和医疗的运用,还是中国的文字和美术的催生,织机中所表现的力学、美学等工艺,都是令人惊叹的,一台织机捭阖万里、纵横千年,尽演绎了这一切!
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令人自豪的辉煌历史,绝不能在我们的数典忘祖中销声匿迹。为此,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剑鸣寻寻觅觅,追逐着古织机的踪影,在老艺人的口述中,整理了失落已久的传统工艺。一把梭子、一块面料,都曾是一段记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朱剑鸣开始尝试通过微缩的方法制作古织机,以再现其昔日的风采!
在制作的过程和实际体验中,朱剑鸣深感一台织机是一个地方文化,所有的织机汇集代表了中国的纺织大文化,也奠定了中国是一个“丝国”的地位。它放在课堂上,就是一部生动的活教材,学生们可以从中追本溯源,了解到今天的织机发展,正是万变不离其宗地从古代中演变而来的。正因为它具有那么深的内涵,所以当它从蒙尘已久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时,一些专家、教授、外国友人,还有许许多多有识之士惊讶中伴随着激动。
古织机虽然在漫长的发展中,滋养了祖祖辈辈,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它的现在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走访中听得最多的是“塞在灶堂里当柴禾烧了”,它就像物种一样,每天都将面临着消失。朱剑鸣不禁痛心疾首,抢救全国各地的织机,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征集、拍照和测量数据,对散见于各地的织机和有限的资料,要恢复其往日的风采,没有深入乡村进行调研、走访,就无法展示那些原生态的实物。为此,朱剑鸣的足迹遍及云贵川等边远地区,走村穿寨,几经险象。在悬崖峭壁上,半个轮胎在山崖上悬空向前挪动着,随时就会掉下去。有时跋涉在深山群岭中,脚底被磨破钻心的疼,那也得忍着,既然选择了就无法回头。
没有一种忘我和牺牲精神,也就无法创作了上百种的织机。在捉襟见肘、孤独寂寞中仍孜孜以求,为此穷尽半生,痴迷半生,为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多地抢救留存一些古代科技文明。
目前,国内边远地区还在使用原始类的织机,进行打纬挑织。各民族的织机,造型不同、各具特色,其织锦丰富多彩,散落于山区乡间的织机不计其数,这是民间自给自足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也仅在五十岁以上的妇女能继承织作。年轻人除了盛大节日,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外,对织机的各项工艺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对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大力进行传承和保护显得非常重要。
一台织机曾经反映了一座城市文化和地标底蕴,如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漳锻、缂丝和少数民族的侗锦、傣锦、壮锦、土家锦等各类织锦,而所有的织机与我们的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现代的织机发展到如何高端先进,其原理是万古不变的从古代演变而来的,何况所有的织物正是要通过古织机去制作才能最后成衣。
一条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缔结了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古罗马恺撒大帝穿着中国绸袍进剧院,结果大臣们无心看剧个个都被华服所吸引。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录了大量的中国丝绸产地和盛况。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中国丝绸文化,开辟海上丝路新纪元。而承载起这伟大的贡献,即古织机。
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代科技史料,古织机留存的著述实在太少了。在一次丝绸展位上,一位纺织老教授看到那么多的织机展示,被深深震撼。与朱剑鸣交流中提到目前出版丝绸类的书籍,往往缺少织机的核心部分而欠份量,将古织机著书立说,填补历史空白,无疑功德无量!殷殷之切,感动着朱剑鸣。
古织机是中国和世界的源头文化和母文化,由此派生了无数个子文化,她的经纬交织贯穿了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明。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生生不息推动着人类的文明。无论是政治和外交,还是历代诗歌和绘画艺术,包括中国的四大发明等,从古织机的文化中,都能得到诠释。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锦”惊艳了世界,成都老官山出土西汉初期的多综提花机模型,更使朱剑鸣有种“千年等一回”的激动。
古织机的每个部件的各种俗称,又沉淀了一种民俗信仰。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在织机上尽情地借花虫鱼鸟、山川景象抒写自己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她们能在织机上织出门前的江河和先辈门在迁徙中所走过的路。各地在织机的部件上都有动物的图腾,有的织机竟然有十二生肖和其它各类动物的俗称,这都表达了一种民族深层次的追求。随着科技高度的发展,织物又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等领域,古代的发明绵延造福了子孙万代,古织机为我们留下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宝贵的财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些曾为少数人服务的“别贵贱、分等级”的服饰时代一去不复返,时装秀在T台上,各领风骚,汉服、旗袍各展风采,商店更是展出古织机来显示文化品味。
古织机还被运用到高校的课程和毕设论文中,又在博物馆、科技馆的数字化运作中,发挥了作用。为使这一技艺长期有效地得到保护,朱剑鸣带领学生对古织机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创新研究,使数字化传承和应用在不久的未来,能广泛地普及面向大众。
古织机传统技艺的再现,也是对即将湮没的纺织传统工艺的复苏,是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丰厚的遗存,是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夺目瑰宝。古织机从最初简单的功能到装点美化走向时尚,正是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它的经纬线交织,如同地球的经纬度,才构成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世尊“人文始祖”,在位时大力播百谷、制衣裳、造舟车、定算数、创医学等,为后世建不朽功绩,其元妃西陵氏嫘祖教民养蚕制丝,被奉为“蚕神”。在漫长的岁月中,古织机经历了原始腰机、多综多蹑织机、斜织机、束综提花机的过程。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追踪溯源、继往开来,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时代的使命。
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古织机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实践中,这正是传播古织机文化和艺术的大好时机。朱剑鸣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普遍关注,古织机会迎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