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策略

2024-09-24 00:00赵竹玉郑琪
今古文创 2024年33期

【摘要】南京城门历经开合、损毁和重建,众多城门本体消失,而城门名称多被沿用为地名,延续着城门的非物质生命,对于维护城门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意义重大。在调查南京城门地名数量、分布、类型基础上,分析城门地名保护问题,从公众参与、完善系统、分级分类保护、活化使用和数字复现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有助于打响南京城门招牌,擦亮南京城墙城市名片,助力南京城墙申遗,促进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关键词】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城门名称;遗产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3-012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3.037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明城墙申遗视角下南京城门文化挖掘与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10

307149Y)。

在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老地名消失。自我国于2004年启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课题以来,各地纷纷采取行动,南京在2008年将老地名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实施《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是全国首座把老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2006年南京城墙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至今,关于城门建筑本体及城墙的研究颇多,在历史沿革、设计思想、保护状况、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一些成果,主要讨论对于遗产本体的保护。城门名称方面,明宫(宫城和皇城)城门、京城城门和外郭城门的数量和名称基本理清[1][2][3][4],有从语言学视角探讨南京地名文化时涉及到部分城门地名的介绍[5],但将南京城门名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名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待南京城门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果鲜有。南京城门历经开合、损毁和重建,众多城门本体消失,而城门名多被沿用为地名,成为城门遗产从物质到非物质的链接,延续着城门的非物质生命,不仅传达着地理信息,也沉淀着城市记忆。在南京明城墙申遗的背景下,对城门地名开展调查,提前重视并维护有价值的地名遗产,是南京城门遗产价值挖掘与保护工作的延伸,也是对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的有益补充。

一、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内涵

“地名文化遗产”,指那些起源古老、沿用时间长、延续性强,语词本身具有地方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性,并且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或地理区域亦具有杰出性、重要性或独特性的地名[6]。参照联合国和我国民政部以及学者公布的标准[7][8][9],在鉴定地名文化遗产时,往往首先考虑地名历史悠久程度,其次从文化内涵、持续使用时间、知名度等方面评价地名价值。

南京城门指南京城墙的城门,包含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之门。在战争摧残、自然侵蚀、城市建设、价值选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南京城门实体多遭损毁,仅存留于地名。南京城门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城防建筑,其名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南京地区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将南京城门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可以防止因商业开发或其他原因导致地名被更改或遗忘,对于传承城市历史记忆、维护城市特色和文化独特性、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指那些历史悠久、沿用时间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以南京城门名称命名的地名。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04年《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保护的通知》中明确“保护对象包括市、县、乡、镇、村、街路、人文建筑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中的传统地名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有地名”[11],所以本文所指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既包括所指南京城门这一人文建筑实体的名称(下文简称城门实体地名),也涉及现存与城门直接相关的现代地名。①

二、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特征

(一)城门地名数量、分布

南京城墙设置的正式城门多达58座:宫城4座(不含午门的左右掖门),皇城7座(不含端门),京城“内十三”13座,外郭“外十八”18座,以及新增辟的城门16座。现存城门22座:宫城城门存2座,皇城城门存1座,京城城门存7座(4座原存+3座复建),增辟城门存12座,外郭18门无存。南京城门累计出现过76个实体地名,现今与城门直接相关的地名至少191个。

随时代变迁,城门名称多有更易,根据已有研究调查,共统计出76个城门名称。76个南京城门实体地名分布在七个直辖区(图1),其中秦淮区是数量分布最多的地区,鼓楼区和玄武区次之,均有十余个城门地名。

图1 南京城门实体地名数量分布情况

(二)城门地名类型

根据城门地名和城门本体的存废情况,归纳出四类现状,可以发现多数城门名称被沿用为地名,其中城门不存而名称沿用为实体地名的情况(Ⅰ类)居多;接近一半曾经出现过的城门名称被弃用,其中部分随着城门本体的消失而弃用,如外郭的石城关(栏栅门)、驯象门、凤台门和京城城门小北门。

注:本文表格统计中“玄武门*”指代宫城城门玄武门,以区分现存的新增辟玄武门。若一个城门因改名而有多个名称,则独立计算,如光华门和正阳门,数量统计为2;若是同一时期近音名,如旱西门/汉西门、佛宁门/佛灵门,数量则统计为1;另外,特殊情况的大小某某门,如大小安德门和大小驯象门,虽然实际上指的是大小两个城门,但是城门名称沿用时,仅以“某某门”而沿用,故而数量统计为1。

城门名称除了被沿用为指向城门实体的地名外,还被应用在其他地理实体和地理区域上。本文仅对结构为“某某门+通名”的沿用地名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南京与城门直接相关的地名至少有191个,可反映南京城门地名大致的使用面貌(表2)。城门名称沿用的地名结构以“城门名+通名”为主,通名类型众多,如公交车站、地铁站、街道、桥、隧道、广场、公园、村落、社区、小区、学校、医院等,城门名称多被应用在专业交通设施和休闲文化设施实体上。

(三)城门地名特征

南京城门名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到南唐水西门,最新的城门名称则是产生于2009年,横跨千年之久。因大部分城门都是明朝时期修建,故而明朝时期产生的城门地名最多,多达49个,占总数的65%;清朝出现6个城门名称,占8%;民国时期产生的城门名称有15个,占20%,仅次于明朝,且许多城门名称与当时历史事件有关,如光华门、中山门,反映了历史变迁。建国后随新建城门出现5个城门地名,占7%。如今虽然大部分城门都因各种原因而不复存,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仍在沿用的城门名称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记忆。

城门命名方式丰富多样(表3),文化价值突出,反映了军防文化、平民文化、仓储文化等。命名方式有的按照方位、风水命名,体现民族传统周易文化,如正阳门就是因大明朝在五行中属“火”,主南方,而命名为正阳门;有的依据历史事件命名,体现时代的变迁,如光华门、中华门、得胜门、解放门;有的则是具有历史渊源,体现文化传承,如长干门是与离此不远的南京古地名“长干里”有关;有的是体现地理环境,依照周围建筑或者景观命名,如麒麟门、观音门、三山门等;有的承载人民的美好祝愿,如太平门、和平门,是为了祈盼安宁、平安,沧波门是取粮食如波涛之意,寓意丰收;还有因为讹传产生谬误,使得其在原名的基础上出现字音字形的变化,如尧化门、上方门、夹冈门。

三、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城门地名的价值重视不足

城门实体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突出,由于其实体损毁较为严重,遗产本体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相对地,其地名也存在着“有名无实”的濒危风险;并且作为遗产,二者都有着与现代生活融合的需求。所以,不论从城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从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城门地名都应当引起重视。2009年以来,南京市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地名挂牌立碑,但至今城门地名标识设置尚未普及,尤其是随城门本体不存而被弃用的城门名称。作为文物的城门受文保部门关注较多,侧重于文物本体的保护利用,但对其非物质部分如名称的保护利用研究尚显薄弱,将其名称作为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建设的举措较少,城门地名的保护和活化使用对城门遗产的现实意义未引起深思和重视。城门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尚待深入挖掘,对其遗产价值的重视度有待提升。

(二)南京地名文化系统不健全

南京市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下的南京市地名文化系统是公开的,其中“南京城门”板块下只登录了9个城门条目,“南京明城墙(玄武段)”和“台城”计入其中共11个条目,系统包含的城门数量少,城门地名信息不完整,“文化”一栏尚未填充信息,部分城门的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和历史沿革并未呈现。除此平台之外,南京城墙官网和南京城墙公众号也缺少对南京城门及其名称信息的完整展示。城门地名遗产的信息仍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数据库,仍需要进一步的搜集、研究、统计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地名信息管理与公开展现的网络平台建设也有待完善。

(三)部分城门名缺乏遗产内涵

南京从清末至今,在南京京城城墙上新增辟过16座城门,出现了18个城门名称,其中除了鼓楼区“小北门”未被沿用为地名,其余皆被使用。新增辟城门名多产生于近现代,城门开辟原因主要是交通便利,命名大多来源于附近地名,相比明清产生的城门名,这些城门名存在时间较短,文化意蕴并不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新辟5座城门(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标营门),复建2座明城门(仪凤门、太平门)和4座民国城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雨花门、武定门),有损明城墙的原真性,南京文物部门和民众曾有阻止但并未成功。其中特别的是,华严岗门是南京城门中除中华门东西门外唯一一个以四字命名的城门,2007年为方便交通而辟,在明城墙坍塌缺口处修建,历史上并无此城门,也无此名,因其地靠近华严岗故名。之后曾有不止一位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对其改名,主要考虑到其名知名度低(没有清晰的地理位置提示作用),历史文化传承价值低,破坏城门三字名的协调性几个方面的问题。实体和地名都缺乏遗产内涵的城门地名,多次引发争议,处境尴尬,如何对待这类城门地名,仍有探讨的空间。

(四)“实亡”的城门名缺少依托

如果说文化遗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硬件”,那老地名可以视作其“软件”,有专家指出,地名与实体空间相辅相成,二者一起“活”起来可以让历史更加鲜活。[11]就城门遗产及其地名而言,让实体与地名共同保留使用是理想状态,但现实存在困难:多数城门实体已不存,复建又存在着破坏遗产原真性和造假文物的顾虑,城门地名这类“名存实亡”或“名亡实亡”的地名文化遗产难以让其实体空间“复活”,相应的地名缺少能够让其历史场景具象化的实体依托。

四、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目前南京对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集中在行政管理层面,而南京城门实体的历史与现存情况复杂,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仍存在城门地名价值重视不足、相关系统不健全、部分城门名缺乏遗产内涵、“实亡”的城门名缺少依托等问题。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在当代充分展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反哺城门遗产,仍有探讨空间。

(一)加强宣传,公众参与

在南京城门实体地名的所在地或相关区域设立明显的地名保护标识,向人们展示城门地名的所指位置、文化内涵、历史遗存等信息,提高公众对这些地名文化遗产的感知度。完善南京城墙保护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平台,将城门地名保护纳入其中,为公众提供参与城门地名保护、提出建议的渠道,提高公众对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南京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的宣传,如绘制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地图,发动普通市民探寻城门地名线索,主动了解南京城门,感受南京地名文化;鼓励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城门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形成政府、市民、企业和学者共同参与的格局。2022年,南京麒麟科创园就南京麒麟生态公园的两片湖泊向广大市民发起有奖征名,设置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环节,收获近500组公众中意的名称,最终选择以附近的南京外郭城门麒麟门和沧波门命名为“麒麟湖”和“沧波湖”,是公众参与城门地名建设和城门地名活化使用的范例之一。

(二)健全档案,完善系统

首先,对南京城门地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整理,包括地名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实体位置、实体类型等信息,健全南京城门地名档案,充实地名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优化公开的南京市地名文化系统,补充“南京城门”板块下的信息,追求该系统信息的全面、准确和便于查询。同时,政府应完善地名和南京城墙城门相关法规,明确南京城门地名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确保这些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三)全面评估,分级分类

在掌握完善城门地名信息的基础上,参考官方的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四个方面对城门地名遗产进行全面评价[12],分出城门地名保护等级。考虑到南京城门地名情况的多样性,对与城门相关的现代地名和城门实体的传统地名分类保护,对上文所提的四类(名存实亡、名存实存、名亡实存、名亡实亡)城门实体地名分情况讨论保护措施。在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和南京明城墙的相关政策中细化规定,并在公开的南京城门相关的信息平台分级分类展示。

(四)活化使用,数字复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合理利用南京城门名,尤其是已消失的部分城门地名。在理清城门历史与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原址就地“重启”使用那些已经弃用的城门地名;或者将城门名“移植”于新建设施或建筑中,在新建道路、公园、大厦、桥梁、公交站、地铁站等命名时,深挖当地的地理人文,考虑使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这些人流量大的地理实体冠以城门之名,能够有效提高南京城门知名度,扩大城门影响力,使其融入当代,获得新生。

对于“实亡”的城门地名文化遗产,虽然实体空间“复活”难以实现,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城门模样的“再现”成为可能,城门地名文化遗产或许可以找到数字化的城门依托,完成遗产地名信息的具象化。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城门地名场景的复现,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云平台复现。2022年,南京城墙管理中心推出“云享城墙”微信小程序,将南京城墙搬上云端,已完成16座城门的VR全景和19座城门的3D建模漫游,可以视作是城门地名场景在线上博物馆中的复现;二是原址虚拟复现。2014年,英国伦敦博物馆联手创意工作室Brothers and Sisters推出了一款手机应用“Street Museum”,巧妙地结合了地理位置服务和增强现实这两项技术,其功能覆盖伦敦大部分城区,用户只需要启动该款应用,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眼前的房屋、马路、桥梁等任一街道景观物体,即刻就能在手机屏幕上领略这一区域的历史面貌,包括重大事件、相关人物、故事等图文资料。具体应用在城门地名场景复现中,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南京城门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尤其是遗址未现的城门位置,明确城门遗产保护的地理范围,在该范围内选取合适的地点进行城门的数字虚拟复原,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城门最初的街景效果,现实与历史城门虚拟场景“虚实相生”间,打造没有围墙的南京城市历史文化博物馆。

五、结语

在南京明城墙申遗的背景下,对南京城门地名开展调查,发现城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仍存在城门地名价值重视不足、相关系统不健全、部分城门名缺乏遗产内涵、“实亡”的城门名缺少依托等问题,并从公众参与、完善系统、分级分类保护、活化使用和数字复现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建设策略,期望政府部门、学术界、社会组织和公众提前重视并维护城门地名文化遗产,对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工作进行补充。本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来源有限,对于与城门相关的现有地名统计不完全,针对城门实体地名不同情况的保护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城门地名信息来源:参考已有研究,并借助电子导航地图和南京市地名文化系统(http://nj.dimingwenhua.cn/wenhua#/)查询获得。

参考文献:

[1]叶骁军.南京明宫城门名考辨[A]//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5.

[2]李全根.《永乐大典》记载的南京外城门[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86,(12):119-121.

[3]朱明娥.南京明城墙外郭十八城门述考[J].江苏地方志,2017,(03):16-21.

[4]沈承宁.南京城门变迁[J].江苏地方志,2013,(04):21-23.

[5]任小燕.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张春阳,范今朝.“地名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与评价[J].中国地名,2017,(9):17.

[7]民政部.《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MZ/T033-2012)[S].2012.

[8]岳阳升,杜书明.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J].城市问题,2011,(8):66-71.

[9]朱永杰,尹兵兵,李君.北京长城文化带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7):43-48.

[10]张晨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探析——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1):20-24.

[11]刘春,唐悦.老地名“重启”,留住“写在大地上的历史”[N].新华日报,2022-10-20(010).

[12]中国社会报.江苏省发布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EB/OL].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7760/content.html,2022-12-12/2024-03-01.